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蒋方舟:我不容许自己怀疑自己是天才

时间:2010-03-14 22:20来源:《读者》(原创版)供稿 作者:千絮 点击:
一直追随在大师身旁的蒋方舟的理想也是成为大师,她很坚定,如果不坚持这个想法,生命就会失去支柱。但大师很难借鉴,“一般人的思路和高度是一步一步来的,这种是可以借鉴的。但大师的高度是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没有一步步升高的过程,你看不到他的思路,无法借鉴

      2001年夏,一本名叫《正在发育》的书在图书市场掀起了波澜。书的名字让人不由自主地往人的生理问题上想,再看看内容:“你发育了吗”、“比胸脯”、“鱼水缠绵”……12岁的小学生蒋方舟怎么能写出这么大胆的文字?一时间,各种观点看法纷至沓来,赞叹者有之,鄙夷者有之。

      年后的2008年,这位话题少女再次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一则“清华大学有意降60分录取‘90后’少女作家蒋方舟”的新闻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力挺者有之,抨击者亦有之。
      9月的清华校园,秋高气爽,剪了利落短发、身穿白T恤、脚踏单车的大一新生蒋方舟就这样出现在我面前,并没有想象中特立独行的感觉,与其他的大学生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同。唯一不同的,也许就是她言语中异于同龄人的成熟与睿智。
                         调侃背后的单纯
      1989年10月,蒋方舟出生于湖北襄樊,父亲是铁路乘警,母亲尚爱兰是中学语文教师,还是颇有名气的女作家,尤其在网络写手当中很有影响。
      蒋方舟迈进文学王国的第一步源于蒋妈妈的一次“诱骗”:“法律规定中国小学生在小学毕业之前都必须写一部书,否则会被警察叔叔抓起来。”7岁那年,刚刚认字的蒋方舟趴在饭桌上开始了人生的首次写作,蒋妈妈在本子上画横杠,杠画到哪里,蒋方舟就写到哪儿。第一篇文章蒋方舟写了7个小时,四百多字,之后她每天坚持写500字。
     7岁,同龄的孩子正在屋外玩得不亦乐乎,这么小就开始写作,是不是很痛苦?蒋方舟却认为:“我并没有觉得痛苦。如果让我去和同龄孩子玩游戏,我会觉得更痛苦,我是一个孤僻的孩子,写作是一种个人独立完成的过程,是一种单独的享受。我觉得有话说,就不可收拾地写下去了。我觉得写作的过程是很有乐趣的。”
      父亲对蒋方舟从事写作开始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就像别的小孩子学画画、学钢琴一样,只是一种简单的业余爱好而已,等他发现事情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简单时,蒋方舟已经写得一发而不可收,继《打开天窗》《正在发育》后,相继出版了小说《青春前期》《都往我这儿看》,长篇童话《我是动物》。12岁起,给《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多家报刊写专栏,以“邪童”的眼光,歪解一个个中国历史小故事,共发表各类作品逾百万字。父亲惊讶地发现,不经意间,自己有了一位名人女儿了。
      北大教授钱理群在看过《正在发育》之后,曾担心他们这一代小孩会成为 “调侃的一代”。“虽然我的语言调侃,多少有点尖酸刻薄,但并不代表我对这个世界就是多么不屑、多么不敬的。我觉得一个人的外在语气和叙事态度,并不代表一个人的世界观。我对这个世界还存有一些怯生生的感觉,我的世界还是很单纯的。”对钱教授的担心,蒋方舟如此回应。
      除却语言的大胆,引起人们质疑的还有“一个小女孩怎能知道这么多,是不是由其母亲代笔”。“其实,真实的我也只是知道这些事情的名词,对其真正的含义我也不了解。我只是胆子大,把自己知道的写出来而已。我不否认母亲对我早期写作上的影响,但代笔并不存在。”
                           双重标准的自我衡量
      因为“觉得大部分的童话结局都不好,很多都突破了成人心理承受范围,小孩子看了晚上都会做噩梦”,从5岁开始,蒋方舟就不看少儿书而改看成人书了。她认为:“成人书中反而有很多温馨的东西,看了之后会有很温暖的感觉。”
      或许是由于过早涉猎成人书籍而提前进入成人世界,与同龄孩子相比,蒋方舟显得早熟:当同龄的孩子还在为棒棒糖跟妈妈斗气的时候,她已经在报纸上谈古论今;当别的孩子一起过儿童节时,她已经在写《青春前期》了。也正因为早熟,从小到大,她一直感觉自己很孤独。“我与同学的交流只限于生活层面。我和很多人的生活目标不一样,就拿恐惧来说,很多同龄人的恐惧只限于考不上大学,而我想得就更深更远一些。我关心的是我的作品有没有突破。”
      出版了9部作品的蒋方舟,并没有像韩寒、郭敬明一样靠写作发财,带来家境的改善。她一直觉得自己生活在贫穷状态。“从小到大,我们一家人住的是三十多平方米的一室一厅。我都没有自己的房间,我的床就是客厅里的活动沙发,我连自己的书桌都没有。”
