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多年前明朝团城集雨排水工程仍完美运作的反思
时间:2012-07-23 13:10来源: 作者:蔡立博 点击:
次
这两个鲜明的对比,让人不得不赞叹我们老祖先的聪明智慧,600多年前建成的排水系统竟然能经得起北京61年一遇的特大暴雨。然而让我们不能理解是,600年后建成的排水系统竟然还不如600年前的,是我们的技术水平不如600年前的吗?当然不是,只是我们现在排水系统
北京21号突降61年来的最大暴雨,顷刻间北京变成了泽国,多个路段积水严重,导致大量汽车被淹交通瘫痪,地势较低的地方一度被洪水围困,一场生死大营救也遂即展开,最终37人因这场暴雨丧命、10多人受伤。
每年夏季北京都会遇到突然起来的大暴雨,街道多多少少还是要积点水,给人们的生活多多少少带来点不便,变成东方“威尼斯”的北京,一度被人们调侃成到北京去“看海”。而今年的大暴雨过后,不但可以“看海”,也有老外在街道游起泳来了,在营救被困车里的人员时,潜水员都能派上用场了,可见暴雨过后街道积水有多深啊?
就在北京暴雨过后,多个路段、街道严重积水,变成“汪洋”以至能游泳、能潜水。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身处暴雨中心的北海团城却无一例积水报告。
无论下多么大的雨,在这个城池上,都会雨过地皮湿,很快就渗流得一干二净,地面只略显潮湿,而秘密就在地面铺设的青砖和地下的涵洞中。距今已经600多年的一套明朝建成的古代集雨排水工程,目前仍在团城“服役”。
这两个鲜明的对比,让人不得不赞叹我们老祖先的聪明智慧,600多年前建成的排水系统竟然能经得起北京61年一遇的特大暴雨。然而让我们不能理解是,600年后建成的排水系统竟然还不如600年前的,是我们的技术水平不如600年前的吗?当然不是,只是我们现在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太低。据专家纰漏本来设计30年一遇的城市排水系统,实际是按1年一遇设计建造的,本来30年发生一次城市内涝,就变成了年年发生,现在的确也是这样每次下暴雨,每次能“看海”,而且年年都能看。
面对造成37人遇难的北京特大暴雨,我们不能只关注英雄救人事迹,甚至用英雄救人事迹来掩盖背后的问题,我们要有所反思。按以往的惯例,动车追尾了是因为雷太大等等,想必大部分人会将37遇难的责任归结到雨太大上,而将一切责任归结到自然因素上,都是掩盖自己的过失、给自己找借口。虽然,近年强对流天气频发,暴雨一年大过一年,给人们造成不少的经济损失和生命威胁,人们都说这是大自然在惩罚人类,而我们不能将这些责任归结到天气上,而是要反思我们做好应对这些灾害的准备了吗?更何况,这些强对流天气频发也是人类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导致的。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正大步向现代化迈进,而这一切在城市表现的更是淋漓尽致。城市的现代化只是地表以上的现代化,一座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宽广的马路通向远方等等;而地下的现代化往往就被忽视掉了。城市的现代化包括地面以上的现代化也包括地面以下的现代化,环环相扣、相普相成却一不可,忽视那一个都要出问题。
为什么城市发展只注重地面以上的现代化?城市排水系统标准设计这么低?归根结底还是我国地方政府很难跳出GDP的惯性思维,总是唯GDP是论,GDP的数量成了衡量自己政绩的重要指标。而面子工程、光亮工程是政绩的最直接、最客观的反应,政府官员为了把政绩搞上去也好为自己的仕途着想,在各大城市都睁着建设一些面子工程、光亮工程,一座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一个个主题公园、文化保护开发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条条宽广漂亮的马路伸向远方……确实这些工程提升了城市形象、也增强了城市竞争力,成为城市高速发展的推动力,而一些面子工程、光亮工程似乎建设的有点超前,巨额投资建成后,产生不了多少经济效益。由于城市排水系统处于地下,建设的再好,也很难被人发现和察觉,争不了任何面子,所以像这样的市政工程往往被政府忽视掉,要么是降低标准建设、要么是做个摆设而已。还不如将建设多余面子工程的钱用来建设排水系统,才能发挥这些资金的最大效益,也能确保城市和谐发展。
城市内涝在我国已经成了常态,城市内涝以至于要让民众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21号的北京暴雨37人丧命、去年北京内涝,两个年轻的小伙在淹没膝盖深的水中推车,不慎掉入下水道遇难、南京内涝小女孩骑车横穿马路时被汹涌的洪水冲走不幸遇难……看来解决城市内涝已经刻不容缓。
解决城市内涝,政府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城市任何市政工程要配套、同步发展,任何一个也不要超前,也不要落后。对当前的城市排水系统尽量整改、提升,最重要的是以后要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保证城市的排水系统能经得起大暴雨的考验。北京本没海,不要在暴雨过后,再让大家跑到北京去“看海”。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