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3岁的王加荣是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马头镇房一村农民,过够了苦日子的她,从小就养成捡拾散落在田间粮食的好习惯。 每年“三秋三夏”,她不顾子孙的反对都要到田间捡拾掉在地里的小麦、水稻、花生等粮食。(10月20日 新华时政) 王加荣老人说:“一粒粮食从种到收,农民不知要流多少汗,白白地撂在地里太可惜……”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行动。30年不间断地捡拾粮食,只是因为她“过够了苦日子”,知道粮食的可贵、懂得粮食来之不易。 回首当年,1971年,农村闹饥荒,她和家人吃遍了能吃的树叶、野菜,营养不良的她生下的孩子只有4.6斤……再看今天,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让农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家家粮食满仓,顿顿大米白面。夕之苦、今之甜,深悟爱粮、节粮之理。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忧患当常在心中;“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理当时时与警醒。在经济迅猛发展面前、在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的今天,谁又似王加荣老人把节俭深藏心里、把爱粮落实在行动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30年如一日的坚持,只为“一个麦季俺就拾100多斤”。而另一面,每年粮食损失浪费高达700亿斤、餐桌上浪费的食物约合2000亿元。与王加荣老人比比,讲排场、比阔气、论享受者,用长明灯者、放长流水者……其境界孰高孰低何须明言?在朴实的老人面前,难道没有人会为之惭愧吗? “节约一粒粮”,不过在一念之间、不过是举手之劳。捡拾粮食的习惯竟能保持30年,令人惊叹不已。尊重劳动、敬畏粮食,惟需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王加荣老人用看似小小的善举,诠释着勤劳节俭的美德、凝聚着时代的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