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小说类型具有多重功能,比如面向女性读者的言情小说,提供爱情愉悦体验之外,还经常呈现“哀情”态势。欧洲文学、日本文学拥有绵长的感伤主义的传统,中国文学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等人的伤感情态,到现代文学史上的盛极一时的哀情小说,到琼瑶剧,到网络小说中部分言情小说、宫斗小说,各种感伤、“哀情”小说代代盛行,就在于人们需要在文艺作品的悲情体验中,在白日梦的自我放任中,无障碍哭泣宣泄,释放负面情绪,治愈情感伤痛,让生命体得以松快愉悦。 宫斗小说是女性白日梦元素的集大成,如《甄嬛传》《步步惊心》等等,读者代入主人公,体验宫廷情景中,生生死死的情爱、权力争斗,获得感人肺腑的爱情,获取荣华富贵的快感进程,女性欲望得到艺术化释放,利用白日梦的心理机制,平滑舒缓了欲望与现实的紧张关系,女性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挫败感,通过宫斗剧情中各种女性战争——斗嘴与阴谋,置换为不断得胜的愉悦体验,伤悲与痛快交集的宫斗剧情就成为女性受众迷恋的愉悦情景模式。 网络玄幻小说与神话、西方玄幻小说、明清“神魔小说”、玄幻电影电视剧一样,是根基于人类渴求长生、拥有超能、超脱生死的愿望,这些愿望与人类同在,自有艺术存在的远古,就是重要的艺术表现主题。在科学主义与大工业体系支配下的现代世界,个人的身体与灵魂,在摩天大楼、大型机械面前,倍感压抑,任何单个人都微不足道,所以从物质主义世界重压下解放身心,得到生命本质的体验,就成为强烈愿望,从而刺激了玄幻元素如魔法、斗气、武功等各种神力想象的膨胀,玄幻小说、电影、电视剧畅行于世,在网络玄幻小说《盘龙》《神墓》《恶魔法则》《间客》等作品中,主人公通过修炼得到强大的肉体和灵魂,在修炼——战斗——升级——成神(或绝世高手)的进程中,改变世界、创造世界,读者与之偕行,压抑情绪得到释放,生命运行得到调谐,体会生命的力量感、增长感,得到了不可或缺的生命快感。玄幻小说更能体现艺术假定性的功用,它与神话、童话一样,打破物种、时空隔阂,超越物理属性,比如具有魔力和灵魂的戒指、魔杖,因为能够帮助人们实现愿望,人们调动心灵中潜藏的神话思维,认同了它们存在的逻辑情理基础。 有些小说类型中的情感体验似乎与快感体验相对立,比如惊悚恐怖小说,通向恐惧、紧张情绪的阅读体验,这些负面情绪能够提醒人们去感知、应对危险,调动人体的能量对抗敌人,这是人类根深蒂固的生命机制,对于人的生存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缺少快感固然不妥,然而平安过久,喜乐过度,人对危险的警觉水平下降,人们就会本能地从文艺作品的恐怖刺激情景中,寻求紧张、警觉体验,得到生存经验的补偿,在虚拟情景中训练各种生存技能,为对付艰难的生活处境做好准备,故事情境中的危险解除,也使得紧张感、焦虑感、恐惧感得到释放,得到愉悦松弛的感受,这种心理需要就刺激了相关类型小说、电影的发展,说明人会顽固地寻求每一种情感体验的满足,这就从另一面体现出小说发生发展的原理。 而武侠小说、军事小说根植于人类的战斗本能,可以令读者在各种生存危机情景中,意志经受考验,在对抗中挑战身心极限,在流血牺牲、热血沸腾的体验中,使人趋向于硬朗壮烈的生命情感面貌。一些武侠小说、军事小说,如网络小说《狼群》,演绎着主人公出生入死,为自身信念献身的悲壮故事,男性读者热泪盈眶中,身心紧张得以释放、精神得以净化,与莎士比亚英雄悲剧功能相似。在普通人的日常白日梦中,快感来得快而廉价,缺少节制,浅显失真,而在武侠、军事这些“硬质小说”中,人物经常面临严峻考验,甚至受到虐待,成功快感来之不易,不确定性很大,是一种饥饿性快感,因而是弥足珍贵的情感体验,从痛苦中、在各种混合的生命考验中获取快感,是人类特有的需求,创造这些复杂的情景体验也更体现出作家的专业能力。 