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人性-孔子和耶稣的不同点
时间:2012-12-31 10:35来源: 作者:肖遥 点击:
次
一、国人的担心 我们可以将人类的精神领域划分三个范围: 我知,即属于科学范围,用数理逻辑论证、反复可以测试确定的知识领域; 我想,即属于哲学(思想)范围,用事理逻辑演绎、推理、概念的认知领域。 我信,即承认自己的有限、谦卑地承认绝对的权威,降
一、国人的担心
我们可以将人类的精神领域划分三个范围:
“我知”,即属于科学范围,用数理逻辑论证、反复可以测试确定的知识领域;
“我想”,即属于哲学(思想)范围,用事理逻辑演绎、推理、概念的认知领域。
“我信”,即承认自己的有限、谦卑地承认绝对的权威,降服于权威的启示内容。
读完整本《论语》我们没有发现一句话,一个词是孔子希望自己成为别人的信仰对象,相反《论语》作为孔子言行的记录,作为一本历史名人的道德格言汇集,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定位。
许多国内外的华人朋友有一个担心,就是信了耶稣,中国人的老本——儒家文化的优点就会丢了,中国人会不会变成外国人呢?成了世人开玩笑的“香蕉”呢?在世界文化的大拼盘里,我们中国人的文化标志(身份)丢失了,那么我们有什么面子和西方人交流呢?
这种担心是源自我们对基督信仰的不了解,同时对自己的身份地位过度焦灼有关,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内地有些妈妈担心女儿到南方打工——就会变成海妹(下海女,卖淫)的一样,王朔小说《刘慧芳》里面的刘大妈就是这样的人。
我先举例两个事实,请这些朋友放心:
1、请您了解一下王明道先生,他对孔子的尊重,以及他对耶稣基督的信仰一点儿也不矛盾,另外在下也是一个平民,本人对传统经典和诗词的喜爱,不亚于国内许多朋友,实际上这不妨碍我竭心尽力地效仿基督;
2、韩国的基督徒占人口的多数,并没有妨碍韩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保留下来,其盛产的韩国文化俗称“韩流”风行在东亚世界,甚至出口其它地方,这是以传统中华文化自居的台湾无法比美的,我们比较一下台湾电影和韩国电影就知道了。
为什么?因为上帝是我们的天父,既然愿意把独生子耶稣赐给我们救我们脱离罪恶,进入永生,岂不将万物白白地赐给我们(《圣经·罗马书》第八章32节),我们手中若有什么好东西,做天父的难道要抢走我们的吗?
“创造宇宙和其中万物的神,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也不用人手服侍,好像缺少什么;自己倒将生命、气息、万物,赐给万人。”(《圣经·使徒行传》第十七章24-25节)
二、孔子谈人的本质
1、性相近,习相远
我从孔子的“人性”论角度阐述这个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比墨家、道家更关系人性本身,但是《论语》只提到两次,所以给孔子的后学留下了巨大的空间,比如孟子提出人性本善,荀子提倡人性本恶。
到底人性是本善还是本恶?存在巨大的历史争议,中国蒙学教材《三字经》等主流文化是愿“信”人性本善,因为这样给人长脸。
【原文】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阳货》)
【译文】子贡说:“老师的威仪文辞,可获悉听见;老师的性命与天道论,不能明了得之。”
训诂学家说,孔子谈论的天道,不是天(神),而是做官的运气,讲性命,也不是说身体,而是人性的本质和人性的改造,比较切合基督徒讨论“生命”问题。
【原文】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孔子说:“人本性相差小,习俗差别很大。”
既然相差很小,那么还是有差别的,差别在哪来呢?
在于智商和后天的学习!
