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经济危机的国家疗法

时间:2009-04-01 01:11来源:未知 作者:侯波 宁宵宵 贺梦 点击:
在经济危机到来之时,人们捂紧腰包、国家紧缩银根只会让经济形势雪上加霜。促进消费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是各国走出危机的经验总结。

      在经济危机到来之时,人们捂紧腰包、国家紧缩银根只会让经济形势雪上加霜。促进消费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是各国走出危机的经验总结。
  
  大萧条的到来
  
  1929年10月,秋风飒飒,3年来一直持续走高的华尔街股票“牛市”犹如受到由暑转凉的天气的影响,失去了往日的狂热。在一片恐慌中,人们纷纷抛售而非买入股票。至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上午,华尔街股票价格暴跌之速,连股市行情自动记录器都赶不上。当天,11位著名的投资者自杀。
  80年前华尔街股市的崩盘,只是美国20年代“柯立芝繁荣”的梦幻般泡沫破灭的前奏。此后的3年,美国金融财富的5/6,约合740亿美元被蒸发得无影无踪,相当于美国打3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军费总和。到了1932年年底,美国已有5000多家银行破产倒闭,86000多家企业关门停业,连美国钢铁公司和通用汽车这样的企业巨头,由于股票价值缩水了92%,也不得不蜷缩着,通过裁员、停工和降低工资以期挺过这生死存亡的时刻。将近3/4的劳动力失去了工作,这还不包括那些已经绝望到放弃找工作的人。当美国东北部各名牌大学的21974名应届大学生在6月份毕业时,他们惊恐地发现:连纽约百货公司开电梯的职位,也必须要求学士以上学位。
  千百万生活在乡村或城市的人们,因倾家荡产而不得不流落街头,栖息于桥下。为了生存,他们像牲畜一样靠吃野草根、蒲公英、猪草、垃圾堆中腐烂的水果、骨头、西瓜皮来填补肚子,甚至不惜同野狗夺食。在芝加哥,一位寡妇在垃圾堆中拣东西吃时,总是先把眼镜摘掉,因为垃圾食物中的蛆虫太多,她只有眼不见为净。
  一位幸存者回忆道:“你都可以闻到空气中那种沮丧、绝望的味道,这就好像有一阵风,把我们居住的房子吹垮,连一点儿令人慰藉的希望都没有。”
  已是总统的罗斯福借着就职演说的机会,以一种充满信心和力量的口吻,斩钉截铁地向人们说道:“我坚决相信,我们唯一引为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一种无名的、丧失理智的、毫无道理的畏惧心理。它能把我们搞瘫痪,什么事也办不成,使我们无法由退却转为进攻。我将要求国会授予我一件唯一足以应付目前危机的武器,这就是,让我拥有足以对紧急事态发动一场大战的广泛的行政权力。这种授权之大,要如同我们正遭到敌军侵犯时一样。”
  罗斯福洪亮的声音通过广播响遍了水深火热的美国大地。人们一阵欢呼,他们感到这位新总统似乎能为美国的前景带来一线生机。
  
  这令美国人看到了希望
  
  1933年3月6日,罗斯福便果断宣布全国银行放假4天,以便通过整顿金融业的立法。3月9日,由罗斯福召开的特别国会在4小时内通过了《紧急银行法》,授权财政部迅速采取行动,对 6468家在危机中保存下来的“健全银行”提供30余亿美元加以扶持,同时清理、关闭2352家“非健全银行”。罗斯福的主动出击使美国银行、证券市场在 3月15日全面复业,银行基本得救了。到了仲夏,全国已有4/5的银行恢复营业。
  自1929年以来,人们便一直在反思这场空前严重的大危机爆发的原因。生产与消费的极度失衡造成了一种看似荒谬的现象:大量成熟的庄稼由于价格太低、农民无钱收割,只好任由它们烂在地里;而城市里无数失业又失去存款的人们几乎因为吃不起饭而被饿死,又哪能从口袋里掏出钱去购买更多的消费品?罗斯福感到,农业和民生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为了挽救农业,罗斯福主要通过人为的“毁产”、“减产”来提高农产品价格,以恢复农民的购买力和消费需求。政府用联邦补贴来劝说农民“减产”,当即毁掉了1000万英亩棉花和小麦,宰杀了22万头生猪和600多万头小猪。
  同时实行的还有致力于救济饥民的《紧急救济法》。联邦紧急救济署斥资5亿美元,对数百万无工作能力的人进行直接救助,如购买剩余农产品和工业品,直接分发到贫困人口手中。
  
