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王羲之写《兰亭序》涂改多处不换纸只为环保(图)

时间:2015-02-02 18:23来源: 作者:周易李秋雨 点击:
笔者猜想是这样的:这幅字,是王羲之在微醉的情况下写出来的,是作者的书法最高水平,清醒了之后,再写就写不出来了。看来,就算是王羲之这样的大家,也不是随便写写字,就能达到满意的高水平,更有可能是王羲之他老人家为了环保,才修修改改没换纸,看来古人

王羲之写《兰亭序》涂改多处不换纸只为环保(图)

昨天秋雨参加一个书画会,到场的有不少国家级的书法家和画家,都现场挥毫泼墨让秋雨大开眼界,可是有不少画家书法家刚写几笔就不满意,把纸撕了团成纸团扔到一边,反反复复作品没出几幅,垃圾倒是不少,真是土豪啊,那一张宣纸都是价格不菲啊,咋这些大家就这么嘚瑟啊?难道大书法家大画家都这样吗?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竟然有八处修改,弄得字面脏兮兮又作何解释呢?为何王羲之当年不换张纸重写一份呢?难道王羲之他老人家也差钱吗?

王羲之写《兰亭序》涂改多处不换纸只为环保(图)

故事情景再现: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     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一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 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静宜人。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中国古老 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 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王羲之写《兰亭序》涂改多处不换纸只为环保(图)

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一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也被罚了酒。清代诗人曾作打油诗取笑王献之。“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 

大家把诗汇集起来,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龙跳天门,虎卧凰阁”为历代人赞不绝口。

《兰亭集序》是世人公认的瑰宝,始终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永,智永少年时即出家在绍兴永欣寺为僧,临习王羲之真迹达三十余年。智永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辩才擅长书画,对《兰亭集序》极其珍爱,将其密藏在阁房梁上,从不示人。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监察史萧翼骗走。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如获至宝。并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临写。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原迹双钩填廓摹成数副本,分赐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后,侍臣们遵照他的遗诏将《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王羲之写《兰亭序》涂改多处不换纸只为环保(图)

就是这样一幅珍贵的字,竟然有八处修改,弄得字面脏兮兮的。为何王羲之当年不重写一份呢?

笔者猜想是这样的:这幅字,是王羲之在微醉的情况下写出来的,是作者的书法最高水平,清醒了之后,再写就写不出来了。看来,就算是王羲之这样的大家,也不是随便写写字,就能达到满意的高水平,更有可能是王羲之他老人家为了环保,才修修改改没换纸,看来古人的环保意识比今人高多了。

纸张需要木材来造,就要砍伐木材,毁坏森林,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产生自然灾害,浪费了木材等资源,造纸要排除废水,污染环境。养成不勤俭节约,增加支出。造纸的原料主要是木材、煤、水。生产1吨纸需要木材0.875吨、煤0.5吨、水375吨,造 成35%的水污染。浪费纸就意味着资源浪费。而目前我国的森林资源供不应求,水资源呈现短缺。水土流失难以遏制、濒危物种生境缩小等都在当今中国十大环境问题之中。我国现有森林面积1.25亿公顷,蓄量90多亿立方米, 而每年采伐超过生长量约1亿立方米。森林的大量减少不仅使 木材和林副产品资源短缺。而且净化二氧化碳的能力大大地减弱。造成温室效应。同时,一方面引起水土流失,产生干旱、 风沙等灾害,另一方面使动物失去栖息场所,鸟类减少,虫害增多。水资源的严重污染又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短缺,使许多人喝不到达标的饮用水,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大量的污物排入河流,大大地超出了河流的自净能力。导致水污染,使河里的鱼和鱼卵死亡,造成水生生态系统失调和鱼类资源破坏。如果这种污水流到庄稼地里,还会使庄稼欠收。燃烧煤排放出大量的废气又污染了空气。而节约纸张就可以保护森林、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环境、减少支出、节约资源等。