三 依据网络文学的基本原理,快感与美感标准应该是网络文学的基础性评价标准,能否为读者提供各种强烈、鲜明、绵长、殊异性的快感与美感体验,是最为重要的接受反应效果评价,是评判网络文学作品高下的基本要素。网络文学在提供快感与美感体验,创造快感模式和小说类型方面,已经大面积超越明清小说、西方大众小说,吸附了亿万读者的热诚、痴迷,如此惊艳地呈现出自己的力量,理应获得足够的赞誉。 当然,情感体验与快感补偿功能是网络文学的基本功能而不是全部功能,快感与美感标准也不是网络文学评判的唯一标准,价值观评判与艺术性评判对于网络文学的批评是不能缺席的,然而人们应该重视网络文学价值观传导与艺术性展现的特性,不宜照搬既往的批评方法。 网络文学价值观传导始终与快感实现进程相互缠绕,在网络文学愿望-情感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中,读者对主人公愿望实现的快感奖赏机制,产生了上瘾——心理依赖的情形,读者吸收主人公的情感倾向与价值观,向往、靠近主人公的人格表现,事物能否带来快感影响着人类的好坏判断,这是人类价值观的最隐秘最坚固的根基,读者接受与依赖一种快感模式,就会认同其合理性,就可能外化为行为模式,因此价值观批评应该是以作品快感奖赏机制的体察分析为前提,否则会成为漂浮于作品上空的思想标签。也正是因为网络文学传导价值观的特性,网络作家的思想性表达,会尽可能靠近大众的喜好,而较少单兵突进。 网络文学的灵魂是愿望实现的诉求,人类各种欲望成为天然的表达对象,而且普遍具有渎神倾向,这也是自发写作传播的大众文艺如明清小说戏剧、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小说戏剧共有的倾向,这是价值观评判必须面对的课题。 人类文明史是人类进化中的创造史,也是通过宗教与文艺等途径,对欲望进行伦理化、审美化,进行安置与驯服的繁复进程。宗教以及某些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是管控欲望,使人类行为倾向于贞洁或服从,过于放纵欲望,人类社会容易失范失控,而管控过度则有违人类本性,会使人类社会失去活力,文艺与宗教貌似互相悖逆,其实人类文明这两个子系统的对抗恰恰带来了文明整体的动态均衡发展,这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自组织策略,人们既可以在宗教仪式中端庄虔敬,清洗身心,也可以在文艺的白日梦叙事中得到愉悦体验,繁育活力,这种共存策略,避免了人类情感与伦理的严厉冲撞,有益于个体的精神平衡。现代社会更倾向于通过文艺、体育等部门对个人欲望进行舒缓释放,与宗教对人欲的管控相比,文艺对待无害于社群的个人欲望是宽容的,在欲望管理上更有弹性,也更内在化。 文艺通过白日梦叙事释放本能,给人以快感满足,调适心理环境,如同一种心理海绵体,吸收了本能的破坏性震荡波,通常又给不伦欲望安置惩戒性结局,比如文艺作品中的乱伦等等严重事件,会以主要人物死亡为结局,以防范现实生活中的放肆行为。文艺对于欲望的伦理化安置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它通过情感体验把惩戒内化为个人的道德禁律。而宗教意义上的一般淫秽亵渎行为通过文艺中的变形置换的审美化手段,变为无害的愉悦体验,化妆通过道德的门框并调整道德门框的宽度,比如美化“天然的爱情”掩饰婚外性爱,以松弛婚姻对人性的束缚,而爱人们最终又归顺于婚姻制度;用普罗米修斯式的反叛和恶魔崇拜,修正宗教的非人欲的刚性规则,在网络玄幻小说中,渎神而强调人的自主性是普遍的写作意识,但是主人公成“神”后却通常会建立一个有规则的世界。 这些大众文艺的欲望表达与伦理关系的不同认知,影响着网络文学价值观评价的尺度,比如宫斗小说《甄嬛传》《步步惊心》及其改编的电视剧,是否如一些批评者所言,是在宣扬坏人坏事价值观,因而应该全盘否定?