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没有军舰不要紧,但不能没有大学
时间:2012-05-23 18:51来源: 作者:阿忆 点击:
次
京师大学堂毕竟是改革的产物,学生们自认为应该继承太学传统,以天下兴亡为己任。1903年,俄国对东北提出领土要求。京师大学堂学生不顾高压,集会抗议,组织抗俄铁血会。他们要学古代太学生,伏阙上书,这便是北大历史上第一次学潮。从此以后,北大总是跟政
京师大学堂毕竟是改革的产物,学生们自认为应该继承太学传统,以天下兴亡为己任。1903年,俄国对东北提出领土要求。京师大学堂学生不顾高压,集会抗议,组织“抗俄铁血会”。他们要学古代太学生,“伏阙上书”,这便是北大历史上第一次学潮。从此以后,北大总是跟政治风潮密不可分。
第二年,京师大学堂派出第一批留学生。1905年,国子监和科举制度寿终正寝,京师大学堂完完整整成为晚清唯一的最高学府,下分文、法、理、工、农、商、医7个学院。此外,它还负责管理其他学校,编译教科书,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普通大学。
京师大学堂出过不少大名鼎鼎的人物,比如说,植物分类学在中国的奠基人胡先骕博士,还有司法部长张耀曾教授。不过,总的来说,京师大学堂还是国子监的变种继承。许多学生是八旗贵族,每个学生带一个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那时上体育课,老师要给学生先鞠一个躬,喊一声“老爷”,然后再恭恭敬敬地喊,“老爷,向左转”,“老爷,向右转”!
除了校政陈腐,经费不足也是大问题。严复当校长的时候,教育部以缺少经费和管理不善为由,建议停办北大。年近六十岁的严复四处奔走,筹措资金,北大才得以维持。
严复对北大进行了初步改革,废除尊孔读经。不过,蔡元培执掌北大之前,北大并不是新思想和新文化的中心,而是学生们升官发财的一截梯子。蔡元培的贡献在于,他把改革不彻底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大学。每年,它都通过择优录取的方式,获得合理的求学者。如今这种勤学苦读的场面,早在80年前,就已经形成,这正是蔡元培校长苦心经营的。
当年北京人曾经调侃,说常常光顾八大胡同的,大多是“两院一堂”的人。“八大胡同”是老北京的红灯区,“两院”指的是民国参众两院,“一堂”指的就是京师大学堂!
——历史学家顾颉刚
严复辞职后的三年,北大校长换了三位,北大还是北大,师学们一边教书学习,一边逛八大胡同,一边还关心着政治。
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袁世凯称帝,一直盛行一种思潮——想通过国家的力量、强权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实行社会总动员,建立一个统一、富强、独立的国家——这么一条思路,我们把它叫做“国家主义思潮”。也就是为了国家的独立和富强,必须牺牲个人的自由。在这样的背景下,“尊孔教”被提了出来。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
1907年,鲁迅在《文化偏执论》中讨论怎样实现国家现代化,认为光有国会不行,光有物质不行,要“立人”,而且要“排众数而任个人”。鲁迅这篇文章发表后,个人主义思潮和科学精神暗暗涌动,开始动摇专制原则。
1913年,中国出现了一次留美高潮。两年后,留学生创办《科学》杂志,第一次使用横排版,第一次使用标点符号。陈独秀在《爱国心与自觉心》中说,爱国不是爱军阀国家,要提高老百姓的自觉性,必须兴办杂志。
李大钊比较法俄革命,认为法国革命是“国家主义”,俄国革命是“爱人”,中国应该走俄国道路。留美学生胡适也写文章说,一个国家没有军舰不要紧,但不能没有大学。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