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简称小农水)意在打通灌溉“ 最后一公里”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在产粮大县———山东省商河县调查发现,投资数千万元的小农水项目,当地政府宣称“三十年不落后、五十年正常用”,却未经使用就大面积报废。(10月14日 新华网) 在全国小农水重点县商河县郑路项目区田间地头,一座座精致的无井房智能灌溉控制机、一行行黄色的出水口整齐排列,这些是2011年4月建成的小农水设施。当地媒体宣称,小农水实行机井和泵站提水、管网输水,IC卡在水表上一刷,自家地头出水口接上软管就能轻松浇完地,连上学的孩子都可独自完成。 然而,一个耗时几年,花费千万的水利设施,却面临报废。一处处机井、输水管、射频机、给水栓等样样齐全的小农水设施,却因质量问题陷入“建成就报废的窘态”。 “强基础、惠民众、管长远的民生工程”,是国家对中央财政小农水补助专项资金项目的基本定位。面对这项被指“干涸了民心”的摆设工程,该县水利部门主管官员竟称是“省里认可、造福于民的优良工程”。 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一位工程师称,机井和输水管道竣工验收前,只要按规范分别进行稳定流抽水试验和全系统运行试验,就不可能刚建成就报废。他分析认为,商河县小农水工程质量问题,应该是偷工减料导致井深不够、成井工艺不合乎要求、机泵配套不合理、管道材质低劣等。 这报废的水利工程却在2011年进行了考评验收,结论是“所有工程运行良好,均达到设计要求”,确定该县为优秀等次,予以通报表扬。这样的“优秀”着实是打了百姓的脸,试问“优秀”到底体现在哪里?是官员们的政绩,还是看着光鲜亮丽的一个庞大的建筑? 因为修建的水利工程,老百姓盼了多年,在修建的过程中,一些农户主动提出放弃小农水占地青苗补偿,还义务参与工程建设。但最终盼星星盼月亮盼来的小农水竟成“豆腐渣”,不管县里怎么往自己脸上贴金,都变不成“香饽饽”,大片高产田仍然“望天收”。 一个千万工程面临报废,留下遍地废井废管,就是个摆设,干涸的是民心。笔者认为,该工程报废的原因应严查到底,中间到底有多少违法违纪行为更应严厉惩处。真正为民办实事就应该落到实处,而不是追求面子工程,这样的工程不要也罢。(文/张雨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