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新安一名公车司机在不到一年间骗取公款47万被判10年6个月的消息,使公车司机这个特殊群体引发了众人关注。(新华网) “公车”的话题余温未退,专车司机的新闻又迸发出来。这个问题看似新鲜,但一直以来都是个实际存在的问题。“小车”和“小车班”凭借其能为领导服务的特殊职能,逐渐了解、掌握甚至行使、分享了部分权力资源,演变为一种腐败案件的“楔子”。纵观全国,这个群体就像是“金陵十二钗”的“副本”,从侧面反映出公车管理和使用的另一种“不规范”。这种有可能引发腐败和犯罪的因素甚至比公车被驾驶员私用的危害更大、更强。笔者认为,这样的情况产生,有许多原因。 首先,公车司机自我认知不到位。司机领导的地位让司机的自我存在感无限膨胀,在自我认知上出现了错位,甚至将自己摆上了领导的位子,没能准确给自己定好位,没能干好分内的本职工作。 第二,部分公职人员思想不纯洁。部分公职人员为了自身利益不惜一切手段跟领导拉近距离,其中,走近领导司机便成了一条捷径,这种走近攻陷了领导司机最后一道心理防线,让其思想认知越来越偏离。 第三,社会监督机制不健全。当前社会没有形成对公车使用的有效监督,社会监督体制的不健全给“车轮上的腐败”营造了条件。 第四,权利监管缺失。“司机领导”的出现其实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领导权力的监察失控,部分领导在权利的欲望中迷失了自我,没有将为人民服务放在首位而是将权力放在第一。这种官本位思想才是让司机有机可乘的最大原因。 《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明确规定,省部级以下不得配备专车,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在这种规范的执行下,公车司机数量将大幅度减少。但公车司机腐败仍然是个继续关注和曝光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顶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群众共同发力,在发挥好内部监督效力的同时,再框罩上媒体和群众的外部监督,才能使领导司机更加“阳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