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羊年发表改革论述,强调要“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习总书记的论述是在为改革发出新的“动员令”,也吹响了新一轮改革的号角,必将加快各行各业改革步伐。而当下医疗卫生行业沉疴积弊,导致“医患”矛盾日渐突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民众企盼羊年“医改”解套,化解医疗卫生深层次问题,让生病看病不再纠结。 说起“医改”话题,近年来争论从未停止过。“里外不是人,吃力不讨好!”常见于好心想办好事但未获肯定后的埋怨和自责,而这用在“医改”话题上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谁不生病,谁不看病!到大医院去走走,人多的就跟超市一样热闹就明白了。关于医疗的话题说法很多,有赞美和肯定的,有非议和指责的。而这二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无论是站在医方角度还是患者角度或是管理者的角度,你都能听到。笔者无意点出太多不满的声音,但近些年医疗行业发生太多的矛盾甚至血案,不得不正视和面对。 关于“医患”的议论很多,各种声音甚嚣尘上,都不允忽视。医疗服务行业是窗口单位,直接面对群众,直接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但医疗卫生终究不是福利行业,说他是竞争服务业远了点,说他是一个经济实体单位并不为过。说简单点,医疗机构给病人看病是要收钱的,患方给了钱就有要求治病的权力。但现代医学也不是全能的,在治病过程中任何意外都可能发生,产生医疗纠纷在所难免,这就需要主管部门去协调解决。因此,在医疗卫生领域就产生了医疗者、患者、管理者三方,出现了三方对医疗行业(包括“医改”)的看法和评说。这三种声音常见于报刊杂志和信息网络,可说是功过是非众说纷纭,各种观点齐聚甚至对立。 医方、患方、管理方都有太多的难言之隐,可说是理不断,剪还乱。先说医生,治病救人本是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但医生不是神、不能包治百病,治不好病引来纠纷甚至招至杀身之祸,让医护人员胆战心惊、心有余悸、创伤难抚。再说患方,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一夜返贫甚至债台高筑后还治不好病,心里的怨气不能不说是情理之中。最后说管理方,双方的利益都要维护,常招致双方的不信任,两难的处境常因各种难以调和的原因限于尴尬。各方不满也有深层次原因:一是高居不下的医疗费用,而医疗保险有太多的自费项目;二是大医院资源仍然稀缺,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不够,个体诊所弱小难抵挡风险;三是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仍未摆脱“父子关系”,还是运动员和裁判员双重身份,特别是调解“医患”矛盾时难持中立、难获信任;四是医疗机构虽大多是国有,但真正的公立医院难弥踪影,一些国有医院收费甚至比民营医院高。 “医改”的步伐从未停止过。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医改”就持续进行着,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978至1984年,主要是恢复“文革”带来的混乱;1985至1992年,主要是简政放权,建立医院主体地位,实行院长负责制;1993至2000年,主要是政企分开,按“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已”,实行“以工助医,以副补医”;2001年至今,主要是建立现代医疗体制,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等。 当下的突出问题,是“医改”必须经历的阵痛。任何改革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会一蹴而就、一帆风顺。受社会经济发展和医学技术的影响,医疗体制革也必然会经历难以言语的痛楚,面临无法意料的困难。但医疗行业出现的突出问题不能视而不见,必须以担当的精神和无畏的意志通过改革去化解。首先是听得进群众发出的不同声音,群众的不满大多是直接感受,要设身处地去想一想;其次是改革要标本兼治,要有针对性,要解决实际问题;三是不能忽视医疗卫生行业常期存在的“管办”问题,该交给市场的要痛下决心放下,管理者切实担负起监管职责;四是司法机构要确实承担起医疗机构的审判职能,以依法治国精神根治“医闹”,化解“医患”矛盾。 建立与“两个一百年”目标相适应的医疗体制,是民众长久愿望。当前距离2020年小康社会建设只剩5年时间,时间不等人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小康社会建设医疗服务是重要内容之一,能否成功直接关系到目标能否实现。在羊年,人们企盼“医改”能有大动作,让争论不休的“医改”话题能降温,让人民群众享受到优质低廉的医疗服务,让医护人员有一个健康的医疗环境,让管理者在法制精神下当好监督员、裁判员。 作者:任建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