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107年前的今天,-1092年5月8日 (农历四月初四),千古第一忠臣比干皇叔诞辰。比干是怎么死的?比干,子姓,名干,殷商沫邑(今河南卫辉)人,殷商宗室,商纣时丞相,纣王三大忠臣之一,《论语》中称微子、箕子、比干为“殷三仁”。为殷商贵族商王太丁之子,帝乙之弟,帝辛(纣王)的叔父,官少师(丞相) 。比干生于殷帝乙丙子之七祀,幼年聪慧,勤奋好学,一生忠君爱国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因火烧狐狸洞遭妲己记恨,帝辛戊寅三十二祀冬十月二十六日被纣王处以剜心之刑,终年(公元前1063年)63岁,姜子牙封神时,被封为文曲星。 根据明朝小说《封神演义》,姜子牙封神时,因比干正直纯良,将之封为文曲星君,掌管天下读书人的功名。科举时代,士人学子的功名利禄均从科举中求,因此读书人视比干为财禄之神,久而久之就成了民间信奉的财神之一。 在民间,还有种说法跟比干无心有关。没心也就没有贪心,就会心地纯正、不偏不倚,再加上“财帛无心,有德斯昌”,所以人们尊比干为文财神。 传说在比干庇佑下做买卖的人,都没有坏心眼儿,大家公平交易,互不坑骗。 细究起来,不论中国古代的统治者是如何的专制,而人民是如何地没有权利,却总有一些发明创造,甚至是一些很有权威的发明创造,是来自民间的。比如玉皇大帝这个形象,比如玉皇大帝座下分封的诸臣、诸神。 于是我们大可以说,与其说是玉皇大帝叫比干做了财神,还不如说是某个或某些民间的“作家”,把比干先生推向了文财神之一的位置。而“民间组织部”至少在两个方面是让后人心服可服的。第一是民主,比如即是财神位置就先后安排了赵公明、范蠡、关羽等人来担任,其七嘴八舌、跃跃欲试的程度尽可以相见;第二是任神为贤,比如这诸位财神便每个人在“生前”都有一些先进事迹足可令人敬仰。更何况,其中的诸人如范蠡、关羽都是一身数任的,前者是商神,后者是战神。 可既然授命比干掌管天下财事,那假托的玉皇大帝总要提出几点任命或提拔的说辞。可这说辞一直没有明文发布过。本书生自从在周至县的赵公明财神旅游区与比干先生相会,便致力于将他受命的缘由探究清楚。经过一番索隐探颐,我寻到了这样四条看上去还算贴切的人事任用依据: 第一条依据:比干曾经亲力于手工艺和手工业的生产、经营,在生前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厚生理财的经验。在距离商都不远的石家庄的辛集,他曾经为官。他发明的熟皮制裘工艺,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故此比干被尊为“裘祖”,“营皮”之名享誉世间。有关文献也有“商朝比干制裘于广郡”的记载。后来有“集腋成裘”的说法,就是那时皮匠师傅们流行的皮毛裁制的手艺。既然比干精于此道,玉帝封他一个财神,一定比之于那些只会花财不会挣钱的神祗,要胜任的多。在这方面,范蠡的当选也符合这一潜在的法则:任当其胜。 不过比干的死恰与他的这一技之长相干。如果他不是将身为九尾金毛狐狸的妲己的三十九个同类烧之、熟之而成一件大红狐狸皮袍并献给纣王,纣王的枕边人又如何会恨他入骨必欲剖之而后快呢。诚然,比干死则死矣,还能够晋升到天庭当官,这可是助纣为虐的诸般人等所不能比拟的了。 第二条依据:比干以皇叔身份承少师之职,很是为商代末期在纣王初期的中兴事业做出了贡献,而他的理财之能也尽为呈现。这位受封于“比”的干臣,其名字中的两个字,无论是“比”还是“干”都似掩映着他在理财事务上的才干。当他一力推举的帝辛不愧其“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而在东征西讨中大奏凯歌之时,受理后方朝政的比干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比干从政40多年,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在比干的鼎力辅佐下,殷商君臣团结,国力强盛,当年被称颂的“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的局面再次到来。正是因为这一点,北魏孝文帝才会称道他“惟子在殷,实为梁栋。