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装B先锋余华——《活着》?还是去死吧!

时间:2012-01-07 00:17来源:半壁江原创中文网 作者:逸民之道 点击:
余华在2004年接受卓越网采访时提到,他想要表达的思想是:当你感受到活着就是活着,非常简单,当你拿起矿泉水喝的时候,你就是感受到活着,当你说话的时候你也是感受到你活着……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

  据外电报道,1993年,中国文坛先锋派作家余华,携其扛鼎之作《活着》,另立门户,成立了装B先锋派。中国文坛装B派的前辈高人,如杨朔、鲁迅、郭沫若等,纷纷从地府发来贺电,希望余华能够再接再厉,将装B事业发扬光大。
  
  杨朔者,何许人也?
  
  我不知道,对于这种装B之人,我也没有兴趣去了解。只是在上学的时候,我读过一篇他写的名为《荔枝蜜》的装B文章。好象这篇文章直到今天仍然在中学课本里,仍然在毒害祖国的花朵,着实可憎。
  
  《荔枝蜜》这篇散文可以说写得相当优美,对于不谙世事的学生来说,确实是一篇文笔不错的文章。但是,当我知道这篇文章写作于1960年的时候,我只剩下了一种感觉,那就是,恶心。
  
  1960年肿么了?
  
  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写到:由于出生率大幅度大面积降低,死亡率显著增高,据正式统计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减少一千万。
  
  胡绳这句话已经说得很婉转了。
  
  就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你杨朔还能有心情去歌颂劳动人民的幸福生活?!
  
  据说,杨朔在文革期间被迫害致死,算是死得其所吧。
  
  中国人以死者为大,不多说了。
  
  一直以为鲁迅不过是一个愤青,没有注意到原来他还是一个隐藏的装B高手。
  
  鲁迅的文章,上中学的时候,课本里很多。诸如胡适、梁实秋、顾颉刚、段祺瑞、杨荫榆等人,统统被他骂得狗血喷头。但是,这些人在我心目中,最最起码不是坏人。这些人或为人,或为学,或为政,都有让人钦敬之处。鲁迅把他们一股脑都骂了,说他是个愤青,当不为过吧。
  
  但我一直没有把鲁迅和装B联系在一起。最近,在网上读了一篇文章,可谓一语点醒梦中人。该文提到,鲁迅作品洋洋洒洒,大约六百万字,其中竟然没有骂过日本人。鲁迅死于1936年。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很多现代学者以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应该从1931年算起。我的观点是,中国的抗日战争,应该始于甲午战争。在这其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日本军国主义者,就从来没有一刻停止过对中国的侵略。
  
  在那个民族灾难深重的时代,那个见神骂神,见鬼骂鬼的鲁迅,竟然没有只言片语去骂日本人,难道不是一件咄咄怪事吗?鲁迅为什么不骂日本人呢?还不是那句老话,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短。然后呢?装B!
  
  郭沫若的装B事迹,知道的童鞋应该很多了。
  
  先来看看郭沫若填的两首词。
  
  《水调歌头·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周年》:四海通知遍,文革卷风云。阶级斗争纲举,打倒刘和林。十载春风化雨,喜见山花烂漫,莺梭织锦勤。茁茁新苗壮,天下凯歌声。走资派,奋螳臂,邓小平。妄图倒退,奈翻案不得人心。三项为纲批透,复辟罪行怒讨,动地走雷霆。主席挥巨手,团结大进军。
  
  这首词作于1976年5月12日。时隔不到半年,在1976年10月21日,郭沫若又作了如下这首词。
  
  《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政治流氓文痞,狗头军师张。还有精生白骨,自比则天武后,铁帚扫而光。篡党夺权者,一枕梦黄梁。野心大,阴谋毒,诡计狂。真是罪该万死,迫害红太阳。接班人是俊杰,遗志继承果断,功绩何辉煌。拥护华主席,拥护党中央。
  
  那个特定的年代的幸存者,有谁没有装过B呢?不装B如何能够生存下来呢?但是如郭沫若这般首鼠两端之辈,也是不多见的。
  
  在政治上的摇摆是可耻的,但毕竟还是可以让人理解的。不过有些事情,却是让人难以理解的。郭沫若的两个儿子先后在文革被迫害致死,其第二子郭世英在1968年被北京农业大学的红卫兵抓去刑讯逼供,之后坠楼而死。其第四子郭民英在196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因文革中精神受刺激而自杀。二人死时分别只有26岁和24岁。
  
  下面这句话是我从网上抄来的:郭沫若在家人面前强忍悲痛的泪水,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将郭世英生前日记一行行、一页页地誊写在宣纸上,整整抄了八本,以此寄托自己的哀思。
  
  什么悲痛!?什么毅力!?什么哀思!?装B!!!
  
  要知道,造成郭沫若两个儿子死亡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文化大革命。但是在此前此后,郭沫若一直在中国的政坛上屹立不倒,对于文化大革命,除了高调紧跟,坚决拥护之外,还做过什么吗?
  
