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武松招安态度的前后变化

时间:2010-03-17 22:30来源:半壁江原创文学网 作者:刘传录 点击:
武松,绰号行者,又名武二郎,东昌府清河县人,武松从小父母双亡,由兄长武大郎抚养长大。他是梁山好汉详细描写的第三个人,作者用了 10 回的长篇幅描写了武松上梁山前的动人故事,是梁山好汉中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他是梁山好汉的第 14 名,排在五虎上将董

武松,绰号“行者”,又名武二郎,东昌府清河县人,武松从小父母双亡,由兄长武大郎抚养长大。他是梁山好汉详细描写的第三个人,作者用了10回的长篇幅描写了武松上梁山前的动人故事,是梁山好汉中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他是梁山好汉的第14名,排在五虎上将董平的前面,武松自小习武,武艺高强,有勇有谋,是一个侠义之士,崇尚忠义,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纵观《水浒》全书可以看出武松是一个多性格的矛盾统一体,他的性格随着当时环境变化,在他身上集合了儒家、侠客、道家的深深烙印,北宋时期文人的地位高于武人的地位,同样是知寨的刘高和花荣,文人刘高是正知寨,特别是太祖杯酒释兵权后,武将就再也没有大的出路,武松读过几天书,儒家思想在他思想上占主导,忠与义双全的爱国情怀让他积极向上,即使是为兄报仇后,仍然用法律的手段解决问题,武松自小与哥哥相依为命,思想中亲情这根弦绷得很紧,武大的侏儒形象让身高马大的的武松多了几分保护弱小的侠义感,流放中又因为侠义所使醉打蒋门神,虽有正义但又有不辩是非的江湖义气,有仇必复,有恩必报,武松滥杀无辜直至血溅鸳鸯楼,此时的武松侠义感和江湖义气占主流,大树十字坡武松假扮行者,从此一生都没脱下道袍,放弃了对世俗生活的追求,在他思想上体现更多的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上的亲情感让武松依然舍生忘死地追随宋江上梁山、受招安,直到因征方腊而失去了一条臂膀。 

武松的身上集中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双重色彩,每一个方面都体现着耀眼的光芒,在无数读者的心中留下了一幅光辉的英雄形象。武松出场的描写,并不是闪亮登场,而是一幅落魄的形象,他是因打架斗殴而躲避于柴进府上的。此时的武松只不过是一个武人,在崇文抑武的宋朝不受欢迎,即使柴进那样广纳天下豪杰的仗义之人也对武松不感冒。读过几天书的武松在思想上是一个符合当时统治阶级准则的,是皇帝的坚强拥护者,虽然对文人官僚集团不满,但心灵深处是向往爬上社会上层的,宋江的到来改变了武松的命运,二人结拜为兄弟,给了武松信心,从此武松对宋江忠心无二。

武松人生最辉煌的一页是景阳冈上打老虎,酒后的武松与老虎相遇,急于回家看望哥哥的武松没有了退路,调动了自己的潜能,在人虎大战中取得了胜利,给他带来了奇高的声望,也是读者喜欢武松的原因,一场“打虎” ,把个武二郎的神勇,勾画得淋漓尽致,也使他一跃成为他梦想不到的都头,见到了自己的哥哥,还有让他终身难忘的嫂子潘金莲,这是武松一生最幸福的一段时光,让她一生难忘。嫂子的关心让他激动,他对嫂子也是充满了感激,心里对潘金莲也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武松的到来,使潘金莲那颗因嫁给天下第一丑男而早以死了的心又复活了。在与哥哥的亲情和性爱两者之中,武松毫不含糊地选择亲情。哥哥武大郎既是抚养武松长大替武松背责罚的恩人,又是一个需要保护的“懦弱本分” 的弱者。他只能把自己的喜欢埋在心中,拒绝潘金莲的色诱,一生没有再娶妻。潘金莲对武松是爱之欲切、恨之欲深,复活后的潘金莲受王婆的骗,与西门庆勾搭成奸,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在武松不在家时谋害了武大,武松在哥哥被害,告状不准的情况下为了报仇伸张正义,先杀潘金莲再杀西门庆后到官府自首,并甘心流放,因此被流放孟州。在孟州,武松受到施恩的照顾,为报恩,武松醉打蒋门神,帮助施恩夺回了快活林。不过武松也因此遭到蒋门神勾结官府进行的暗算,被迫大开杀戒血溅鸳鸯楼,滥杀无辜成为武松一生中的耻辱柱。逃亡过程中,在张青、孙二娘夫妇帮助下,假扮成带发修行的“行者”。武松投奔二龙山鲁智深,成为该山寨的三位主要头领之一,后三山聚义打青州时归依梁山。  