外赞九功,内徽辰共;匡率衮职,德音遐洞;周师还旆,非子谁贡”,而唐太宗李世民才会感叹他“当公之存也,乃挹彼西土;及公之丧也,乃观乎孟津。公存而殷存,公丧而殷丧。兴亡两系岂不重欤!”如果纣王不是鬼迷了心窍,无论西歧的周实行怎样的裕民政治并在税收等方面力行与商的竞争,商王有在贤良而负才干的“殷三仁”的辅佐,周又何曾会有什么机会呢? 可叹的取得拓土大功的纣王已经到了荒淫无度的地步。三仁与大臣们的进谏已经完全不起作用。箕子去劝纣王,纣王却将箕子的头发剪掉,把他囚禁起来;微子进谏,纣王依然不听,微子只好抱着祖先的祭器远走他乡。大臣辛甲进谏了75次,纣王丝毫不改,于是投奔了周文王。许多大臣看到纣王已经无可救药了,纷纷弃商投周。纣王已经落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而此时,周武王率军东征已经打到了孟津,背叛殷商来和周会盟的大小诸侯有800多个,商王朝已是风中残烛了。 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能看到比干的“亘古孤忠”。不论后来的孟郊是如何地感叹“佞是福身本,忠是丧己源”,他已经义无反顾。就是在那场感天动地的千古一谏中,他以自己的死为后人树立了一个不可逾越的楷模。连续三天的进谏,换来了公元前1029年夏四月初四的一道诏书:“少师比干妖言惑众,赐死摘其心。”孝文帝叹曰:“鬼侯已醢,子不见欤?邢侯已脯,子不闻欤?微子去矣,子不知欤?箕子奴矣,子不觉欤?何其轻生,一致斯欤!何其爱义,勇若归欤!遗体既灰,不其惜欤!永矣无返,不其痛欤!”唐太宗则敬之:“叹往哲之不追,嗟后贤之未及,然则犯颜色,逆龙鳞,奋不顾身,有死无贰,蹈斯节者,罕有其人。非知之难,行之不易,所以永怀千古。” 比干的孤忠几乎得到了全民的拥戴。纵使是手握乾坤至宝的皇帝,也很希望葆有这样极言敢谏且心怀虔诚之士。与诸多垂吊者一味谴责纣王的昏庸所不同的是,历代皇帝的致祭词则将着眼点置于比干的忠。如乾隆于1750年《过殷太师墓有作》便有如此谠论:天地之经,君臣之义,贵戚异姓,同归一致,与社稷共,逝将焉避,孰丁其艰,嗟哉斯人,遭殷之季,罔为臣仆,先王献自,披沥以陈,甘于殒弃,五亩佳城,千秋弗坠,夫子适周,载经柏隧,早许三仁,苴惟四字。 第三条依据:传比干之心有七窍即七个窟窿,谓之“玲珑心”。这样的人必然聪明过人。所以纣王会以此相问:“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这样的人当然适合理财这样需要足够智慧的人,比如唐代的刘晏,便也是这样的聪明人。玉帝选一个心有七窍者担当理财重任,看来确实是天造地设。 关于比干心有七窍的传说,在后人的诗作中一次次地被强化,这也让比干的财神地位,日渐巩固。明翰林编修万浩在其《谒比干墓》中写道:微子归周箕子狂,先生须用死担当。危上自泣为身祸,生眠那可见国亡。从托此心明七窍,遂令斯遂生三纲。洛京齐过同榛莽,万古精忠日月光。清观政进士、漳州庐信的诗也强调了比干的聪明才干:天下三分二已周,箕囚微去子何求。生如伊尹扶商日,死似龙逢谏夏秋。七窍独垂天地老,三仁并著古今优。道旁高冢麒麟卧,夜夜清光贯斗牛。清监察御史、乐安杨贡的诗提及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结果:为臣死节竟何如,一片忠诚抵事摅。七窍独遭商受视,三仁并见仲尼书。苔封马鬣乾坤老,碑载龙章岁月馀。此日驻聪堂下拜,临风不觉重踌躇。清翰林院学士、永新刘定之也说到了这一点:赫赫殷王子,由来直谏臣。独夫观七窍,尼父叹三仁。墓古无藏骨,庙荒有塑神。悠悠百世后,谁复逆龙鳞。 第四条依据:曾经心有七窍的比干后来被剖了心,从此变成了无心之人。如此以来,他更适合作财神了。何也?无心则无向,是无偏无倚之无私之人,岂不是更适合打理天下之财事?其二,无心则空心,空心则为“公心”,岂不正符合打理天下之事必须有的“天下为公”的要求?其三,无心则心开,开心状态下,万物皆备于我,世界因我而繁荣,则受理天下财事正是一份心胸坦荡、无物无我的状态所使了。 相传在比干庙里,“空心菜”与“开心柏”相映成趣。莫不是在昭示着:空了心与开了心的比干,正在天庭中乐此不疲着?有这样德高望重、名至实归的人来做财神,玉帝以及他背后代表的广大人民,是不是大可放心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