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上映后遭遇了与《英雄》、《无极》等量齐观的网络讨伐令我倍感惊讶,似乎网民都乐于把智慧沉溺于批判中来彰显自己的高明,而尚不习惯通过欣赏来表达独到的见解,诚然《赤壁》不是一部完美的影片,其重大的缺陷使其尚不足以成为榜样——虽然吴宇森怀着这样的雄心壮志——但把它与《英雄》和《无极》相提并论实在是抬举了后者。我们需要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需要争论,但争论的最后要有一个为多数人所接受的、能引导大众正确认知的结论。 对《赤壁》的批评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三国演义》小说和电视剧给人的定型化认知,实际上电影《赤壁》已经对这种定型化认知做了相当大的屈从,这种屈从或者说是迎合即对关张等三国英雄人物脸谱化地塑造直接导致了影片最大的败笔,不过没有这种屈从,没有家喻户晓的三国故事与三国人物,就不会有《赤壁》创造纪录且可以断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难以超越的票房成绩,商业与艺术,虽不必然矛盾,但有时确是难以兼顾。《见龙卸甲》就是完全抛弃这种定型化认知的失败案例,三国的人气没有给它带来丝毫帮助。 《三国演义》确实是一部古典名著,只是它的“名著”之前是必须加上“古典”二字的,以现代小说的审美来看,这实在是一部失败的小说,人物扁平夸张,情节杂乱冗长,当然以当代的眼光去评价历史上的一部小说是不明智的,但若说现在拍一部电影还要完全造搬这样一部小说,这样的念头也只是存在于从未在艺术创造中有过建树的看客脑中而已,我们提倡尊重、传承传统文化,这种传承绝非简单的复制供奉、借尸还魂,而是重在领悟其精神内涵,在新的时代必须以新的形式加以展现。 电视剧《三国演义》确实是一部很好的复制品——它的目的与意义仅限于此,剧中半文半白的戏剧化表演使观众自始至终都游离于故事之外[我想这也是吴宇森没有采用芦苇剧本的原因]。其实拿一部电视剧来与电影比较对电视剧是不公平的,从电影的角度来看,电视剧无一例外地节奏缓慢,镜头单调,画面粗糙,缺少音效,所衬托出来的人物魅力自然也远不及电影。 老一辈的演员在媒体前发表言论时总喜欢强调报酬低廉,或明言或暗指只有如此才是为艺术而创作,当我们称一部电影为商业片时多数带有一种贬义,其实报酬、利润这些只与经济发展程度相关,而与艺术本身无关,金钱并不必然会败坏艺术,在绝大多数时候,金钱对艺术都在起着促进作用,没有美弟奇家族的资助,就没有文艺复兴,鲁迅拿着当时最高的稿费并不妨碍他成为中国的文豪,不能因为斯蒂法诺不曾拿过马拉多纳那样的周薪,就认定他的球技必定在后者之上。 电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所有的艺术形式都能在电影中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剧本和美术在其中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忽略《赤壁》黑帮片式的结尾严重缩小了这部影片的格局这个缺陷的话,故事大体上来说不算幼稚,增加的情节有其存在的道理,改编的情节多数更加符合逻辑,些许突兀、牵强、违背情理的地方没有必要抠得过细,这种情节上的失误与以前那些“大片”剧本上的软肋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赤壁》最大的成功在于叶锦添和吕乐等为它营造出了一个大气而精致的古典景象,依照吴宇森的思想,《赤壁》的美术风格以写实为基调,兼顾浪漫,色彩饱和度高而纯度低,浓烈而不造作,黑色的魏军,金红点缀,褚红的吴军,白色为衬,梨黄的蜀军,灰色相间,各种色彩都有深浅不一的层次丰富着视觉,靛蓝、蓝黑、青灰、青绿、墨绿、灰白、深灰、银灰、土黄、褐麻……在众多色调统一的色彩映衬下,曹操的红披风,旌旗上的红丝带、诸葛亮衣襟上红镶边,周瑜的红头巾,每每成为画面中最鲜亮的地方。 