武松由于受到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在水浒英雄中提出招安的想法,而且是《水浒传》中第一位打算以招安作为出路的人。他在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夜走蜈蚣岭以后,去二龙山入伙儿,在孔家庄巧遇宋江。宋江想拉武松一同去清风寨投奔花荣。武松觉得自己身负“遇赦不宥”的大案在身,怕连累宋江,没有答应,却在分别时说:“只是由兄弟投二龙山去了罢。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 武松只是被贪官所害,和大宋王朝并没有深仇大恨。他从来没想过要造反,更没想过要当皇帝。他的志向是“一刀一枪”,博一个“封妻荫子,荣华富贵,后半世快活”。实际上当武松穿上道袍的同时,他对统治阶级的幻想已经动摇,他已经从杀潘金莲后心态失衡之中解脱出来了,武行者他已对俗世再不报大的希望,他不再妄杀无辜,如果杀人也是罪有应得,他杀蜈蚣岭的贼徒,救了一门都遭害的被掳妇人,这次行义,是新武松的第一次行动,特别是上了梁山以后,武松的视野更加宽广,看清了宋江不计后果的招安没有出路,更看清了统治阶级丑陋的心灵,所以宋江在梁山大聚义后举行的“菊花会”上,踌躇满志地写下了一首《满江红》词:“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表露心迹的时候,武松第一个跳出来大叫:“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把一场挺热闹的聚会搅得不欢而散。武松对于功名利禄、青史留名那一套已看得透亮。因此,征方腊结束后,武松对宋江说:“小弟今已残疾,不愿赴京朝觐。尽将身边金银赏赐,都纳此六合寺中,陪堂公用,已作清闲道人,十分好了。哥哥造册,休写小弟进京。”征方腊武松大功告成身留杭州,宋江对这个曾经至爱的小弟也不再废言多劝的情形,可知武松之俗心已死,已作了武行者。活到80岁的高寿,也是对他的奖励吧。

武松故事闪动着道家的智慧光芒:他出差回来,见哥哥死了,耐心细致地做调查研究,拿到人证物证,找出凶手,上堂去告。说明他不向鲁智深那样做事不考虑,他是寻求最好的解决方法;他要唬何九叔说出实情时,在他面前不语只喝酒,惹得何九叔“把些话来撩他” ,他依然“也不开言,并不把话来提起”时的那份气定;他央郓哥出来作证时对他道:“兄弟,你虽年纪幼小,倒有养家孝顺之心。却才与你这些银子,且做盘缠。我有用着你处。事务了毕时,我再与你十四五两银子做本钱。” 时的那份神闲;他杀嫂前逼诱四邻前来见证与录供的举动;他十字坡对孙二娘的“将计就计”;他打蒋门神的小妾时的“攻敌必救” ;他在飞云浦大闹的手段。。。无不闪耀着机智。

武松生活在亲情之中,武大自小把他养大成人,武松对兄长的感恩,不在言辞话语和金银钱粮,而在他拒绝潘金莲的色诱和杀嫂祭兄的行为中。武松对潘金莲的感情最初是爱鸟及乌式的感情,后期是一个正常男人对心中偶像的感情,拒绝潘金莲是武二郎对他心中那份可贵的亲情的珍惜,杀潘金莲和西门庆是对撕碎这份亲情的凶手们的猛烈报复。这份亲情,在失却兄长之后,又部分地转移到了张青、孙二娘、宋江、施恩、鲁智深等人的身上。武松对于宋江的感情里,搀杂着一份亲情加一份为知己所用之情,这也就是他后来已经对世事绝望,还要同宋江一起受招安、讨方腊的原因。这份手足深情,读来令人感伤。

金圣叹把武松称为“ 梁山第一英雄”,是有道理的,他是梁山上不多的侠、义、胆集于一身的好汉,景阳冈打虎、狮子楼杀西门庆、十字坡打黑店、快活林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都监府、夜走蜈蚣岭、吊打白虎山、智取二龙山的故事至今流传。他的精神的领域里儒、道文化的优点交替占主导地位,他认清了朝廷的昏庸和官吏的贪婪,看清了无条件招安的严重后果,武松的断臂、六和寺里照顾林冲(林冲不愿回到让他伤心地东京郁郁而终),是武松是对俗世的告别,他在六和寺安逸晚年,是梁山悲惨结局的光明尾巴。

 

顶一下
(4)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现身说法:乡村和莫斯科的贵族们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童年•少年•青年》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自传体三部曲。小说的主人公尼古连卡出生在俄罗斯一个普通的…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