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辽宁日报刊发《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指出有人课上对国家“描黑”,建言大学老师应当善待身处环境、注意语气分寸、多一份历史眼光。(11月15日 人民网) 作为一家省级党报,突然抛出如此重大而现实的提问,着实让人诧异,但这种较真的态度更多迎来的是砖头和口水,特别是一些长期从事文科类教学老师的反击,认为辽报此举已经将教师视作靶子和敌人,上纲上线到严峻的意识形态斗争。 不过,当通读完全文,谈感受窃以为言辞恳切、并无恶意,所指出的问题更引发作为学生的我一些联想。笔者专业为行政管理,碰到过不少课堂上“爱发牢骚”却肚中无物的老师,某一位更是百科全书式的个性人物,任何课程均可胜任,一进教室就开始各种吐槽,天马行空般的思维常常引得班上发笑。相比于一味死板念经的老古董,她的演说总是不乏市场的,这种名为活跃课堂气氛的伎俩屡试不爽。 只是我一直极度讨厌这种做派,讲段子、黑体制、骂社会从来都是最简单的事,在这种戏谑中,老师和学生相互敷衍,一笑而过,然后一地鸡毛。以前钦佩过离任系主任一段时间,在我们都不敢质疑,不敢提问的时候,他说:“我们专业就是要多谈问题!”在我们都还少不更事的时候,在我们听惯了党课、团课的大而全之后,这道菜曾经被消费了很久。后来,演变为老生常谈也就如同前面灌输的满满正能量一样,腻味儿了。 以上二例,只在证明在当下大学课堂上或者说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上,存在着两种极端:一种还在延续着传统说教式地宣扬万般皆好,这似乎已经太过落伍与过时了;一种则是彻底走向反叛、丑化现实、解构一切,从迎合学生这一受众心理上看,似乎还有很大膨胀的市场空间。但从传播与认知的周期性来看,它们哪怕都红火流行过那么一段时间, 风行日久,也必将被摒弃。未来,课堂上的中国颜色不仅有红、也有黑、或者还有灰。不过,这绝不是两种观念手法的简单杂糅,而会是基于科学理性批判上的辩证嫁接。 大学老师因其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不是在公园的人群中随意褒贬时事的那个人,更不是在虚拟的互联网上灌水拍砖的那个人。课堂上两个小时讲授的内容,比不得酒桌上面红耳热的谈资,也比不得信手转发的一条微信。 相比于答疑解惑、教书育人的重任,他们要解构更要建构,要戏谑更要较真。这不是在钳制思想学术自由,不是我们的社会太脆弱,而是课堂上太需要客观准确的论述、学生需要真正理性的引导!这样懂得克制、懂得分析的老师也才能真正赢得尊重,即便有禁锢的高墙,也请让孩子们拥有放飞纸飞机的梦想吧!
(责任编辑:张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