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子贡的大名来,相信人人都如雷贯耳:他是孔门十哲,能言善辩,言科第一。他又是孔子门下第一大富翁,不但自己生意做得很大,与各个国家的国君称兄道弟,而且在孔子周游列国期间,一应费用都是由子贡来安排。当时甚至有“天下钱财归子贡”之说。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孔子的葬礼以及孔门弟子守丧三年的费用,所有这些都由子贡一手筹措,足见他是一个理财高手。
那么,这就产生了一系列的谜团:子贡的理财本领从何而来?他的致富之道是什么?他本身是一个商业奇才,预测市场行情“亿则屡中”,为什么却要拜入孔子门下?他又如何做到发财致富与道德修养并行不悖的?他最终如何在“儒”与“商”之间找到了一条中间道路,从而成功地实现了“义利合一”的?他的儒商之道也即义利之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我们今天能从子贡身上学习到哪些本领呢?
《端木子贡:儒商祖师》一书,将为你一一揭开这些谜团。子贡本来只是跟随外公蘧伯玉,要做一名“君子”,但是他却始终无法解决“道德”与“利益”在内心的冲突。孔子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点燃了子贡内心熊熊的火焰。子贡拜入孔子门下之后,即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经历了匡蒲之难和陈蔡绝粮的严峻考验,并且在这个漫长而诗意的流浪过程中,亲眼目睹了孔子以自己的生命去践行一个“仁”字,从而领悟了“仁道”的真正含意。孔子晚年,在自己的生命时刻,将毕生所学传授给子贡。孔子去世后,子贡组织众弟子给孔子守丧三年,编辑整理了《论语》。然后子贡又一个人给孔子继续守丧三年,潜心思考如何将孔子的“仁道”和自己毕生所追求的“商道”融合为一。最终,他领悟出了“义利一体”的深刻哲理,并付诸实践。
子贡晚年一直在齐国和鲁国之间经商。他所身体力行的“儒商之道”,也即“义利之学”,主要包括五大方面,即信、义、智、礼、仁。具体如下:
(一)商以信立。
子贡发现,“信”是天、地、人存在的根本,是“利”产生的土壤。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每个人都有从交易中获利的本能冲动,参与商品交换的双方,都要求自己的“利”得到保障,而保障这种交换公平的只能是“信”。
“信”也就是“直”。做生意如果只取什一之利,这就叫做“直”。如果因为市场行情变化,出现浮动,那么涨价百分之十到二十,获取较高的利润,也仍然是“直”。可是如果出于一己之私,囤积居奇,将利润提高到百分之五十以上,甚至获利百分之几百,那就叫做“曲”,也叫做“奸”了。这样的商人,就是人们通常所批评的“无商不奸”,就是“奸商”了。
(二)商以义取。
什么叫做“义”?简单地说,就是先利他而后利己,舍小利而取大利。
人人都有自利的本能反应。但是当人成长以后,懂得了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就开始有了利他的意识了。利他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更好地自利。
孔子曾经教导过子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认为,富贵一定要建立在义的基础上,否则就没有意义。一个人所以被视为君子,就是因为他能控制自己的贪婪的欲望。
(三)商以智识。
什么叫做智?智就是眼光,就是能准确看到市场行情的变化,这是一个优秀商人的基本本领。子贡跟随孔子学习变化之道,主要是学习《易》。
《易经》是一部占卜之书,但是孔子将它变成了一部变化之道的哲学著作。易经的核心是位、时、用三个字,用好了这三个字,就可以懂得变化。
(四)商以礼约。
礼,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俭”。孔子教育弟子们,在“俭”与“奢”之间,宁俭勿奢。俭,不是吝啬,而是节用。只要能保持“俭”就不会有灾难。
反之,大部分的商人却是宁奢勿俭。因为追求奢华,所以就会不知不觉发生逾越,经常逾越就一定会出现问题,一旦问题接踵而至,就会无法收拾,到时候想要改正自己的错误,也来不及了。这就是“奢”的危害。
(五)商以仁成。
“仁”是孔子一生都在宣讲的,成为“仁者”也是孔门弟子一生的至高追求。
那么对于经商致富的人来说,什么叫做仁呢?其实就是将自己勤劳致富所赚取的利润,不是用来满足个人的欲望,不是用来遗留给子孙,而是用来救济天下,为天下所公用。就好像江河之水汇集到大海里,又蒸腾到天上,最后化作雨水,滋润万物。用今天的话语来说,就是慈善。
子贡是一个大慈善家。他的孙子端木叔将自己家族全部的钱财都拿出来,散给了百姓。这是对子贡慈善思想的最有力证明。
子贡的一生是一部传奇,也是一部大书。子贡在两千多年前就在思索:如何做一个卓越的商人,如何既成为君子,又成为富翁?他对于商道的追求是孜孜不倦的,他通过追随孔子,最终创造性地将“儒”和“商”结合在一起,孕育出了中华商道千年长河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儒商。子贡之后,儒商这个群体从无到有,不断扩大,一直到今天,儒商已经从中国国内走向国际,成为中国商人在国际上的群体形象。而这一功劳无疑要归于子贡,归于这位一生显赫、充满智慧的孔门高足。将子贡称作“儒商祖师”,应该说是十分恰当的,也是名至实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