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惊悚、推理、心理类国产大片《催眠大师》,在演员超高人气带来的好票房下,细数在“清醒催眠”下的各种缺憾。 一、剧情多处转折生硬,渐进式悬念不明显: 1.从一个心理医生第一视角切入主题,用一个成功的病例反映男一号徐瑞宁的基本情况。悬疑、惊悚到这里都还表现的可圈可点。徐瑞宁的成功带来的过度自信还能勾人思绪,观其失败的结果。似乎冥冥之中的劫数将至,甚至有点让你反感这是心理医生吗?谦逊、内敛、沉稳的心理医生怎么这么的外行?心理学的高材生是这种心态吗?这难道是剧情需要? 2.从第二个病人任小妍开始,似乎就完全开始定义了谁是真正剧中一号主角的争夺,各种催眠与被催眠,各种不专业,破绽百出,各种无论从心理医生的角度还是病人的角度,都不符合心理学常理的行为。虽然有故意设悬念之嫌,但更多的生硬强塞给外行看的,令人厌倦。 3.心理咨询大概应从认知判断、情绪判断、人格判断、行为判断等方面分析,通过与患者的家庭、生活、教育、健康、社会等方面进行了解。剧中男一在表现出各种疲态的情况下,各种先入为主,且不评论世间鬼魂与通灵人,但从一个心理医生角度,没有认真倾听病患内心开始,就表现各种业余与烦躁。 4.从女一号顾洁催眠男一号徐瑞宁多次,并可以看穿男一各种弱点时,医患关系出现倒置。重新定义了医患关系。不过突兀的画面转换手法,虽有表现出催眠在霎那间的神秘感,更多是一种莫名其妙的“清醒催眠”。 5.为了圆各种棱角分明的故事,采取最后仓促甩包袱的手法,给观众强烈的应付感。对循序渐进的表述方式缺乏应有自信能力,是为“悬疑”戴上一顶漂亮帽子而已。 二、各视角交替拍摄加虚拟场景制作,现实与催眠画面混乱 1.画面构图还算合格,有蓄意往惊悚、悬疑方面靠拢的倾向。不过毕竟不是专业惊悚、悬疑片的构图,生硬的画面,若没有声音的配合,完全谈不上惊悚。烂尾别墅群、二手棺材的画面谈不上精致,似乎有抄袭国外惊悚电影的影子。 2.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视角在剧情里使用较多,交替时画面表诉感较离谱,观众易混淆到底现在是催眠状态还是清醒状态。 3.虚拟场景的使用较怪异。顾洁在被催眠下,莫名其妙的异空间里,奇怪的3D建筑,到底想表达什么内涵,令人浮想联翩。难道《盗梦空间》的潜意识世界? 4.后期制作里,为展示清醒、催眠的场景交替,混乱的画面与表达让观众云里雾里。好不容易在疑惑之下,顾洁的大眼透过小窗望着徐瑞宁的背,好久才猛拍头的观众才终于明白,顾洁徐瑞宁的医生。 三、演员饰演心理治疗师破绽百出,为票房歪曲心理治疗的过程 1.暂且不论是剧情需要,还是特别安排,整个心理治疗过程表演的怨气横生,各种恐惧、各种悲伤、各种焦虑、各种失落,除了催眠还有大部分的心理暗示与潜意识思维重塑。不但颠覆了催眠的外在环境的基本元素,更错误引导了不了解心理学的广大观众。 2.为了票房需要,激烈的心理对攻。谁先暴露内心脆弱给对方,对方怎么进行防御与反击,做为一名心理医生无法成功拯救自己的同时,却在不断拯救者别人?无法可观进行自我评价与调节。人性自然有各种弱点,但也不至于如此不堪一击。让人生疑,这到底是不是一名心理医生? 3.心理治疗的神奇之处并非过程如何惊险与刺激,为了搏人眼球而将治疗过程升华为勾人心悬的各种惊悚情节。虽然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大的专业学科,但是在票房号召力的强烈诱惑面前,虚化的场景、惊悚的剧情、离奇的分析,无法掩盖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是心理治疗吗? 四、后期制作作用强大,全力营造惊悚氛围 1.大家都是惊悚除了画面感的塑造,必须有声音感官的强大支撑,这样完美的惊悚才能引发观众内心的惊恐。该片不惜以惊悚片为标杆,向《电锯惊魂》等惊悚电影看齐,毕竟无法达到那样的高度,不伦不类的惊悚在“清醒催眠”下,变得惊悚疲劳。 2.一部影片的好坏决定因素,往往是在后期的加工和处理上下功夫。该片也是如此,通过各种剪辑,跳跃片段式的制造惊悚悬疑场景。不知是把一些需要交代的细节剪掉了?还是审片后才剪掉的,故事连接性片段感较明显。 五、反映当下神秘心理治疗未被大众接受 1.身边很多朋友的心理咨询室,生意比较惨淡,尤其在中小城市特别不受待见,不知是病患不知还是宣传不到位,关门歇业在所难免。病人无法正视自己的问题,同时在自卑心理作祟下,逃避心理压力的排解。 2.作为一部宣传心理治疗的广告宣传片,不仅吸引眼球还起到非常好的广告宣传,不过这个宣传面似乎比较狭窄,受众群基本是年轻人,其他年龄段的了解度就比较低了。 3.通过此片,提醒观众应当更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与社会群体交流的同时,适度的合理排解情绪是非常必要的。有些无法自我排解的情绪,还是必须进行心理治疗,以达到排解情绪,释放心灵的良好效果。 4.同时告诉观众,心理医生并非圣贤,谁都有难以跨过去的坎。不过,有坎在面前难以释怀时,需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还是能起到排解与舒缓的作用,至少不易病入膏肓而走向极端。 2014年5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