      她并不期待写作能让她一夜暴富。“我并不认为靠自己诚实劳动赚来的钱,就是该得的了。我认为,人的追求,除了道德标准之外,还应该有一个艺术标准,实现自己艺术上的追求。我常用这两个标准来衡量自己。我的双重标准都很高,所以注定我靠写作赚不了多少钱。”
                      远去的“成名趁早”的痛快感
      10岁出版第一本书《打开天窗》,虽说幼龄出书,但并没有给她带来什么名气。在这本书签订合同的第二天,蒋方舟就开始创作小说《正在发育》。《正在发育》在2001年出版时,以迥异于同龄人的成熟大胆与古灵精怪的文字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论。“我找男朋友,是大大的有标准的。要富贵如比哥(比尔·盖茨),潇洒如马哥(周润发),浪漫如李哥(李奥纳多),健壮如伟哥(这个我就不解释了)。”这是《正在发育》一书中被引用最多、让成人惊呼不已的段落。同时,这本书也让成年人反思,孩子们的世界并非如我们臆想中的单纯,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单纯”也许正是为了迎合我们的希望,也许我们与孩子之间一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在这本书出版后,《南方周末》登出了一篇评论文章《蒋方舟:天才的作家还是文化快餐业的童工》,由此引起了对她的讨论,还为此开发了特定的词语如“早熟的苹果”、“说大人话的小孩”等。蒋方舟是被骂出名的,而不是被捧出名的,母亲就对她说,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遗忘,当有人长篇大论去骂你的时候,说明还是有人在乎你的。所以,当看见有人骂自己时,蒋方舟还是比较开心的。
      少年成名,对蒋方舟来说,意味着更大的写作压力、更多的专栏。曾经,很密集的专栏让她甚至有了辍学的想法,母亲找到蒋方舟的各科老师,说服他们容许蒋方舟不用写作业。万幸的是,不写作业对她的成绩没什么影响。但高三那年,虽然一直有许多稿约,但蒋方舟谢绝了,全身心投入高考。
      今年7月,“清华大学有意降60分录取‘90后’少女作家蒋方舟”的消息引起轩然大波。此前,人们忧心一考定终身的高考体制,呼吁高校不拘一格招英才,但当清华降下60分时,人们又开始怀疑,这一举动对其他考生是否公平?有些媒体甚至为此事开通热线。此前,蒋方舟以为自己已经过气很久了,现在竟很意外地知道,自己还是有些薄名的。当月,蒋方舟在博客中写下《我没有被破格录取》,说明了参加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的始末:“有些人认为我堵住了他们上大学的路,我认为我不过是参与了开路。”
      张爱玲曾说过,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出道多年的蒋方舟已没有痛快的感觉了,痛快感已经远去。“我有学生生活,名气没了就没了,我没有警惕,也完全没有经营。现在我觉得名气、荣誉跟所谓文坛的认定都不存在。”
                             向往大师
      对于年少的蒋方舟,第一本书《打开天窗》更多的是年少的涂鸦,或者说是小学生作文。在母亲的引导下,小时候的她看了三毛、张爱玲、老舍的书,《西游记》《红楼梦》也是在很小的时候就读过的。9岁的时候,出于虚荣,她就去读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的书和意识流的书,如《百年孤独》《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等,“虽然书有些难以理解,但是有些书并不需要理解,只是感受那种氛围。好小说并不是说它讲述了什么哲理,主要是传递了一种氛围,如果能把读者带入小说的氛围中,那它就是好小说。”
      太多人不相信天才的存在,但多年的文学与历史阅读及观察让蒋方舟坚信自己是天才,“我不容许自己怀疑自己是天才,因为只有确认我是天才,我才能满脸安详,拒绝讨好,才能不浮躁。”
      一直追随在大师身旁的蒋方舟的理想也是成为大师,她很坚定,如果不坚持这个想法,生命就会失去支柱。但大师很难借鉴,“一般人的思路和高度是一步一步来的,这种是可以借鉴的。但大师的高度是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没有一步步升高的过程,你看不到他的思路,无法借鉴,我在他们面前感到绝望和自卑。看鲁迅的文章我很绝望,自己琢磨很久自认为很精彩的话,鲁迅很多年前就已说过,而且感觉比我写得更精彩。”
      大师的出现需要一个有大师的时代,但不知,今天容纳大师的土壤有没有形成?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月光下的银匠:故乡河谷朦胧的光芒

作者:阿来

在故乡河谷,每当满月升起,人们就在说,听,银匠又在工作了。满月满满的升上天空,朦胧的光芒使河谷更加空旷,周围的…

发布者资料
宛若清风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09-12-16 16:12 最后登录:2014-12-28 14:12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