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贵阳一居民楼垮塌,造成16人遇难,最终公布的调查原因是“山体滑坡导致地质灾害”。而5月31日和6月12日,葫芦岛的两起塌楼事故,初步调查为液化气罐爆炸所致。另外,6月9日凌晨,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桥镇鱼芽社区河边组一栋居民楼垮塌,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也许是新闻爱搭“便车”,也许是“楼脆脆”真的比比皆是,一周之内,贵州遵义两栋居民楼发生垮塌,算上之前的两起,一月之内全国已至少发生5起居民楼垮塌事件,造成至少22人死亡,报道称其中大多数倒塌楼房均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成的老旧居民楼,早前“中国建筑寿命不过三十年”的论断曾引爆网络,如今,大楼一个接一个“倒下”似乎成了该论断的有力佐证。 屡屡曝光的“建筑短命”现象令人心寒,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耗用公共财政资金,另一方面也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决策力。当然,建筑短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设计偏差、建材质量、建设力度等等,不一而足。不可否认,房屋自身的建筑质量问题不能忽视,但是在这场令公众惶恐的“楼脆脆”事件中,政府就能当起“甩手掌柜”?监管的缺失难道不需要有人问责? 众所周知,按照《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的规定,一般性建筑的耐久年限为50年到100年,然而,现实情况却着实令人堪忧了,很多建筑的实际寿命与设计通则的要求有相当大的距离,“楼歪歪”,“楼脆脆”等建筑质量问题层出不穷,然而,我国从1996年才开始全面推行监理制度,而在90年代初,已经普遍爆出了施工领域的种种乱象,各种规范和监管体系显得有点“后知后觉”。 更需要警惕的是,有些官员,心里想的不是执政一方,造福一方,而是怎样更快、更好、更直观的反映自己的政绩以便“加官进爵”,鉴于见效快、可观性强等特点,他们便很快把眼光瞄向了建筑业,东挖挖、西补补,今天拆、明天建、后天又拆,大拆大建带来的GDP蹿升让政府赚的乐乐呵呵,百姓却苦不堪言。 楼塌了还可以重新盖起来,若是在一幢幢大楼轰然倒塌后,政府把所有责任推得一干二净,看客心态昭然若揭,若是因此让民心跟着“塌了”的话又岂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题中之义?窃以为,一方政府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勇敢履行自己的职责,敢于担责,敢于向“不作为”问责,多干一些夯实基础、利于发展的实事,多干一些解民忧、暖民心的好事,方能让为民务实的清风扑面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