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他们以毕业5年内的大学生为主,平均年龄集中在22岁至29岁之间,九成属于“80后”一代。这一群体高知、弱小、聚居,目前是继三大弱势群体(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中国第四大弱势群体。而且,他们目前尚不在主流媒体的关注之中,是一个庞大而又鲜为人知的群体。 2003年,我国首批扩招后的大学生毕业进入社会,与下岗再就业职工和民工潮汇聚成就业洪峰,造成我国就业压力空前增大。据统计,2009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达到650万左右。而与此同时,我国社会正经历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的变化。所以近年来,在我国的大城市中,逐渐出现了一个“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 这些年轻人都受过高等教育,其中既有来自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也有来自地方院校、民办高校的毕业生;他们主要从事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等临时性工作,有的甚至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全靠家里接济度日;他们平均月收入低于2000元,大多数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他们的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0平方米,主要聚居于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或近郊农村,形成独特的“聚居村”。 这一群体,据我们研究表明,仅北京地区保守估计就有10万人以上。此外,上海、武汉、广州、西安等大城市也都大规模存在。 之所以将该群体命名为“蚁族”,是因为这个群体和蚂蚁有许多相类似的特点。 首先,蚂蚁具有较高的智商。据相关研究表明,蚂蚁有25万个脑细胞,在所有的昆虫中是最聪明的。蚂蚁的高智商能用来描绘该群体所具有的“高知”“受过高等教育”等特点。其次,蚂蚁属群居动物,一个蚁穴里常常有成千上万只蚂蚁,这也与该群体呈现出聚居生活的特征相吻合。此外,蚂蚁很弱小,但若不给予其足够的重视,蚂蚁也会酿成严重的灾害(如蚁灾),因此有人称蚂蚁为“弱小的强者”。 此外,蚂蚁还有许多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优点,而恰恰是这些优点,与这个群体有着高度的相似性。比如蚂蚁永不言弃的精神:如果我们试图挡住一只蚂蚁的去路,它会立刻寻找另一条路,要么翻过或钻过障碍物,要么绕道而行。还比如蚂蚁所具有的期待情怀:整个冬天蚂蚁都憧憬着夏天。在严冬中,蚂蚁们时刻提醒自己严寒就要过去了,温暖舒适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此外,蚂蚁还有勤勤恳恳、全力以赴的工作态度等等。这些特点,都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真实写照。 与现实生活中“蚁族”的庞大数量相比,在社会关注度上,“蚁族”却是一个极少为人所知的群体。现在社会上经常出现的是以“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为主题的媒体报道和学术研究,而有关“蚁族”的学术研究和媒体报道却寥寥无几。他们既没有被纳入政府和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也很少出现在学者、新闻记者的视野之中。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被漠视和淡忘的群体,这是一个少有人关注和同情的群体。 但“蚁族”在主流话语中的缺失,并不代表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重要。 “蚁族”可谓当今社会中“最为敏感的人群”:他们充满活力,满怀理想,或者雄心勃勃,具有挑战意识。大学教育给了他们知识和涵养,也曾经许给他们美好的未来。然而,工作后的境遇,聚居村的生活,青春梦想无处寄托,使他们不得不学会忍受焦虑且不具确定性的暗淡时光。但同时,他们乐观、开朗,相信自己的选择,情愿从底层做起,在慢慢的积累和沉潜中,期待着未来的爆发。 “蚁族”的境遇使人联想到一部风靡全国的电视剧——《奋斗》,社会上围绕其剧情和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展开了一些争论。讨论得最热闹的是:这些刚毕业就开上奥迪或奥拓的年轻人是否就是我们想象中的奋斗者?这些看上去整天无所事事,打台球、泡吧的都市里长大的“80后”究竟在为什么而奋斗?不可否认,在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中可能会有这样的实例,这些人的父辈为他们打下了奋斗的基础,而他们也享受到了从父辈那里继承而来的种种优越条件,但是,就大学毕业生整体而言,能有多少人会有《奋斗》里男女主角那样的条件?其实,住在“聚居村”里的“蚁族”正在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奋斗”的真正含义。刚毕业的他们面对生活显得捉襟见肘,但是这些能直面现实、接受现实的“蚁族”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他们有自己的理想,而且在积蓄力量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奋斗。 每个人天生都有追求理想和生活的权利,这个权利不应当被任何一种力量剥夺,它是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间的一个天平。身为“蚁族”的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的很少,但在精神上却很富有,就像“蚁族”自己所说的:“我并不认为我是失败者,我只是尚未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