  郭世英死的时候,郭沫若已经是一个76岁的老者了。我们看不到,他作为一个父亲,有任何反抗的举动。除了装B之外,他还干了什么呢?生命对于一个如此高龄的老者,难道还有那么重要吗?难道正如其装B后辈余华所说的,活着仅仅就是为了活着吗?
  
  1978年,郭沫若寿终正寝,享年86岁。
  
  装B之大者,舍郭沫若其谁!
  
  同样是文人,同样在那个年代,却有很多人有勇气选择不装B。
  
  如何才能不装B呢?惟有死亡,以死亡作无声的呐喊!
  
  《一朵野花》: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藐小,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这是陈梦家先生在1929年1月写作的一首小诗。而陈梦家先生也正是这些宁死也不装B者中的一份子。虽然他们已经长眠了,但他们的精神却会永远留存下来,这才是真正的民族精神的传承!
  
  文人最重是风骨!
  
  改革开放之后,装B的难度越来越大了。既然高压政治已经一去不返,人民的思想不再受到禁锢。装B者虽仍如过江之鲫,但大多不过昙花一现。
  
  近几年来,装B者纷纷改作学者装扮,堂而皇之地走上电视讲坛,借助电视强大的推广力,如歌坛明星般迅速窜红。可惜,电视虽然让这些装B者红得很快,但一样臭得很快。讲历史的不尊重历史,只凭个人主观臆断;讲《周易》的只会算卦,连《易经》都读不懂;讲老子的连无为是什么都不知道,更别提读通《道德经》了。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如此学者,只能是把中国学术界的腐朽与没落充分地暴露给电视观众,除此之外,也就只能是装B而已。
  
  诸如郭沫若之流,能够一统文坛的装B之大者似乎不会再出现了。
  
  正当中国文化界的装B学派没落之际,余华挺身而出。
  
  余华的文字,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读过;读过《活着》之后,也不会再去读了。余华曾经说过: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垃圾上。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同西方相比较而言,中国缺乏真正的文艺批评,更缺乏真正的学术批评。
  
  西方的经典是用来批判的,中国的经典是用来崇拜的。西方和中国的学术思想有一个共通之处,都可以被称之为,砖头。但是,西方的砖头是用来垫脚的;中国的砖头嘛,则是用来拍人的。
  
  如《活着》这样一部漏洞百出的作品,在网上竟然找不到有什么批评它的文章,即使能够看到的几篇所谓批评尖锐的文章,也都不能切中要害。
  
  我提刀上马,斩之以祭我旗。^-^
  
  既然《活着》是一部小说,就先谈谈我对小说创作的理解。
  
  一部好的小说,要具备两个要素,一是主题,一是情节。但也可以突出主题,忽视情节;或者忽视主题,突出情节。前者的写作难度更大,例如《麦田的守望者》;后者注重情节,但是难出精品,例如大多数武侠小说都在此列。当然,兼具二者是最好的,如此则有可能成为传世之作。
  
  先来谈《活着》在情节上的漏洞。
  
  其一,福贵和家珍的婚姻。
  
  福贵第一次看到家珍的时候,家珍还是一个女学生,于是托人说媒,成就一段姻缘。家珍的父亲是县城里的一个商人,在那个年代,能让自己的女儿进学校读书,已经足以说明了他的开明。当然,即使开明,那个年代的婚姻还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即便如此,这样一位开明的父亲,在为自己的女儿寻找终生所托的时候,怎么可能如此轻率呢?仅仅听信媒妁之言,只是因为门当户对,就如此轻易地把女儿嫁出去了吗?难道他竟然能够不知道福贵在县城里吃喝嫖赌的恶行吗?
  
  此其漏洞之一。
  
  其二,福贵的蜕变。
  
  福贵本是一个吃喝嫖赌、游手好闲的地主家的浪荡少爷。仅仅是因为一夜之间赌博输掉了家产,就由此蜕变成一个老实本分的农民,这种可能性存在吗?如果说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一夜暴富,例如继承了一笔遗产,或者中了彩票之类。之后堕落成一个吃喝嫖赌的浪荡公子,这种可能性倒是很大的。相反,一个吃喝嫖赌成性的人,怎么可能蜕变成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去辛辛苦苦地耕作土地呢?非抢即盗才是一个更加合乎逻辑的演化进程吧。
  
  此其漏洞之二。
  
  其三,凤霞一家之死。
  
  凤霞是一个生长在农村,从小就参加农业劳动的女孩。而余华给她安排的死因却是产后大出血。凤霞虽然幼年因病而致聋哑,但长期的农业劳动,足以使其身心健康。这样一个女孩居然死于产后大出血,而且是死在县城的医院里。这个可能性有多大?
  
  凤霞的丈夫二喜之死则更加蹊跷,死于对亡妻思念之深?
  
