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杜绝领导干部抓工作不实不力不为的现象,同时对进取意识不强的"守摊子"干部敲响警钟,德阳市委日前出台意见,梳理出十类领导干部"不作为"现象,并逐一明确处理办法。对"十不为"者,将视情况分别给予批评教育、诫勉谈话、不评优秀、岗位调整、免职等处理。(9月7日《四川日报》) 在今年7月,针对四川少数党员干部在促发展、稳增长等各项工作中存在的消极不为心态,省委书记王东明就旗帜鲜明地强调,要"刹'不为'之风、换'不为'之将"。从一定程度上说,这是吹响了全省干部作风、形象建设的号角。此时德阳市委出台意见治理干部抓工作不实不力不为现象,不仅是对省委精神的进一步贯彻落实,也是对进取意识不强的"守摊子"干部敲响了警钟。 "守摊干部",不是现在才有,只不过是在如今从严治吏的信号下,更为显眼而已。具体表现就是上班到岗一杯茶,一份报,看电影、炒股票、聊QQ、打游戏,工作拖沓平庸,因循守旧,无责任心,业务不精,缺少担当,固步自封,缺乏创新。其思想僵化,认为只要关注好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不出事就是作贡献,两耳不闻窗外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正是因为有"守摊干部"现象存在,一些地方、单位和部门工作止步不前,改革发展迟缓,甚至时过几年仍然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舅)"。不仅严重制约和阻碍了地方经济、民生、社会事业的发展进步,也因其衙门作风,沉迷于吃喝玩乐、贪图享受、无所事事,使得民不聊生,群众怨声载道,严重损害了干部队伍形象。因此,在从严治党、从严治吏,刹"不为"之风,换"不为"之将的呼声日益高涨的当下,应该给那些"守摊干部"敲响重重的警钟。 "守摊干部"现象不仅暴露出干部用人制度存在的问题,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干部能上不能下,退出机制不健全,滋生了"守摊干部"的"守摊"温床。也暴露出少数党员干部不能正确处理勤政与廉政关系,导致出现 "为官不易"而"为官不为"以及"怕出错不愿干事、怕麻烦不愿抓事、怕吃亏不愿揽事"的消极现象。同时也反映了极少数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薄,"四风"恶习根深蒂固。 笔者认为,狠刹干部"不为"之风,就要让"守摊干部"失去市场,破除其"守摊"温床。一是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健全长效机制,使"守摊干部"的治理制度化、常态化。二是科学完善选用人标准,优化干部考核评价制度,给干部竖起"有为才有位"的风向标。三是加大监督检查,让"守摊干部"等不实不力不为干部,难过"上岗关"、 "考核关"、 "群众关",使其没有生存空间。只有如此,"守摊"保位的干部才无"摊"可守,"为官有为"才会蔚然成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