色彩的纯度越低,给人的感觉越稳重,越深沉,越真实,纯度越高,就越轻浮、越天真、越虚幻,外行人评价《英雄》是一流的画面,殊不知那种高纯度色彩对影片效果的伤害与其剧本不相上下,《无极》的色彩处理更不待言,虽然同样是叶锦添任美术指导,但追求写实的叶锦添是一流的叶锦添,追求奢华的叶锦添是二流的叶锦添,追求魔幻的叶锦添是三流的叶锦添。 纵然吴宇森的影片都有着浪漫的英雄主义色彩,他同时也是香港导演中最追求真实感的一个,与即使是拍科幻片也将以假乱真作为第一追求的好莱坞不同,众多的香港导演们给镜头打上超现实的花花绿绿的滤镜,来回摇摆于恶搞与耍酷之间自我陶醉,因此,只有吴宇森,正是吴宇森,而不是徐克、王家卫、王晶、杜琪峰,最容易找到与好莱坞的契合点。 《赤壁》从布景到道具都富有质感、充满细节,由于大力营造的许昌宫与吴宫没有给予充分的特写,片中最能体现叶锦添功夫的一组镜头是《赤壁上》中曹操登上楼船俯看船队的画面:镜头追随曹操拾阶而上,景框左边缘出现金属龙头雕饰,配乐响起,曹操转身向后,镜头向右横摇至船中兵士,兵士齐呼“胜利”,镜头向后拉远,切换到水面,水声震耳,镜头纵移至船头,特写船头兽脸和两条雕龙,高对比度的光线充分表现了金属的质感和精湛的工艺,精美而霸气,曹操转身向前,手扶船头吟诵“九合诸候,一匡天下”,镜头猛地拉远,音乐澎湃而出,望不到头的船队在山水长卷中莫名其妙地忽隐忽现——这里的剪辑有些问题,本该是先细细巡视楼船船身后远眺船队,次序弄反了,船队的电脑特效也做得有失水准,远不如片尾的段落。 小道具方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孙权的弓与箭,尽显华贵。 这些布景与道具,我们在观看时不会特别去留意,但正是这些细节营造出了真实可信的背景,使那些口口相传的人物和故事在这些背景里鲜活起来,让观众在无意识中被镜头带入那个想象中的汉代的世界,在电影所建造的庞大历史影像中经历一段旅程,享受画面的美感、韵律的流动提供给我们的愉悦,感受一段触动我们心智的特殊体验。 古典的韵味悠长而飘渺,那是一点一滴、不断添枝加叶地梦幻的成长,古典并不是一个确切存在于某个历史时刻的东西,而是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所集体向往的世界,他们把各种各样的人文理想寄情于此,蕴育出独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气韵和意象。 当我们看到曹操环佩叮咚地夺魄而来,看到诸葛亮与鲁肃在吴宫里碎步前行,看到周瑜在悠扬的笛声中神游名山,看到精美纹饰前的枝形烛台上摇曳的烛光,看到通透曲折的官邸柱廊外滴着雨水的芭蕉,看到小乔一低头浅浅的一笑,看到她手下的茶盏缓缓升腾的热气,看到一叶轻舟在“渔舟唱晚”的旁白中融入青山环绕的一江朦朦春水,依稀就看到了那种诗意的古典。 电影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如同好莱坞用电影建造出的一个全球化的美国梦境,中国电影人也正在致力于通过电影来诠释中国的魅力。 《赤壁》的团队几乎齐聚华人的影视创作精英,不知为何唯独配乐没有邀请谭盾出马。岩代太郎的配乐有几段与画面衔接得很好,像《赤壁上》开头的曹操出场、魏军进逼、蜀民逃难、糜夫人跳井、屠杀蜀军,有几段则不然,比如八卦阵之战结束和《赤壁下》的片头球赛,那种悲怆与紧张都是与情节格格不入。 