迎着阳光,敲打着键盘,让公安文学,歌声飞扬;阳光更加灿烂,鲜花更加芬芳…… 我把这首小诗送给湖北警官学院张友文老师,以示我对他的敬佩之情。张老师堪称大师,因为他是全国首部公安文学评论专著作者、全国地方公安院校首次开设“公安文学”选修课主讲者、全国首家“公安文学网”创办者、鲁迅文学院公安作家研修班学员……他老早就与公安文学结下不解之缘。为了公安文学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壮大,他不遗余力地研究、著书、讲学。一路走来,风雨无阻,终于创作出公安文学领域的神话!他在教学之余,阅读了几千万字各类题材公安文学作品,精心创作了近百万字的公安文学评论文章。这种真情付出,真的不容易,这需要多么大的决心、勇气和毅力啊!是一般文学爱好者无法做到的,有的人想都不敢想。我在《啄木鸟》《文学报》《文艺报》等诸多文学期刊、报刊和网站上,多次读到张老师的文学评论,数量多得惊人,足见他是一个非常勤奋的公安文学评论家。 张老师笔下的评论有对作品的肯定,也有否定。也就是说他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不溢美,不隐恶”,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坚守着评论家的良知。有的评论文章是从人性关怀角度,对作品进行解析;有的是从人物及艺术的角度,对作品的得与失进行评论。文能化人,张老师倡导公安文学要以历史深度、人性内涵、艺术魅力作为评判标尺,强调公安文学的思想性、现实性、教育性。他把天津公安作家李永旭的长篇小说《我是警察》做了认真的剖析之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该长篇提出了一个很现代、很严肃的有关“问题少年”教育的重大课题。青年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对他们的教育极为重要,他呼吁全社会都要关注,这就是作品的筋骨、精神、思想和力度。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张老师是个敢于吃苦,且勤奋之人,同时又是个光明磊落、耿直率性的老师。《我是警察》几十万字的长篇,他竟然能一口气读完,而且用心、用力进行剖析,毫不懈怠。 文学的功能很多。其中之一,文学护卫人的心灵。人人都有追求,人人都在追逐,都想成为赢家。相当部分国人只要结果,不要过程。赢家是这样,输家也是这样;商人是这样,农民也是这样;战争是这样,思想也是这样,历史更是这样。历史只把胜利的结果留给赢家,留给英雄和伟大人物。比如我国世传的诸多民族英雄,历史记载的自然是他们精忠报国的正气歌。对于他们性格中的弱点乃至他们身上的瑕疵则一概抹掉,把他们一个个涂抹成完人。这不符合历史真实,却符合民众的要求,应合时政的需要。为尊者讳 ,为名人遮,为君王辟,为时政忌。但文学不是这样,公安文学更不是这样。公安文学就像警察办案一样,要的就是过程,且程序要合法,而且还要注重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那些被历史、被社会冷落遗弃的情结、生命,公安文学会陪伴他走过痛苦,走过忧伤,最终走到人生光明的彼岸!张友文老师就是这样,一丝不苟的陪伴在公安文学的身边,把公安文学当做自己生命的一个部分,把自己融入到公安文学的血液里。19世纪,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对同时代的果戈里、普希金、屠格列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一批优秀作家的评论与研究。不可否认,别林斯基的评论奠定这些作家的文学经典地位,但他的文学评论也因此顺理成章的成了经典。 俗文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常想,张老师为公安文学的倡扬、发展、光大,不懈努力与拼搏,有朝一日也会像别林斯基一样,在奠定公安作家经典地位的同时,他的文学论著也有可能成为经典。 我与张老师的结缘,得益于公安文学。说老实话,他学识渊博,文学功底深厚,又是一个大忙人,我哪有勇气同他这样大师级的文化高人打交道呢。充其量我是一个普通民警,即使写点东西,也只不过写的是自己一点职业感受,拿不上台面,自觉赧颜。但张友文老师在公安文学的这块绿洲上,只要发现了公安文学作品,他都不忽略,不避讳,努力发掘。他把本人发在《人民公安报》上的《老看守所长》《警察与少年》《警察的家》几篇小说,全都刊发在“公安文学网上”,这让我感动不已,没想到友文老师具有如此的平民意识,让我对他产生了亲切感。 如今,张友文老师对公安文学的影响力和宣扬力越来越大。在杏花烟雨的江南,在风雪严寒的北国,到处都有张老师的身影和声音。他多次受邀到北京、杭州、南京、郑州等地的高等院校和一线公安机关地讲授公安文学,传播中国警察好故事,功不可没!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之后,公安文学的春天也到来了。我相信在张友文老师的呵护下、坚守下和努力下,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培育下,公安文学一定会绽放出更多的奇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