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术的发明曾开创了大众媒体时代,赋予了文学书写的巨大空间,“造成诗与歌、散文与讲演本、大众言语与有教养的言语的分离”[3](P205),导致了职业作家的出现和以印刷媒体为主导的文学传播体制的形成。广播、电影、电视的相继出现,又不断冲击着印刷媒体百年独步天下的霸权地位。这正如英尼斯在论述他的“传播媒介的编向性”理论时指出的那样,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改变社会体制的形态,它不仅开创人们交往的新形式,发展新的知识结构,而且常常转移权力中心,[4](P53)欧洲近代的宗教改革运动,正是借助印刷工业使《圣经》普及到教徒手中,才打破了宗教解释权的垄断,使新教思想得以传播。互联网的出现及其带来的全新传播模式,使文学传播面临新的局面。一是在网络新媒介环境中,文学的传播将使过去精英主导的文学书写和传统媒介建构的文学体制重新组构,文学的生存与生长空间极大拓展,文学活动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类似《诗经》中国风、民歌的创作状态即从都是文学创作者、分享者和使用者的理想渐成现实。二是在互联网漫漶的信息流中,文学传播仍处于明显的弱势。
按照现代科技的发展速度,比如广电数字化、手机已成第六媒体,在众多商业网站不断膨胀与扩张中,文学创作与文学信息的流通都将会逐渐萎缩。文学可能因为赶不上网络科技的脚步,陷入更大的危局当中。这是两个处于极端的可能,而中国的网络文学传播正象其所处的虚拟世界一样,有着更多的迷幻和暧昧。
汉语网络文学的兴起最早导源于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他们由于特定的文化疏离,产生了对中文的留恋和相互沟通的需要,当时参与中文网的建设者多学理工专业,写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交流,没有自觉的创作意识,文字在美感上也有欠缺,但这在无意中突破了文学的成规,为文学的成长开辟了新的天地。1995年,国内首家汉语文学网站“橄榄树”成立。1996年我国第一个女子文学网站“花招”成立,1997年我国最大的中文原创文学网站“榕树下”在上海设立。目前在网民中拥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学网站约有20余家,而搜狐、雅虎、新浪和网易等大型综合性网站均有“文学”视窗,登录了大量的文学名著和网络原创作品,还有丰富的文学信息,由于资金和技术的优势,它们在文学平台设置、信息容量和更新速度上往往更胜专业文学网站一筹。网络文学可分为两类,一是网络化的印刷作品。比如在新浪网站打开“文学网页”,就可看到如下分类:现当代作家作品、古代作家作品、外国作家作品,还有鲁迅、老舍、巴金等作家专集。
这些作品基本上是印刷文本的网络版,也有少部分配上音乐或图画,一般认为文学名著搬上网络可以“提升网站的艺术品位”和“加快文学经典的广泛流传,扩大文学影响力”[5]。但也有论者注意到由于许多需要注解的地方变成了超文本链接,“从而使作品在读者的阅读中发生巨大的意义增值与转换”[6](P87)。二是网络原创文学,主要指在网络中写作与传播的文学,它比较典型地体现了网络文学的特征。写作者是网络的使用者,作品的目标受众也是网络使用者,比如安妮宝贝谈其写作动机时说“写给相通的灵魂看,彼此阅读和安慰”。[7](P188)这决定了创作环境、发表渠道和接受环境与印刷文本的根本不同。我国现已有网络原创文学网站268个,据对专载原创作品的“榕树下”进行的统计,它从1997年建站到2001年8月底,已登载原创作品近62万篇(部),达6亿多字,题材除小说、诗歌、散文外,更多的是边界模糊的时尚话题、搞笑、武侠类作品,反映网民中占大多数的城市青少年生活状态。原创文学的表意形式和文本面貌的特点也非常突出,一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已使创作由最初的掺入像型符号发展到欣赏作品中伴有同步的动画与配音;二是超文本带来的开放性,即阅读自主、批评自由、创作互动。
阅读者可参与“编码”,同时也有了“解码”的自由。比如有的作品在故事当中设计有许多种可能供读者作阅读选择,甚至还可以由读者自己设计情节。文学的网络传播首先冲击了既有的文学传播秩序,网络创作与阅读活动的后现代特征和网络本身极大的发表空间,使文学对期刊、书籍等印刷媒介的依赖有所松弛。文学传播一直主要建立在平面媒介的基础之上,特别是文学期刊与出版这两个主要渠道,而刊号、书号是新闻出版管制下的一种稀缺资源。文本的解释权力,也主要是掌握在作家、批评家及少数作为守门人的媒介编辑手中,透过作品的发表、出版与批评及相关的文学评奖形成了相当细密的文学机制。网络文学允诺了一种平等和自由。尽管网上的版主和编辑也在执行类似印刷文本编辑的功能,完全摆脱权力机制只是一种乌托邦。
二是网络世界的多媒体将使既有的文体分类标准不得不作出调整,它整合文字、图形、动画和声音,已不再是纯文字的表现,还包括了互动的叙事结构。三是随着网民的增加,文学的印刷文本的传统读者逐渐转移成网络文学的阅听人。所有这些会在多大程度上撼动文学的既有规范和存在方式还难以断定,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频有龃龌的同时又在对接融合却是不争的事实。余华认为:“对于文学来说无论是网上传播,还是平面出版传播,只是传播方式不同,而不会是文学本质的不同。”[8]而在1999年“网易”举办的“首届中国文学奖”与王蒙、莫言一起担任评委的张抗抗也认为“网络文学会改变文学的载体和传播方式,会改变读者阅读的习惯,会改变作者的视野、心态、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但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改变文学本身?比如说,情感、想象、良知、语言等要素”[9]。与传统作家的质疑甚是不屑相映成趣的是,参加征文的网民对传统作家以自己在传统文学领域取得的声名资本而获得的对网络文学评判的权力也不买帐,网虫三水就说“他们选出的只是他们喜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