镜头剪辑方面也不乏亮点,八卦阵战前与东吴烧疫兵两段交叉剪辑都非常出色,孔周合奏完全靠剪辑来表现,曹操杀蔡张后的面部表情与吴军清点箭数的交叉剪辑强调出了张丰毅的表演功底[之所以是强调而不是显示,是因为这副表情其实在几分钟前就出现过],周瑜思念小乔的场景细腻感人,把大战前的气氛顶到了沸点。 在三段战争戏中,最好的是长坡坂之战,层次众多,细节丰富,吴氏风格在赵云的部分发挥得淋漓尽致,马蹄华丽丽地慢镜溅起泥水,长枪华丽丽地慢镜鸣啸而出,披风华丽丽地慢镜掠过镜头,魏兵华丽丽地慢镜倒入火焰,策马接旗、长枪贯体、力折枪头、迎面对刺,不再毫发无伤的赵子龙愈显神勇无匹,与后面所表现的关张之勇的夸张不同,赵云之勇真实可信,打动人心。 攻打曹营的场面不仅仅是太不像冷兵器作战,结尾的黑帮剧坏了一场好戏,而且缺乏这种对人物的成功塑造,赵云的镜头多是重复前景,周瑜瘦小的身躯怎么也“勇”不起来,像与赵云背靠背并肩作战这样的热血场面,如果周润发没有辞演,倒有可能出来几分感觉。 至于八卦阵之战,完全是一场多余的战事,如果曹军的骑兵能过江主动与吴军打一场陆战,则长江天险就形同虚设了,曹操也就没有操练水军的必要,历史上吴魏确实是在乌林有一场陆战,火烧乌林那是在吴军水战胜利后打过江去才会发生的,就像影片最后那场攻打曹营的战事所演绎的那样。 不去讲求这些历史真实——多数观众不会考虑这些,八卦阵之战是《赤壁》最大缺陷——主题游移的集中体现。首先吴宇森是想在影片中极力表现三国一众英雄豪杰的,而反战又是吴一贯的思想,英雄主义与爱好和平这对矛盾并非不能共存,解决的办法就是充分显示战争的情非得已,不把三国战争作为诸候争霸战,而作为反侵略保卫战来处理,原本已经化解了这对矛盾,可惜吴宇森的这一思路并不明确。 长坂坡之战在各方面都趋近完美,魏军屠城,百姓逃难,配以悲怆的乐曲,充分烘托出生死存亡的危机感,不得不挺身为他人而战,这样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这时的拼杀才是以战止战,这一段结尾屠杀断后蜀军的镜头才分外具有感染力。而像回光阵不够有说服力,关羽踩着步点出场太戏剧化,一个人抵一千人太夸张这样的不足终究是小节。原本小说中除去华容道,从长坂坡到赤壁都没有关羽的戏份,但没有关羽的三国还能称之为三国吗?这正是前面所说的对定型化认知的屈从。 反观八卦阵之战,从头到尾都不合情理——虽然它确实令观众觉得新鲜和过瘾,魏军就算冲不破孙刘联军的盾牌阵,也断然没有主动从空当处冲进包围圈的道理,当甘宁、赵、关、张轮番出场,旁边的士兵静立观战的情景出现——再次地迎合定型化认知,这场战事就开始沦为一场表演秀,最终在胜券在握的情况下,周瑜按耐不住寂寞也要下场显显身手,则让这场秀的味道变得彻彻底底,当杀人成为一种秀,实在无法自圆其说哪里还有半点反战的意味,战事结束后的那段配乐也就显得异常滑稽,因此纵然此后吴宇森一再作伏笔,当周瑜放走曹操说出“我们都输了”时依然让人难以接受。 战争的惨烈,英雄在危难之时凸显出的高大,都是很沉重的话题,而关于诸葛亮、孙尚香的所有段落都是轻松的、有趣的,还包括周瑜探刘营对刘关张三人的刻画、投壶之戏等段落,这都严重冲淡了影片的主题,一对矛盾的纠结已经让吴导迷失了方向,居然还要唱一唱女权主义的赞歌来一博当代人的共鸣,要知道主题是需要被一再强调才能深入人心的,东敲西打自然是吃力不讨好,周瑜那句“因为专注”倒是说得很好,可惜吴宇森自己并没有听进去。无论是褒是贬,走出影院的人能够达成这样一种共识:这不过是一部娱乐片而已,差别只在于它是一部好的娱乐片还是差的娱乐片,也许《赤壁》的创作人员会满足于“一部很好的娱乐片”这样的评价,但无论如何一部缺乏思想内涵、无法激起人共鸣的电影是难以承受“ 中国电影的骄傲”这种赞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