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存磨励中,积淀了许多优良传统。仅在改善环境和保护环境方面所进行的努力和奋斗,就足以让炎黄子孙感到自豪和骄傲,从《尚书》等史籍的记载可知,我国从五帝时开始就注重生存环境的保护,距今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最早的环境保护者是黄帝。黄帝“时搏百谷草木,淳化鸟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史记·五帝本纪第一》)他按季节种植百谷草木,驯养鸟禽蚕蛾,广泛研究日月、星辰的运行和水流、土石、金玉的性能。他不断用心思考,用力实行,用眼观察,用耳倾听,有节度地使用山林川泽的物产。大禹继承黄帝的优良传统,曾发出诸多禁令。《逸周书·大聚解》记载:“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周文王弘扬先辈的美德,他曾嘱咐武王一定要加强山林川泽的管理,保护生物。他说:“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麛不卵,以成鸟禽之长。是以鱼鳖归其渊,鸟禽归其林,孤寡辛苦,咸赖其生。”(《逸周书·文传解》)周文王不仅像大禹那样要求按季节伐木、捕鱼,还不准捕获幼鹿和禽卵,以便“鱼鳖归其渊,鸟禽归其林”,让它们有一个生存的环境。可见,周文王已经懂得在向自然界索取资源时,一定要有节制,要注意时令,要按一定的季节进行捕猎活动。 

儒家具有“好生之德”思想,向来主张天人和谐共生。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他反对滥用自然资源,提倡“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他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孝经》)《中庸》曰:“万物并齐而不相害,道并齐而不相悖”,“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曾子发挥孔子的思想,他倡导“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礼记·祭仪》)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荀子说:“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孟子的主张是把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观点,具有较高的前瞻性,比孔子的认识提高了一个档次。 

这里,我们要特别提到著名的政治家、齐国的宰相管仲。他把环境保护提高到作为人君是否称职的高度来看待。他认为“童山竭泽者,君智不足也。”(《管子·国准》)“故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管子·轻重甲》)他说:“山林虽广,草木虽美,建发必有时;国虽充盈,金玉虽多,宫室必有度;江海虽广,池砸虽博,鱼鳖虽多,网罟必有正,船网不可一财而成也。非似草木爱鱼鳖也,恶废民于生谷也。”(《管子·八观》)他主张管制山林川泽,保护生物资源,并不是把山林川泽封建起来,不让人们利用,而是必须按照规定的季节时间开放,让人们充分利用大自然提供的生物资源。他说:“山泽各以其时而至,则民不苟。”(《管子·小匡》) 

古人保护环境,设有专门管理环保的官方机构,制定了许多环保规定和法令。最早的环保机构是西周设置的“虞”“衡”,称之为山虞、泽虞、川衡、林衡,分别负责山、泽、川、林的保护。公元前11世纪,西周王朝颁布了《伐崇令》:“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无疑,这样严厉的法令,对于那些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法之徒具有一定的震慑作用。以国家法律形式出现的环保规定,最早最典型的是《秦律》中的《田律》:“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麝鹭……鱼鳖、置阱罔,到七月而纵之。唯不幸死而伐享者,是不用时。邑之纤皂及它禁苑者,麝时毋敢将之以田。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售及捕售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河禁所杀犬,皆完入公;其它禁苑杀者,食其肉而入皮。”(见1975年于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号秦墓中的秦简)前面提到的管仲,也曾制定严厉的法令:“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建。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管子·八观》)《吕氏春秋》中有“四时之禁”:“山不敢伐材下木,泽不敢灰僇,缳网置罦不敢出于门,罛罟不敢入深渊,泽飞舟虞不敢缘名罠,为害其时也。”汉宣帝元康三年(前63年)夏六月曾下诏说:“令三辅毋得以春,入巢探卵,弹射飞鸟,具为令。”唐宋之后的虞衡除了管理和保护山林川泽之外,还有一些其他职责。据《旧唐书》记载,虞部还“掌京城街巷种植,山泽苑囿,草木薪炭供顿、田猎之事。”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二月曾下禁捕山鹧诏,申明“自今诸色人,不得采山鹧,所在长吏,常加禁察。”明朝规定“冬春之交,罛罟不施川泽;春夏之交,毒药不施原野。”还规定名胜古迹不得入斧斤,禁樵牧,同时要备办鸟兽之肉、皮革、骨角、羽毛以供祭祀、宾客、膳羞之需,礼器军实之用。可见,越是到后来,那些管理环境的官员的职责范围就越有所扩展。 

古人的环保意识,为我们树立了可贵的典范,我们炎黄子孙应该不断地继承、弘扬,悉心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没有理由不向王羲之老先生他老人家学习。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其实没那么糟:那些和抑郁相处的日子

作者:彭瑶

讲述的是一个80后女孩从无奈、迷失的内心挣扎到成为正能量的化身的探索过程。现实很强悍,内心强大才是王道。在这个转…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