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评季羡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时间:2014-09-30 15:45来源: 作者:蓝晓潸 点击:
两年前读《牛棚杂忆》,心境沉重,为那段散发着恶臭气息的历史叹息,同时也为那些深受迫害的知识分子而痛心。虽那段历史在而今看来都觉得甚是惨痛,尤其是加诸在知识分子身上的屈辱更是不忍直视,但季老的笔却是克制着的,他只是客观的将自身在那段时间的遭遇

读季羡林的《此情可待成追忆》伴随着其平实的语言以及书中珍贵的老照片,脑子里浮现出几十年前清华北大的倩影来,夏日的燕园荷花开满塘,水木清华映照着一池碧影。 

季羡林从清华园中那个有些茫然不知所措的青年一步又一步走上了北大的讲堂,并且成就一代大师,经历过文革的迫害,见证着世纪的更迭,将自己的一生都倾注在学术上面,笔耕不断,深受学生的敬仰与爱戴。晚年的他更是心境开阔,所有经历都一一沉淀在自身,光看照片就有一股儒者的风范。 

两年前读《牛棚杂忆》,心境沉重,为那段散发着恶臭气息的历史叹息,同时也为那些深受迫害的知识分子而痛心。虽那段历史在而今看来都觉得甚是惨痛,尤其是加诸在知识分子身上的屈辱更是不忍直视,但季老的笔却是克制着的,他只是客观的将自身在那段时间的遭遇记录下来,但却字字如针般尖锐,读得人心里一阵一阵凉。而这一本《此情可待成追》却相对而言轻松许多,日记也好,散文,序言等内容也罢,都是其日常生活的缩影,他的生活、思想、情感无不一一记录在案,还原了一个真实而亲切的季羡林,不再是日常印象中那个离我们都很遥远的“国学大师”。虽其辞世之前三辞大师称号,但这个大师的桂冠戴在头上是当之无愧的。而这本书,让大师离我们远了,真正的活生生的季羡林离我们更近了。 

读前面一部分在清华求学的经历时,我脑海中浮现出的句子是:啊,这就是跟我一样的大学生啊,对前途感到迷茫,总是喜欢点评各科老师,看书的时候总是会忘我.....而本书的后半部分,关于在北大执教之时书写的纪念性文章也好,给各种书籍做的序或者跋也罢,思想一步一步的深入,其对人生对生命的意义对学术的各种思考,都使得我一下子跟不上思维了。甚至他引经据典的所谈论到的人物我都还有很多不甚了解,要在网上找找资料注释下来才能继续读下去呢。更惭愧的是,有些词语我竟然都不知晓其含义,更有甚者连读都不会,罔大学时期还上过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课程。如“颟顸”、“爬罗剔抉”等,边读边深感自己的浅陋。  

而随着他漫不经心的记叙,中国近代文化史上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都一一跳跃在纸上,我不禁随着他那简单的记录而思维一再跳跃,读到他第一次见胡适,我脑海中便勾勒出当时的场景来,寥寥数语,画面感却是很强,读来甚是畅快。 

而他写燕园的景色,又具备文人多愁善感的情绪,一花一草都能勾起忧思。 

晚年的季老,信手捏来皆是情,但这些情感,却平实,淡然,并不浓烈哀伤,只是韵味悠长,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时常走在燕园里,走在记忆的罅隙中,那些往事最终看似都随风飘逝了,但却镌刻成为了永恒

虽说是一本看似凌乱的小书,但是却涵盖了太多的内容,对时代变迁的记录,对思想革新的开拓,与名人友人的交往,与自我的对话与反思,我们能从中读到的东西太多太多。有的人,有的作品,你需要一读再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大哲学家:哲学无处不在

作者:慧心

一旦看到哲学书籍,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皱眉头,第二反应估计就是转身离去了!正如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言,哲学应该由…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