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压死文学类期刊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

时间:2011-12-29 18:45来源:半壁江原创中文网 作者:冷得像风 点击:
文学类期刊的举步维艰已经成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事实。发行量就是硬道理,历年下滑的发行量,在让期刊社老总依旧高兴地数钱赚钱的同时,也让他们焦虑异常,随着发行总基数的下降,终会有一天,文学类期刊的发行量,会低到入不敷出,甚至大赔特赔的地步

      文学类期刊的举步维艰已经成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事实。发行量就是硬道理,历年下滑的发行量,在让期刊社老总依旧高兴地数钱赚钱的同时,也让他们焦虑异常,随着发行总基数的下降,终会有一天,文学类期刊的发行量,会低到入不敷出,甚至大赔特赔的地步呢?这个担心可能会很快成为现实。
  
      绝大多数人会把这种情况推到数字化出版盛行、网络手机手持阅读器的方便上边。一种观点特别能说明白问题,“如果我能在网络上只花一两元,甚至不花钱就能读完一整本文学杂志,为何还要花四五元在现实中买一本来读呢?”
  
      我很不认可这种看法,因为这种观点,是把问题简单化,个别群体化了。中国大陆地区的读者群有近8个亿,甚至更多,读者群又分为不同的喜好,如喜欢纸质阅读,喜好上网阅读,喜好手机阅读,喜好手持阅读器阅读,甚至喜好电视阅读,有声阅读等等。只要内容提供者能够抓住一个类型的阅读读者群,那就是上千万,甚至上亿的基数。
  
      纸质出版物在未来五到十年的时间依然会兴盛,这也是一种可预见并合乎中国阅读国情的情况。但文学类期刊的发行量历年下降,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抛开行业趋势不谈,我们先来看看文学期刊本身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内容创新乏力。有一位出版集团的老总曾自豪的跟我说,“他们期刊的内容分类和定位20多年没有任何改变,保持了自己的特色。”我当即指出,“这不叫特色,这叫闭门造车,固步自封。用对待30年前读者的方式,来对待今年的读者,发行量不下降,鬼才相信。”
  
      第二个问题是团队严重老化。这个问题是承接上一个问题的。内容为什么能够20数十年不变呢。那是因为编辑队伍没有任何变化。一群50多岁,40多岁的编辑,20多年来长期把持着一份文学期刊,而新人新编辑只有打杂看报纸拆信封的份儿。你觉得,它的内容会好到哪里?
  
      第三个问题是培养新读者乏力。说点残酷的话,文学期刊的读者群,一直在死去,人有百年,这是生命的残酷。杂志的生命力在读者,老的读者不断死去或流失(比如:你中学大学时特别喜欢读和买的一本杂志,毕业工作后可能就再也不会去看去买了,这种流失现象特别普遍),但新的读者,你却没有去培养。这个问题是,你不去培养,别的媒体介质会努力培养。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你的读者群和发行量减少,那是自然的事情了。
  
      最后一个问题,也就是题目中说到的,压死文学类期刊的最后一根稻草了。这个稻草,其实是两个小伎俩
  
      第一个小伎俩,就是把期刊分成上半月和下半月,这一点我不谈论。因为已经有多家文学杂志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这种做法的失败。一个馒头本来只能吃一次,你却硬生生要分成两次吃,那只能吃得不饱不爽。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再蒸一些馒头出来。这个馒头,其实就是大品牌下的子品牌。显然,国内文学期刊这方面太不给力了。
  
      第二个小伎俩,就是一个专题内容分到两期来搞。我特喜欢看一本人文类的杂志,每期必买,但近半年来发现,每一期都内容不完整,一个特别好的人文专题,明明放在一期就OK了,可杂志非硬生生分成两半,一半放在这期,另一半下期再看了。搞得很不爽,就像做爱一样,做到快高潮时,非要停下来,等一个月后再做,谁受得了。我毅然决定不再买这本杂志了。
  
      与这个相对应的还有长篇连载的做法,一年12或24期,连载完一个长篇,明明一个星期就能读完的,你何苦分到一年中苦苦等待呢?文学期刊社,你出一本专门登长篇的旬刊,行不行?有木有?
  
      最后,希望文学期刊们,真能抓住2012年文化大发展的机会,把压死你们的最后一根稻草变成一根救命稻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遥远的温泉:阿来中篇小说系列

作者:阿来

本书为“阿来最新中篇小说系列”之一,收录了《遥远的温泉》和《已经消失的森林》两部中篇小说。 《遥远的温泉》:我…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