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聆目击,积拾到一箩筐文学圈内有关赠书方面的趣谈轶闻,一桩桩,一件件,无不渗透着恩怨是非,缠绕着笑骂褒贬。
(水石连州NO.166565)
最早是从报上看到一位川府诗人的“书摊奇遇”:“文革”前他曾签赠友人一书,不意竟在逛旧书摊时被原璧购回。他访穗时提起此事仍慨喟不已。叙茶中,我有意讲了一个故事:1968年我遭政治迫害入狱,1970年返乡务农,抵家甫定,问过母亲,我那些藏书散失了多少?只听她无可奈何地说:“大部分拿去向小贩换回小鱼小虾孝敬90高龄瘫痪在床的奶奶了(小贩撕下书页当包装物)。
(水石连州NO.166565)
故事明显在示意诗人,万物纷繁,世事诡谲,有没有可能属于诸如此类的情象呢?他沉默良久而后说:“你,太天真太善良了!”“那么,又会不会是属于另外一种情况,比如我的书柜从不加锁,亲友们‘拿’走我的书真是易如反掌。”他不再沉默,礼貌地顶我一句:“你简直是一个可爱的理想主义者!”事过多年,他这两句带劝谏性的话语在我心潭慢慢发酵而后渐渐启我悟性,不由令我叹服他在窥窃人生和理察世事方面,着实深我一层高我一筹。
(水石连州NO.166565)
不久,一天新来的通讯员给我送来书信后向我索书,题签毕,他一脸认真告诉我:“你赠给几册书,他四处乱扔,视而不见,太不尊重人了。”我让他把那几册书取回,一看,果然蒙上尘垢,又脏又烂。不由一叹:“但愿此人生性邋遢颟顸懵懂,而不致于别有坏心。”无独有偶,一次和省作协一位女作家晤面,她一厢谢过我的赠书,一厢神情严肃地告诉我:“你赠给作协某些人的书,陈‘尸’收发室,‘皮’破‘肉’绽,无人问津,今后赠书也得看清对象。”又是一叹:“天哪,但愿这只是属于‘一个指头’!”事情明摆着,一件发生在军区创作室,一件发生在省作协,两块“圣地”,二方“净土”,都是须臾离不开书并天天在创造书的所在,这叫人怎样去解开这个“死结”?
(水石连州NO.166565)
在这等事实前后,我固执地不信“洪洞没有一个好人”。后来有机会翻阅了一些来往信函,方知事实正如所料,不少老作家、年轻作家、女作家和很有些名气的作家,他们接书后都及时来信来电话或回赠其书,其谦恭礼逊虔敬精神婉然可掬,每念及此,心似平衡了许多。
(水石连州NO.166565)
然而,令我没齿不忘和激动难抑的,还数省内外许多年高德劭的权威作家和学者长者,他们接书必有回信,每封书信都泌出一种品德行为芝兰也似的清芬,你听欧外鸥信里怎样说:“……阁下不忘我,幸甚幸甚……”;刘逸生教授赠书后赠亲书墨宝一幅,来信除致谢外还称:“望多指教”;楼栖教授和郭茜菲伉俪每接到赠书,必来信热切鼓励,无尽叮咛,把信写得老长老长。
(水石连州NO.166565)
大诗人田间的两封来信,更弥足珍贵,堪称文坛佳话,不妨抄录如次。第一封信全文:“郭光豹同志:《深沉的恋歌》早已收到。因病未能及复,甚歉。待拜读之,并望有新的收获!田间一九八四年九月初”;第二封信全文:“郭光豹同志:大作《深沉的恋歌》,寄来很久了。我因身体欠佳(腰痛时间较长),尚未能详细拜读。我自深圳回来后,想写些这方面的短诗(例如有关开放改革等),想写得稍深一些,抓取一些特质性的形象,也想既有点意义,而又通俗一些的,不想过多表现外貌的东西,因而,你们的作品当能供我学习和参考。此复。祝愿更上一层楼!田间草一九八四年十月三日于北京”。
(水石连州NO.166565)
那年田老已届七十八高龄,且重病缠身(翌年便与世长辞),对一个未与谋面与过从通信的陌生作者,态度如此赤烈诚挚,接一赠书后于二个月内连回二信,满纸言真词切,情深意重,怎不教人每每读之,每每沦肌浃骨,拳拳服膺?!
(水石连州NO.166565)
若将上述各种事例作一纵横比较,要发的议论和感慨着实多多。然而我始终觉得,在如此生动强烈对比的事实面前,一切议论都会显得多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