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孔子,老子,《西游记》与国民性格

时间:2013-03-10 20:36来源: 作者:赵志浩 点击:
相对于师徒四人,佛祖、观音等在《西游记》中出现的次数并不多,像是整个剧目的一条暗线。但就是他们主导了故事的发生、发展,甚至结局,师徒四人只是表演者,在表演者背后却是佛祖、观音等在安排着,策划着,控制着。真正有力量的,往往隐而不现,若隐若现。

  一
  
  春秋战国时代,人类表演了一场血淋淋的历史。当时的整个中国社会,震荡、不安、恐惧、恐慌、痛苦……
  
  身处那个时代的孔子,经历了他坎坷遭遇的一生。他的处处遭遇表明,历史并未按他的逻辑运动,世界也没有按他设想的完美境界运转。
  
  同时代的老子,没像孔子一样发出声声呐喊,只是静静地观察宇宙万物运动的轨迹。他发现了万物流动的真谛。
  
  孔子的命运是时代的体现,老子的命运体现了时代。
  
  对于孔子,不应仅看到他前半生的奔波流离,更要注重他“知天命”后的沉静。他求教老子之后,无不感叹万千,表明他遭遇之后的顿悟,从而达到与老子心灵的相通。
  
  孔子的实践,印证了老子的“真理”,深刻理解了“道”的伟大,在实践中对真理进行了更真切的体谅——孔子“归入了”老子的门下,孔子后期的思想渐入“道”境。随心所欲而不越矩。
  
  ——这有力地表达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秘密:中国传统文化可能发端于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也可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归宿。
  
  漫长的传统文化演进中,中国的哲学、艺术、医学、兵法无不向那个无形的“道”靠近。这是收敛的在智慧,“无”的智慧,“悟”的智慧,不假外求、存乎一心的智慧。
  
  中华智慧反对知识,反对逻辑,反对体系,而主张随心所欲。“道”是一股潜流,无论在朝在野,“道”的境界都在暗中发挥着微妙的威力。
  
  二
  
  孔子的(儒家)学说是对客观世界某种意义上的强加;
  
  老子的(道家)学说是对客观世界某种程度上的发现。
  
  从而导致孔子在主观上对客观世界的主动征服,老子对客观规律的臣服——都是对命运的抗争。
  
  时代造就了孔子、老子两位英雄,英雄造就了后来的时代。这是历史的辩证法。
  
  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集团的力量足够强大时,就要被利用、被招安。一种思想、一种学说的命运也是如此。孔子、老子对后来中国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功不可没,尽管统治阶级篡改了他们的学说。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绝大部分是专制社会的文明。
  
  各个专制王朝不同时期的修养生息、忠孝之道是其统治的有力保障;
  
  在一个专制王朝内部,无为与进取并存;
  
  每个王朝的文人得意时采取孔子之道,失意时想起老子,又心安理得——这为专制帝国培养了大批人才,随时可取。
  
  就这样,维持着中国专制社会的长期存在。没有理论基础和文化底蕴的民族是不能长久的民族。
  
  中华民族文化免疫力强,每每起死回生的内在根据在于其内部结构的和谐稳定。
  
  传统的儒道文化是其文化上的基本结构,这种文化本身相互否定,又相互补充,具有强大的自我调节功能,而且,日趋君临天下的趋势。
  
  三
  
  人们总惯于对童年进行不由自主地回忆,好像那才是真正的自己。人们总是朝着他们童年的梦想迈进,这一点是一贯的、坚定的和固执的。
  
  孔子、老子的思想体系奠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性格,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童年。他们为中华民族设想了一个梦,“大同社会”、“小国寡民”(象征纯朴、无私)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天国。
  
  这一设想潜入了中华民族的深层记忆,“共产主义”是这一理想天国近代式的别称,这是潜意识对古老梦幻追求的表露。
  
  由此,可以断定,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是他童年梦的复活,也是中华民族理想追求的再现,那是进入理想社会之前的焦灼,毛泽东采取了激进式的、冒险式的进发……
  
  那时,人们不顾一切地向理想狂奔,全民族式的狂奔。他们打算为圣人设计的天国奋斗到底……
  
  自孔子、老子以来,中华民族形成的文化格局为何如此的经久不衰,影响为何如此的深远呢?
  