2、先天聪明和后天学习
【原文】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
【译文】孔子说:“只有绝顶聪明者和绝顶愚蠢者,不可改变。”
孔子认为上智和下愚之人是后天怎么学习,怎么教化都不可以改变的。
我个人曾经在残障学校做过社工服务,有些很智障的人士,虽然人高马大,可惜智商如两岁的孩子,甚至需要喂饭,但还是可以学习一点东西,关键是老师或者父母的发现,。
比如有孩子虽然一无所长,但有钢琴方面的特长,还过了八级;有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人,别的什么都不会,但记忆力超强,告诉他几月几日,他马上告诉你这是星期几;许多人被认为愚不可及的人,但是放到庇护工厂里,还是可以干些活的。
因为孔子说的是格言,不是写论文,我无法猜测他讲的“下愚”之人是什么具体的特征,我从智障学校的观察,人多少还是可以学一些东西的。
我读书读了近二十年,确实见过绝顶聪明的人,不同点是他们也需要学习,只是学习的速度和效率比常人高,比如高能物理学、异国语言、高等数学没有人天生明白;比如绘画方面的天才,可能从小缺少老师,但是不缺少后天的观察和操练,其天分比常人高,但不能没有后天学习。
爱迪生有一句话,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所谓“上智”不过是孔子的理想人物,他自己也没有见过。
根据智商,孔子把人分为四个等级:
【原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
【译文】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上等人;学习后才知道的,是二等人;遇到困难才学习的,是三等人;遇到困难也不学习的,这就是下等人了。
第一等人应该是孔子想象的圣人,属于血统的产物,有知识、有教养、有天生的优越感。孔子以为自己是中等人,偏上的那种,主动求学的。
【原文】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天生有学问,只是好学古人、敏锐渴求他们的教训者”。
孔子又认为,因为人天生的愚笨,有些东西就是没有办法交流:
【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即中人可以和他讲上智的事情,但是,不可以和下愚讨论。这完全是一种个人生活体会。
我刚刚来特区打工的时候,对于企业很多事情都不懂,在办公室发懵,因为我从前只种过地、在乡村小学教书,行事为人很书呆子气,所以经常挨批,只能在办公室里端茶倒水,甚至这些事情做的也不好,同事给我取了一个错号“阿呆”,
但是过了两年,我非常勤快,电脑文件和纸质文件的企划部抽查中,我是最好的。对于公司的流程和工作标准,我也是憨憨的样子,外出聚餐,主管们讲话我只有塞饭的份,但是时间久了,我慢慢地琢磨,也明白其中的要道,自己也能做主管了。
我是那种极其偏远的农村长大的,在诸多城里人和老板们面前,无疑属于“下愚”,现在比我年轻二十岁的小伙子则完全和我不一样,家乡有电脑和电视,公路发达了,人人有摩托车或者小车了,他们的信息社交范围广了,我每次回家,看他们样子和城里的孩子没有什么两样。
无论是儒家的孔子,还是法家的韩非子等人,都是生活在一种非常稳定、凝固的村社处境下,所以有如此感受。但是今天的人还这么想,不从制度和文化角度分析,那么真的是“下愚”了。比如公务员很清高,不过是因为政务不公开,百姓不知道内情而已,若有机会,许多企业管理人员一定也可以从政管理某些事务。
3、人品大不同
孔子喜欢评论人物,被他品评的人物有人统计是153人。我记得唐崇荣牧师说,他不喜欢评论“人”,而喜欢评论对方的教义(思想),因为人都是不完全的,教义(思想)不对,可以帮忙纠正。
孔子在《论语》说到人的时候,冒出了十二种(类型):
1)圣人,如尧舜禹、汤、文、武,“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天生聪明,绝顶聪明,有权有位,安民济民,全国人民的大救星。
2)仁人(仁者),“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修己以安人”等等。孔子不承认自己是这样的人。
3)有恒者(孔子认为自己是有始有终的人)
4)善人(善人为邦,即好统治者)
5)贤人(贤者)
6)成人(完人、全才)
7)君子(身份上的君子,道德学问上的君子)
8)士(和君子有关)
9)大人(身份高贵者)
10)野人(住在乡下,本性难改的人)
11)鄙夫(粗人、乡巴佬、土老帽)
12)女子(和小人一个类型)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的时代,后世只有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才可以比美。所谓百家现在的历史学家能找到的也只有二十来家而已,他们彼此说对方的是非,彼此批评。
今天在一个单位,一个公司里,大家也是互相咬舌头,虽然够不上孔子的范围大,但单位上的事情也是我们的切身利益所在,于是我们互相评头论足,传播各种是非,这样彼此结怨,拉帮结派、勾心斗角,这是很不好的现象。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