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领导人物,应该都是有些手段的。
不仅要具备驾驭全局的能力,还要善于经营人心。说到底,就是要有敏锐的政治头脑和灵活的政治手腕。古人叫笼络人心,现在叫团结同志,到了国外,就是实实在在的“拉选票”了。叫法虽不同,实质却都是一样的。
只不过,有的人做起来实实在在,既不动声色,又显得非常有诚意。这样的人会让人记上一辈子,即使豁出性命也感觉报答不完。有的人则是浮于表面,虚与委蛇,虽然看起来无可挑剔,却终是让人感觉不舒服。这样的人一般都是见机行事,利益驱使。尽管如此,仍不失为一种驭人之道,虽不尽完美,倒还有得商量。
其实,无论是哪一种人,都是一种本性的自然流露,同样也是自身能力水平的具体体现。
自古以来,“得人心者得天下”。天下人做天下事,唯独人心最难征服,也最深不可测。故而,当领导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有那个本事自然不错,如果没有那个本事,硬是把你放到那个位置上,你自己都会觉得活受罪。这还算是好的,赶上个太平时期,有没有那个能力倒也不打紧。只要上级看不见,老百姓也不会把你怎么样。但要换一个复杂的环境,可能就不是这个样子了。不仅你的那个位子坐不稳,有时处理不好还会因此丢掉性命。就说《水浒传》中的那个王伦吧,本来好好的做了梁山的一把手,但就是因为不懂政治,不识水性,反而被自己的手下砍了脑袋。
仔细想想,无论如何,王伦也都算是梁山的创始人、奠基者,落得个如此下场,也的确是够不幸的了。
想那王伦,本是一个读书人,因为久试不第(看来书念得也不怎么样),又没有其他像样的本领。后来一看做强盗还不错,就纠集了朱贵、宋万、杜迁等人做起那无本的生意来。古人有时很奇怪,或许是受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教唆,一般的读书人是不太愿意从事体力劳动的。要考上功名还好,可大多数人读了一辈子书也读不出个名堂来。到最后,书读得是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也难以保障。但即便如此,很多的读书人还是会对体力劳动不屑一顾。而恰好,王伦就是这样的读书人,读书没那个灵性,干活又沉不下身子,也只能找点省事的干干了。
既然聚集在一起了,就必然要选出个头领来。朱贵、宋万等都是平庸之辈,武艺不高,又没有多少文化。而古人对知识分子从来都是另眼相看的,王伦自然就成了他们的头领。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位子有了,队伍也拉起来了,但如何发展,王伦并没有多少思路。平日里,无非就是在山寨附近劫个道,在水泊里面抢个鱼什么的。小打小闹,日子过得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差。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好日子没过多长时间,突然就来了一个豹子头林冲,这让王伦很是不舒服。为什么?这人有本事啊,又在京城里做过枪棒教头。搁到现在,怎么着也是个正教授级别的。按说,这样的人才从天而降,对梁山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王伦应该高兴才对。更何况,一个被开除了的公务员,且又身负命案,怎么说都不具备兼并梁山的实力。仅仅就是因为走投无路,加上看到了朱贵的招聘启事,才投奔梁山,无非就是找个饭碗,填饱肚子。这个时候,你这个“一把手”只要轻轻拉上一把,再施以恩惠,辅以道义,还怕林冲不以性命相报?有了这个林教头,不要说拿住朱贵等人,即便如那后来的晁盖、吴用一干人等,又有何惧?
可人家王伦不这么想,或许也没有这个意识。看到林冲来了,先是如临大敌,后是百般刁难,怎么也不肯收留。后来还是在朱贵、宋万等人的一再劝说下,才勉强答应林冲留下来先试用一下。等试用期一过,才能正式列入编制。最终虽然是留下了,却也让林教头憋了一肚子的恶气。只不过,寄人篱下,孤掌难鸣。在这种环境下,林教头的日子过得并不舒心。而此时的王头领,却由于自己的弱智和狭隘,不自觉地在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所欠缺的,唯一“导火索”而已。
不久,晁盖等人劫了生辰纲,被官府通缉追捕。无奈之下,逃亡梁山。
开始的时候,林冲看又来了这么多人,自然高兴的不得了。但一听王伦也是不肯收留,心中自然就想起了当初自己的那些遭遇,心中不免恼火起来。尽管如此,林冲还是不太敢发作,因为摸不清这些人的来路。后来,还是在大坏蛋吴用的挑拨下,让林冲看出端倪,一跃而起杀了王伦。
在《水浒传》中,王伦这个人物很可笑,总是显得可有可无。
本来是读书人,却非要去做强盗。这个还不打紧,既然做了强盗,却又不愿接纳别人。你以为梁山是你家屋后的菜园子?后来想想也不对,他要真不愿意别人入伙,还让朱贵在山下开那个酒店干什么?最后终于想通了,王伦不是不想让别人入伙,而是他不想让那些比自己有本事的人入伙。理由显然只有一个,那就是怕别人能力太强,不好驾驭。武大郎开店——比他高的不要。但人有时就是这样,怕什么偏偏就来什么。梁山是什么地方,本分人还能到这个地方来吗?
王伦灭亡的教训就在于,好人不会做,坏人又做不彻底。
尤其让人不能饶恕的是,心胸狭隘,嫉贤妒能。最终位子没保住,性命也丢了。
本性如此,真是怨不得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