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半壁江中文网_华语综合文化门户,深度访谈,观点评论,新书推荐,读书笔记,情感故事,文化新闻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时评杂谈 > 影视热评 >

《hello!树先生》:陪着你一起卑微,一起无奈

时间:2011-12-13 23:43来源:半壁江原创中文网 作者:高博论 点击:
显然,《hello!树先生》不仅仅是喜剧,里面没有美好甜蜜的药水供你沉溺缱绻,也没有公式一般算计好的良辰美景、你侬我侬的大团圆结局。如果你笑了,那是微妙地认同了我们今天所处的境遇,树先生用穷欢乐,瞎鼓噪,消解你心头隐隐发作的抑郁;如果你觉得他不

  村里有个单身男青年叫做“树”(王宝强),常去村口的酒馆和朋友喝酒,在村里闲晃。“树”在汽修铺受工伤后,在医院被解雇,心生悲戚,竟无所事事调戏护士(何洁)。
  
  一起长大的伙伴,有人开着好车成了煤老板,有人远在省城办私立学校。村子里的煤矿日夜开采,地面下沉,整个村庄不得不迁往别处。常被取笑被漠视的“树”干脆远走省城在学校打工,孩子们让他想起自己的童年。
  
  父亲和哥哥在“树”小时候就离开了人世,他常梦到自己的父亲,却从来梦不到哥哥。与聋哑女孩小梅(谭卓)一见钟情,相爱过程颇富戏剧性,婚礼前夜,“树”终于梦到了哥哥一一在寒冷冬天,在“树”的婚礼上,哥哥带着女友为他唱了一首诡异的八十年代流行歌《冬天里的一把火》。
  
  从此,“树”意识到自己能够通灵。村里发生的很多事情都验证了他的预言,“树”成为受人尊敬的“预言家”,被人尊称为“树先生”。
  
  村里的人们搬到了县城新区“太阳新城”,小梅也离开了。“树先生”在空荡荡的村子里抱着一棵树,大着肚子的小梅突然回来了,哑巴竟开口说话:走,咱们回家。
  
  极喜欢这部电影,看到不少人说看不懂或者魔幻主义这些词眼,我觉得可笑又莫明其妙。这和魔幻有什么关系,我看到的是一个卑微的小人物在环境面前的无力和憋屈,如果这个卑微的人是麻木的是迟钝的是真正愚笨的,那么电影可能会是一部喜剧或者励志片,可是,树先生是敏感的,尽管他外在让人错以为他是微不足道的笨人,所以才会被人不尊重被人怜悯被人践踏。
  
  小梅爱上树先生,我想也是因为树先生懂她,因为树先生善良敏感的心。树先生给小梅的两条短信写得美好又风趣“你知道吗?当我们相视的一刻,就是这世界最美的瞬间,就算给我个村长我也不当。”“相思是病,相忆是酒,你就像那烟酒搞得我烟不离手,酒不离口”这些足以见得树先生是聪慧的人,浪漫的人。可是我认为正是因为他的聪慧和清醒,在面对这个二逼社会的种种不公和屈辱时才显得他更加格格不入,无所适从。他憋屈,他挣扎,他无奈,他心里有着深沉的痛,难言的伤——哥哥的惨死,而且是因为父亲的失手。我想树先生悲剧的人生可能是因为家庭的悲剧造成的。如果不是哥哥的死,他很可能是一个风趣开朗乐观的人,他也完全有能力像他的哥们一样活得风生水起,八面玲珑。可是命运的轨迹就是这样无常。最后,树先生疯了。导火线是他弟弟在他结婚前一夜鄙夷暴躁地打了他一顿。我没有理由去责怪他的弟弟,因为他的弟弟不理解他的哥哥。我想,树先生是不是因为亲情再次破裂的刺激而疯癫的。
  