  至于凤霞的儿子,余华实在不知道怎么让他死了。于是,撑死了。
  
  此其漏洞之三。
  
  这些已经构成了《活着》这部小说的大部分情节,言其漏洞百出,当不为过吧。
  
  再来看看《活着》的主题。
  
  《活着》的主题是余华有意为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其一,政府对福贵的宽容对待。
  
  福贵作为一个旧社会的大地主,至少是大地主的狗崽子,而且当过国民党的兵。虽然在解放的时候已经一贫如洗,但是如果把他划为地富反坏右,不会存在任何问题。然而,历经土地改革、三反五反、文化大革命等历次政治运动,福贵竟然没有受到任何冲击。以中国之大,福贵这样的漏网之鱼能有多少?
  
  这是余华的疏漏吗?当然不是,是其有意为之。余华要说的是,即使像福贵这样的人,党和政府都能如此宽大处理。那么,历次政治运动的受迫害者,并没有那么多;他们受迫害的程度,也没有那么严重吧。
  
  其二,有庆之死。
  
  有庆之死是合乎逻辑的。但是,有庆之死与党和政府没有任何关系。如此死法可以发生在任何朝代,有庆不过是一个拍马屁事件的受害者而已。任何朝代,只要是官员,身后都会有一群马屁精。为了给官员拍马屁,损害一个无辜者,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而通过有庆之死,余华塑造了,春生,这个爱民如子的我党的干部形象。总体来说,春生这个形象是可信的。但问题在于,这个可信度是建立在福贵和春生生死之交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福贵和春生的生死之交,春生是否还会如此表现,甚至会不会拿福贵的过激行为开刀呢?
  
  其三,福贵几位后辈的死因。
  
  福贵的父母以及家珍之死,虽然多少有些意外,但还算是合乎情理。而福贵几位后辈之死,则显得十分蹊跷。当然,这是余华有意为之。我们如果仔细回想一下就会发现,福贵所有家人的死亡,不管是正常死亡,还是非正常死亡,都与党和政府无关。土地改革、三反五反,作为至少是地主狗崽子的福贵,并没有受到任何的冲击和迫害。1960年,中国人口减少了一千万,但是福贵一家却没有死一个人。凤霞一家三口都死在文革期间,但是他们三个人的死因和文革没有哪怕是一点点的关系。
  
  余华在2004年接受卓越网采访时提到,他想要表达的思想是:当你感受到活着就是活着,非常简单,当你拿起矿泉水喝的时候,你就是感受到活着,当你说话的时候你也是感受到你活着……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
  
  果真如此吗?
  
  生命的意义是人类永恒的哲学主体。但是《活着》的主题根本与此无关,余华根本就没有,也不想,当然他更不懂得,探讨生命的意义。他想要告诉读者的,只不过是,那个年代的极权政治,对中国人民并没有造成任何实质上的伤害。有些人就是命中注定该死,不要去怨天尤人,能活着已经应该感谢上苍了。
  
  余华还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在大体分析了《活着》这部小说之后,我们发现,其情节漏洞百出,根本就是胡编乱造。而这种编造正是余华所谓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只有余华编造出来的东东,才能被他称为真实。
  
  而《活着》的主题更是在歪曲历史,当然这也是基于余华所谓的真实。
  
  傅佩荣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所有的历史都是现代史,都是现代人用现代的眼光去写的历史。
  
  是为无耻的御用文人的装B宣言。而余华不过是这一装B宣言的忠实的执行者而已。
  
  老子曰: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说的是,真和信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如果人人都不说真话,或者不能说真话,或者不敢说真话。皆如余华一般装B,或者皆被余华这样的装B者所蒙蔽。我们的世界将会如何?当装B成为一种习惯,当装B成为一种职业,当装B成为一种生活态度。那么,我们的民族还有希望吗?
  
  历史是真实的,也是不容许任意篡改的。历史是之前发生的事情,即使是历史的研究者,也不可能完全展现出历史的真实。但我们要做的,是尽量去还原历史的真实,而绝不可能允许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去篡改历史。
  
  老子曰: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我们可以宽恕日本人在历史上犯下的罪行,但是我们绝不会允许日本人去篡改历史的真实。
  
  像郭沫若那样肆无忌惮地公然装B,在今天只能是过街老鼠;即使稍加伪装的装B,也很容易被人识破;而余华完美地超越了其前辈,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装B之路,是谓装B之先锋。
  
  就是这样一部作品,竟然号称在国内外屡获殊荣,在国外拿了多少个文学奖,又被翻译成了多少种文字发行,果有其事吗?方舟子先生倒是应该出来打假了吧。

顶一下
(2)
66.7%
踩一下
(1)
33.3%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支付红利:小支付、大金融的互联网+时代

作者:翁晋阳 蔡玲

本书主要讲解互联网支付自诞生以来,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金融领域掀起了一股巨大的革命浪潮。通过对互联网支付的阐…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