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8岁的时候是1993年。那一年里,村子不仅通了电,而且家家户户都接了电灯泡。但电视机却还是稀缺品,春晚的概念,远远没有进入到乡村。但这绝不防碍乡村春节过年的热闹。 家乡所在村庄是方圆十几公里的大村子,总计有3000余口人,分成五个大队,每队至少有100户。每队分别有正副队长和会计一名。我家归一队管。 耍故事 除夕当天午饭后,五个大队各自的耍故事团队就各自登场,先是各自到自己队员家门口耍上那么几分钟,当然,肯定是到各自队里的所有户,每户会给带头耍故事的队长或副队长5-30元不等,视各自家庭情况而定,这也是这个项目和村里其他过节集体项目的资金来源。 耍故事,简单而热闹,主要有两个节目,一个是耍狮子,一般是两只黄金色或者大红色的狮子,由四个人扮着,第五个人,穿着同样颜色的喜庆服装,手中拿着一只或黄金色或大红色的有手柄的球,在逗弄着狮子作出种种姿态。我最喜欢看的就是狮子眨眼睛,非常生动,我自己的感觉是,每当狮子眨眼睛的时候,就像一阵喜悦在我的身上震颤。而这种喜悦,自离开村庄后,就再也没有感受到。 第二个节目是各种扮装的神话人物进行大游,中间肯定会有一只假舟,舟里是该队里最漂亮最年轻的姑娘,假装坐在假舟里。一行人踏着舞步,随着音乐声,翩翩而行。 大电影 除夕晚上8点,没有现在期待的春节联欢晚会,而是村东头,放映大电影。现在看来古老无比的挂在半空的白色影布,放出一条粗粗光线的胶片电影放映机,伴随着放映机胶片转动时“咔咔”的声音,一部部抗战片和武侠片就放映了出来。电影会每天晚上放映,持续放到初五,总共五天,一天一部电影。 我好像只记住了其中的两部电影,第一部是李连杰演的《少林寺》,第二部真心记不住名字了,但有一个镜头印象深刻,坏人把一个女人扒光了,然后把一堆会飞的虫子倒在了她的身上,这个女人是香港特警,其中一堆打架和枪战。 唱大戏 唱戏是初一到初三三个白天不可或缺的节目,也是吸引15岁以上村里人员的最佳节目。我向来是不想听戏的,只要听上半个小时,不是睡着了,就是跑开了。 但那些30岁以上的人,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却听的津津有味。姥姥还一度拉着8岁的我,把故事讲给我听,当时,真心是一种应付的心情,敷衍了事地听了她的讲述。 现在想来,有些后悔,今年,已经年逾91岁的老人家,在我打电话的时候,一句话只能清晰地听到几个字。但老人家身体还硬朗康健,我希望姥姥能够健康长寿过百岁。 姥姥,能够成为我们家族第一个年过百岁的老人。 说书(上党梆子) 山西长治的说书形式,统称为上党梆子。长治原名上党,是一个拥有超过5000年历史的地区。尧的儿子丹朱的封地,就在长治市的长子县,可见此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上党梆子称为说书,因为这是一种以说唱形式来讲故事的形式,故事的内容,既有帝王将相的故事,也有寻常百姓家男欢女爱、家常理短的故事。而在我,却更喜欢家常理短、东家长西家短的故事。 说书一般也是三天,从初四说到初六。这在我,是一种享受。 除了耍故事、大电影、唱大戏和说书,小时候的过年,再没有什么深刻印象在我的心中。如果真有印象,那就是饿,好像在2003年之前,在我的18岁生日之前,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饿,永远没有吃饱饭的时候,我周围的小伙伴们,也是跟我一样。如果我真的敢花钱狠狠吃饱一顿,那紧接着迎接我的,将是一个星期的金钱窘迫期。 2003年9月,我远赴家乡几百公里外的地方上大学。那一年回家过春节,我印象中的耍故事、大电影、唱大戏和说书,全部不见了踪影,迎接我的,是一个个麻将桌和搓麻的声响。 其实,也不是这一年消失了。在1997年开始的那年,这四大项目,已经开始了逐年减少,到2000年的时候,仅仅剩下的说书还能够保留,直到2003年的时候,连这一项传承千年以上的项目,也取消了。 家乡的除夕和春节,总归只剩下了贴对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还有,一个执著的心念:回家过年。 我想,还是留多些念想的好。想念耍故事,想念大电影,想念唱大戏,想念说书(上党绑子),想念1993年我8岁时候的那个春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