  影片后面他哥哥的反复出现也寓示着他需要亲人的慰藉,鼓励和建议。他死去的父亲从影片的开始就一直出现在他的癔想中,每次出现都是一副不怒而威,让人不寒而栗的表情,所以他想念他嘻嘻哈哈的哥哥,开心活泼的哥哥,等他终于把哥哥招进了癔想之中,他也真正疯了。没错,树先生疯了。他疯了之后有很多搞笑的片段,这些恰恰是树先生天性中智慧和幽默的迸发。他天性是快乐的,聪明的,所以在他疯了之后,他活得更加轻松自如了,也巧妙地让屈辱过他的人同样跪在他面前给他磕头了。树先生疯了,在我感觉他更像是醉了,他释放了,他解脱了,他终于不在梦见或看见他的父亲了。
  
  结局时,树先生臆想着小梅怀着孩子回来找他,而且开口说话了:咱们回家吧。看到这,我有流泪的冲动。
  
  Hello,树先生,影片的前半程,我陪着你一起卑微,一起无奈,一起憋屈甚至一起屈辱,到了后面,我却没法陪你一起疯癫了。GoodLuck!树先生,一路走好。
  
  处在贺岁大鳄全面空降之前的十一月份,和《猩球崛起》这样的票房机器争抢夺票房的国片,居然不是怪力乱神、画虎不成的山寨大片,而是《星空》、《转山》、《hello!树先生》、《失恋33天》这样低调安静,小心自省,品质和成色上做足了功夫的文艺片。这其中,又以"树先生"不按常理出牌,莽莽撞撞完全是一枚另类炸弹。
  
  这部由贾樟柯(微博)监制,韩杰导演,农村青年专业户王宝强(微博)主演,西河星汇出品的电影,近半年来未映先红,在各大电影节出尽风头,看过的观众几乎都在说,很难用短短两三字去定义它的气质血脉,魔幻,神经质,黑色,幽默,乡村异人志,这些真的能概括树先生么?还不如用文艺片里的"重口味"这样霸道的说法,盖住它特立独行的站姿、坐相。
  
  显然,《hello!树先生》不仅仅是喜剧,里面没有美好甜蜜的药水供你沉溺缱绻,也没有公式一般算计好的良辰美景、你侬我侬的大团圆结局。如果你笑了,那是微妙地认同了我们今天所处的境遇,树先生用穷欢乐,瞎鼓噪,消解你心头隐隐发作的抑郁;如果你觉得他不正常,那也是在认同自己的不正常,因为我们共处于一个不正常的大时代。
  
  拿王宝强和巴斯特·基顿、卓别林来比较,一定会有人用豆腐来拍死我,哪怕降一格拿赵本山、小沈阳(微博)做垫背,也会有人不服气。确实,他们完全不是一路货,走的路线也南辕北辙,王宝强在喜剧这个大而不当的名词下面,用几乎接近本真的气力,撒发着北方大晴天下驴打滚的惬意,一身泥巴的身体,越来越接近酒神精神狂欢体验,让我有触电后毛孔扩张的惊悚和畅快。
  
  王宝强骨子里的喜感,是独有的,不是电影学院,戏剧学院能教出来,从小到大浑然天成。当然,树先生不是励志成功学样板、新一代愚公许三多,更不是没心没肺的革命小将顺溜。他就只是树先生,活在当下,卖弄小聪明,独具小可怜,一身小可悲,有自己偏执的精神世界,有时似乎很清醒,有时却很混沌,胼手胝足,拐着,歪着,瘸着,晃晃悠悠,来自城乡结合部,长成一棵歪脖子的苦果树。
  
  二十年多前,在我生活的金沙江畔彝族山村之间,有几个和树先生一样的人,是人们心中敬而远之的通灵人物。她们是我远房的奶奶、婶婶等等,她们言语奇怪,思路混乱,像天生的现代派诗人,好烧酒,嗜好男人们独享的自家院坝种植的浓烈草烟,出村、上街经常摇头晃脑,眯缝着眼睛,脚步飘忽,永远不知道她们在想什么,娶妻生子、上房乔迁,占卜占卦,各类红白之事,少不了她们。
  
