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喜公司在中国引起的轩然大波持续发酵,所引发的关注思考已经远远大于事件本身。媒体和网络上对此的披露和评论已经连篇累牍了,按说我们再说什么也都不可能有什么新的视点。但是,我还是想说,因为在我看来,有些事情还是模糊的,有些观点很有些偏激。而且,在以下两个方面我们应该看得很深透,更长远些。 首先,这个事故让我们警醒了,进口的食物包括在国内生产的所谓合资企业的食品,并不像以前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安全。通过这个事例,那种认为凡是进口货虽然价格高昂,但是在质量上都是过关的,食品方面的安全性是可靠的这样的观点可以休矣。现实是残酷的,他们可能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可能还很严重。不可否认,这些国际知名的企业有着良好的纪录和口碑,虽然不说绝对没有漏洞和问题的,但是至少在概率上,要安全可靠的多。但是,恰恰是这样的大企业,恰恰是这样有着过往美好纪录的企业,来到中国后,也出现了问题,我们不能说这样的企业在中国和在其他地方在执行双重的生产标准,我们不能说他们是有意让中国人吃这些不合格的食品。我们也很难说,这只是因为这样企业在中国大陆水土不服,因为中国大陆的软硬环境导致了问题的产生,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说,这样的问题已经存在很久了,至少作为企业的主管们对此是心知肚明的,如果他们想制止这样的事情发生,如果他们真正把中国顾客的安全放在心上的话,他们是可以做到的。由此我们还可以推广开去,除了食品问题,其他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比如汽车,比如服装,一切涉及民生的产品都值得我们去探求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其次,我们在谴责那些洋品牌存在问题,在谴责这样的洋主管们黑心或者不负责任的同时,我们还要同时防止另一个倾向,那就是因为舆论过度渲染挞伐而造成对出问题的洋品牌过度的指责和处罚。我们这样说不是为了替洋品牌做无原则的开脱,也不是不想落井下石那样简单廉价的同情和慈悲,而是实实在在觉得,目前中国大陆在这方面的法制建设方面的确存在漏洞,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同时,我们也的确存在监管不力,执行不严,甚至姑息纵容的方面。如果我们仅仅就事论事,按照孤例个案来处罚处理的话,尽管可能很严厉,效果也很好,老百姓也很喝彩,但是,却相应容易掩盖深层次的问题,掩盖制度层面的问题,法制层面的问题。可以这样说,如果不从源头上堵住这类问题产生的根源,仅仅处罚一两个犯罪的企业,那么今后可能还会有其他企业前赴后继,再蹈覆辙的。 同理,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中外企业要一视同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能执行内资外资的双重标准。不能因为是外资的缘故特别严厉或者特别宽容,同样的道理,也不能因为是内资,是咱们自己人倚轻或倚重。就食品安全的角度说,严厉的处理,惩罚性的处理,让违法企业和个人付出高昂的代价真正心疼,甚或倾家荡产,再也不敢重犯,没有机会重犯,这是唯一的,必要的处理原则。现在对福喜企业的处罚还没有出台,到底该如何清算他们的错误和罪过,我们拭目以待,我们也还没有更多的话说。但是,我们可以说的是,像福喜企业这样的错误罪过,在国内的企业是不是同样存在呢?我们要处理福喜,那么对内资是不是也同样处罚呢?如果处罚,能不能做到同样力度呢? 福喜事件很有典型性,值得有关部门好好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