这些作品大受欢迎,是因为它们利用白日梦运行规则提供愉悦体验,起到了心理按摩的作用,确实,作品主人公在激烈的“宫廷斗争”中,为了战胜对手,获得最终胜利,行为不择手段,表现出利己主义倾向,然而作品也安排了惩戒性结局,对欲望表达进行了平衡,《甄嬛传》主人公亲子死亡,《步步惊心》主人公失去孩子、自身死亡离开那个时代,这还是遵循了大众文艺古老的伦理规则的。把白日梦叙事政治化从而予以否定是不妥当的,过于肃杀的伦理标准,不利于紧张关系的释放,给予适度的宽容是符合人类文明趋势的。 而对于一些网络文学与影视剧作品中蔓延着的丛林法则、种族主义倾向,就应该足够警醒,因为这些价值观表达蕴含着社会组织理念和方式,会外化为社会群体的一致性行为,毁坏人类文明的根基,应予以明确的否定评判,网络文学批评应该守护人类文明的基本准则,正因为网络文学的大众性和价值观传导的特性,就更不能漠视一些作品通过营造情感体验、快感奖赏机制,以所谓“娱乐性”幌子传递有害价值观的现象。 网络文学的艺术性评判,也是建立在情感体验与快感补偿功能基础上的。网络文学的文学性、独创性,经常就是一些快感模式的审美指代,作者个人的独创性,体现在对人类愿望情感的独特发现和艺术呈现,人的基本欲望难以改变,而情感体验的情景、方法却永远求新求变,而这与作者的生命情感倾向、才华的方向、人生经验具有显著关联,作者不同的生命情感状态,导致灵感启示、情感对象、人物关系、情景想象的不同,故事情节演进就不同。恰恰是作家听从自身生命情感启示、呈现作家创作个性的网络小说,才可能具有独创性、唯一性,才会受到热烈追捧。 网络文学中的情色内容确实是过于泛化了,赤裸裸的色欲宣泄并不能令读者长相厮守,欲望的审美化呈现,欲望的转移曲线更能温润亲和人心。反复直击肉身、香艳刺激的情景,容易带来快感荷尔蒙蹿升,但是也会带来肉欲的焦虑烦躁感,带来生命自身的抑制感受,《红楼梦》式的,对情欲对象的审美性“拥有”,比金瓶梅式的肉体“占有”,快感更绵密悠长,更多回味,更多旁通侧击的感受,网络小说《庆余年》《间客》中的欲望叙事就高出同侪一截,在欲望周边更多盘旋吟诵,提供了多样性美感,《极品家丁》《回到明朝当王爷》主人公的爱情故事比其偷腥情景更耐看,这是重要的艺术接受规律:对于读者的情感体验,欲望的审美化情景比肉欲呈现,更具有开放性包容性,更为老少咸宜,读者心理上更少伦理障碍,这就要求作者具有更高的艺术创新能力和创作诚意。 这些网络文学的基本原理、批评标准应该是较为广谱的文艺理论。大众文学进入文学史写作已经成为共识,然而大众文学一直就缺少合适的评价体系。网络文学与大众小说、大众电影具有显见的愿望-情感主题、故事形态、快感与美感功能的同构性,网络文学的理论批评体系,将会在整个大众文艺领域中不断得到印证与完善。 参考文献 《自私的基因》(英)理查德。道金斯 著 卢允中 张岱云 陈复加 罗小舟 译 中信出版社 2012-08-01 《从存在到演化》(比)普里戈金 著 曾庆宏 严士健 马本堃 沈小峰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04-01 《超循环论》(德)M 。艾根 P 。舒斯特尔 著 曾国屏 沈小峰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5-1 《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德)赫尔曼 。哈肯 著 凌复华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8 《梦的解析》(奥地利)佛洛依德 著 高申春 译 中华书局2013-4-1 《批评的剖析》(加)诺斯罗普·弗莱 著 陈慧 袁宪军 吴伟仁 译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8-11 《自我实现的人》(美)马斯洛 著 许金声 刘锋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