  有幸在七岁的夜里和大人一起,跟其中一个婶婶独行在马灯昏暗的山岗,她呢喃有声,问我们看见刚刚擦身而过的几个少耳朵、缺半个脑袋的人没有?大人们干咳几声,表示鄙视,加紧了脚步,我夹在他们中间,一身鸡皮疙瘩,在我的仰望视角里,婶婶是童话里的黑巫师,迄今为止在看过的所有怪力乱神的电影里,都有没有人能像她一样表现一本正经的沉湎自若的神秘,仿佛和未知世界通了电的诡谲摄神采。
  
  树先生和我那些远房的婶婶、奶奶始终是一类人,如果有人能走进他们的世界,一定会掉进一个茅山道士才有的奇异世界。在十一月的《星空》、《转山》下,《hello!树先生》真是文艺片里的重口味,在城市、青春、幻想、旅行这些精致的布尔乔亚式糖浆蜜饯的审美之外,树先生是冲流民草莽、外来务工者进军,他灰扑扑的干瘪身子,淡漠的神情,像山寨手机播放器搅合出来的"冬天里一把火"的迪斯科,随手能杀死一帮小清新。
  
  老话,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树先生,或者我们就是笑得那么尴尬,还要秀出甜蜜蜜样子的树先生。不能因为你喜欢喝咖啡就看不起吃大蒜的人,在中国大地上,作为害怕拆迁、害怕房价、搭乘高铁却误坐了开往火星的宇宙飞船,喝三聚氰胺牛奶过着"微小青春期"的普通人,任何人都没有任何优越感,因为,有人随时可能用隐形的大手往你的咖啡里加大蒜,或者把你的大蒜往咖啡里蘸一蘸,勒令你笑着咽下。
  
  西班牙农民堂吉诃德用矛戳向风车,以为能获得武士勋章,抱得美人归;中国农民树先生抱紧大树,疯羊上树一般嘻嘻哈哈,笑看树下的众生百态,都是殊途同归的。你懂的,所有常识不能解释今天中国大地上所发生的各类神奇的事情,反之亦然,如果你用常识和逻辑去判断《hello!树先生》,那么你就输了。树先生是一个动态表情符号,他很萌,他很猛,他很酸,他很蒜,怎么理解,都对。
  
  有人会说,树先生,是王宝强、韩杰、贾樟柯三个北方农民后代喝高后的催情产物,王宝强是前台执行者,后两个才是主心骨,他们深谙小偷小摸的乡下手艺人的尖酸面相,甚至在多年前,试图成为他们中的一份子,他们认识天生奇技淫巧的农民艺术家们荒腔走板的混不吝生活,而这个电影是他们捡起来的软柿子,玩得很溜。这么理解,也很正点。
  
  不知道韩杰是不是一个很冷的人,他的电影一直散发着寒意,上一部《赖小子》借着烟尘滚滚的国产公路片外壳,西部片味道的配乐,把矿工子女的冷酷与怯懦,进行了一次零下二十摄氏度的冬天喝冰镇啤酒一样的寒冷模拟。花里胡哨、鸡犬不宁的《hello!树先生》,也是发着寒气的热闹电影,这次是在热火朝天的夏天工地上进行一次人工造冰的实验,树先生蓬头垢面一文不名,却总想着自己动手吃到最纯正的人造冰棒。
  
  邋遢的树先生回到摩登城市,院线是个问题,票房让人头疼。似乎早前某个大鳄说过类似文艺片的春天即将到来的论断,尽管这种想法有些老文艺青年和精英主义的天真乐观不解风情,太过信任中国大多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人的欣赏水平,以及急功近利恨不得365天天放映美国大片的院线经理。不过,十一月这些小小的文艺片对着大大的市场进行的一次试水,值得认真看一看,到底文艺片的市场多好,或者多坏?
  
  不以同情心论文艺,《星空》、《转山》、《hello!树先生》、《失恋33天》,以及不出意外下个月初即将上映的台湾怪才作家九把刀的长片处女作《那些年,我们一起追女孩》都是值得尊敬的试验品,不管他们中的谁赢了,提前登顶赚回了成本,搞起了庆功宴,都是文艺青年赢了,精装的小众口味在粗糙的大市场里获得尊严。且看,小清新与重口味齐飞,票房与口碑成一色。(来源:高博论的新浪博客)

(责任编辑:冷得像风)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手机阅读请扫描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