  让青年从事有意义的工作
  
  “民间资源保护队”的招募海报直接救济的做法只能解燃眉之急,却无助于恢复、增强人们的购买力和消费欲,反而会伤害到人的自尊心。因此,对于更多有工作能力的人,两全其美的办法是“以工代赈”,即有偿地雇佣无业人口与流浪汉投入到工程项目的建设中。
  罗斯福颁布了政策,对那些具有劳动能力的失业人口停止分发救济,而是让他们通过劳动来换取食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当时美国共有1700多万失业大军,自1933年以来,罗斯福先后成立了民间资源保护队、民政工程署、工程兴办署、公共工程署、全国青年总署等以工代赈机构,通过这些机构耗资上百亿美元雇佣了至少600万无业人口,将他们投入到3万个以上的工程项目中。
  “以工代赈”不但增加了就业,缓解了民生困难,而且通过财政拨款和政府投资的方式扩大了国内需求,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其中备受瞩目的是“田纳西河流域工程”。
  工程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共新修、扩建了25座水坝,不但增加了大量的就业人口,扩大了劳动力和政府的需求,同时还为沿岸居民提供了电力,并防止了河水侵蚀120万公顷的农田,使整个流域的居民平均收入水平提高了9倍以上,至今仍在造福一方百姓。
  而罗斯福最为得意的举措要算是庞大的平民造林大军。8年期间,共有将近 300万青年参加了造林大军的队伍。该组织在军官和农林机构的指导下,为全国增加了700万公顷林地,种植树木2亿棵。开辟养鱼池放养鲜鱼10亿尾,开挖了许多引水渠和运河,修建了600万座预防土壤侵蚀的堤堰,通过有效控制蚊蝇滋生帮助消灭疟疾。据统计,美国历史上全部公私造林成果,有一半以上出自这支队伍之手。这些队员离队时,凭借着劳动锻造的健壮体格和新的生活态度进入了社会。在他们当中,有两个人表现出非凡的组织能力,就是后来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与马歇尔。
  深受罗斯福器重的民政工程管理局局长哈里·霍普金斯也很快便让400万失业者投入联邦的各种工程计划,这其中还有3000名作家和艺术家。
  美国全国青年管理处还特别致力于帮助那些刚刚毕业的年轻人找工作,帮助大专院校的学生得以继续上学或训练新的职业技能。短短7年之间,就为60多万大学生和150多万高中生找到了半工半读的工作,也为260万刚刚步出校门的无业青年找到了事情做。
  而民政工程管理局更是在短短的时间里让人们做了尽可能多的有意义的事情—修建、改建了80万公里公路、4万所学校、3500多个运动场、1000 个机场。这不仅有效地拉动了内需,改善了社会环境,也使得更多的人通过充实的工作找回了久违的活力和自信。
  
  工业复兴
  
  1933年6月,罗斯福签署了《全国工业复兴法》。根据该法成立的国家复兴总署,一方面致力于保障工人的合法权益,如确定工人组织—工会的权力,规定合理工时和最低工资,改善工作条件,禁用16岁以下童工等;另一方面,要求企业与政府合作,签订行业协议和生产计划,违者将受处罚。这一旨在消除竞争、共渡难关的办法在企业界得到了积极响应。
  美国掀起了一场“全国复兴运动”。包括汽车制造、煤矿等各个工业部门都制定并签署了本行业的规章,有至少100万雇主和900万工人表示愿意遵守行业规章。一时间,国家复兴总署的标志—“蓝鹰”徽章被当作公民的荣誉和责任,悬挂在企业和商店的门口,或者贴在汽车的挡风板上。
  为刺激工业生产线恢复运转,国家复兴总署还号召人们“现在就买东西”,但这仅限于贴有“蓝鹰”标识的企业和商店的商品。波士顿市市长詹姆斯·柯里把10万名儿童聚集在波士顿广场,带领他们宣誓说:“我要做一个美国的好公民,保证为全国复兴运动尽自己的一份义务,买东西只在蓝鹰商店里买。我一定劝家里人在9月份买东西,而且只买美国货。我决心帮助罗斯福总统,让美国人重新过上好日子!”
  全国复兴计划在4个月后便显示出初步的成就。1933年7月,联邦储备委员会的工业生产指数由59点上升至100点。
  1934年元旦后的第三天,罗斯福在国会咨文中宣布,他的第一次“新政”就此结束,因为美国经济正在逐渐恢复。事实确实如此。1934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实现了自1929年以来的首次正增长,高达17%。《纽约时报》一语中的地指出:罗斯福已经挽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绝大危局。
 

顶一下
(1)
50%
踩一下
(1)
5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米罗山营地:最真实的抗战记录

作者:陈河

二战时期,为了反抗日军的侵略暴行,在马来亚丛林深处的米罗山,驻扎着一支由英国、中国及马来亚三方组建的秘密部队,…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