  四
  
  我们看一下西方社会的文化传统,在西方人的思维里,仅残留了文化性格的记忆——否定、斗争,以及对传统和现实的不留情面。
  
  欧洲进入封建社会比中国晚得多,却又比中国结束得早,“社会主义”新名词也是欧洲文化的产物。
  
  当欧洲社会不能从一个社会形态中捞取好处时,人民就要否定它、推翻它。
  
  宗教是对现实否定的产物——它追求现实中不存在的虚无缥缈的理想天国。宗教鄙视、否定、叛逆现实——它通往上帝招手的地方。
  
  当宗教成为统治者统治的工具时,他们又对宗教这个怪物发出无情的怒吼。
  
  科学来源于对宗教的否定,来源于宗教迷信产生的反面后果,来源于宗教般对现实的否定。
  
  当科学成为神话、成为权威、成为迷信、成为怀疑的对象时,西方社会不加论证地把矛头指向科学——斗争、否定。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反科学主义、反主流文化等无不是西方文化思维的产物。
  
  我们将从西方社会的否定传统、反对传统文化中得到启发,这与老子的“反文化”思想是否是一种暗合?
  
  五
  
  有人评价说,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是“反文化”的。
  
  我们认为,老子就是要“反文化”,《道德经》是一部反文化的杰作。它的全部积极意义就在于反文化。
  
  唯有反文化才能促进文化的进步,没有对腐朽文化的反动,就很难获得有生命力文化的全面繁荣。代表先进文化就要反对落后文化。
  
  对文化发展贡献最大的,是反“文化”的存在。
  
  可以说,“反文化”与“文化”本身就是一对矛盾,没有“反文化”就没有文化的进步,就没有文化本身。对“反文化”抱有偏见只会导致对“反文化”的轻视、忽略、成见、鄙视、打击……
  
  这是老子长期被误解的原因所在。
  
  《老子》体系构成对现实的否定,进入老子设定的境界可以免除现实的不适。
  
  《老子》体系不断地打破现实的荒谬,使人们进行否定现实的斗争,使人们进入一种智慧的境界。在《老子》的世界里,人们得到安慰、鼓舞。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本身就有自我否定的因素和动力。这更一步说明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所在。这样,对西方文明和中华民族文明之所以长期存在的原因,我们有了清楚的认识。
  
  六
  
  向现实开战,以获取改造现实的胜利,直接表达了对现实的愤怒;以脱俗的姿态、超然的面目出现,也宣示了对现实的不屑一顾,隐居﹑沉默都隐喻了对现实的不满,它们都对现实进行了“否定”,都可使人从愤恨、不安中平静下来。
  
  在这一点上,它们是异曲同工。
  
  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家性格调节着中国人的心理失衡状态,西方文化性格的否定、斗争、叛逆、参与、改造,等等,对他们来说何尝不是如此呢?向神圣进军、向科学进军、向自然进军……,唯有如此,才能平息他们内心的不安——西方文明早就有了鲜活的种子。
  
  中国传统文人把自己满腔的怒火平息在了萌芽状态,在自我封闭中完成了“自我调节”。
  
  中国传统社会的“繁荣强盛”,导致近代中国发展的软弱无力,中国近代落伍的历史命运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这是它自身造成的恶果。
  
  七
  
  有人说,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为现实服务的,西方文化则为理想服务,这与两种文化诞生的地理环境有关。
  
  不错的,在当初,无论是亚洲的平原、土壤、气候都较为别的地方更为适宜人类生存,中华民族当然不会去追求什么理想天国了,现实的条件就够了,还要什么天国?宗教是为现实的难忍而设。
  
  孔子、老子设计了中华民族的人间天国和道德原则,在不同于中国的国度里,则设计了他们自己的彼岸天国和宗教法则。中国人往往生活于现实的舒服环境里,因为他们原本的现实就很舒服。外邦民族原本的环境显然不如中华民族优越,于是就幻想出优越的彼岸世界和来世图景。
  
  当中华民族望见那原本虚幻的图景,也生出向往之情来。《西游记》中描绘的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的过程,流露出了中华民族的这种向往。中国人并没有自己像样的宗教,借来的宗教也是为自己的现实目的服务的。
  
  佛教文化的传入,是中华民族向外邦学习的典范,自唐朝以来,佛教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一部分。
  
  儒、道文化预示着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民族文化的开端,佛教文化表明唐朝盛世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开放包容。儒、道文化的诞生对中华民族是一件大事,佛教文化的传入和繁荣对中华民族来说亦不是一件小事。
  
  一种文明的诞生要受其地理条件的影响,甚至决定一种文明的走向,然而在以后的发展中,就要突破这种决定和影响。一方面,文明内部的矛盾斗争推动自身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文明之间的交流、传播与渗透也会对文明的发展程度起决定影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上海魔术师:温暖人心的情感

作者:虹影

著名作家-虹影的转型之作,《饥饿的女儿》朴实文风与《K》细腻笔法的完美综合,充满朦胧、奇妙、神秘的少年情愫,一改…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