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翰墨人生:记青年书法家张国朝

时间:2010-11-04 22:37来源:半壁江原创文学网 作者:梦柯 点击:
书法是我们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历代都不乏优秀者为之痴求平生,将其发扬光大。本着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和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远大理想,自幼就酷爱书法艺术的他,便从此义无反顾地走向了一条漫长而又寂寞的探索之路,并且数十年如一日。在探索中,为了寻

  书法是我们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历代都不乏优秀者为之痴求平生,将其发扬光大。本着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和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远大理想,自幼就酷爱书法艺术的他,便从此义无反顾地走向了一条漫长而又寂寞的探索之路,并且数十年如一日。在探索中,为了寻求自己的艺术风貌,他艰难地跋涉在书法知识领域的旅程中,越千山,过万水,经严寒历酷暑,奋笔勤耕数十载,终于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从而为他的翰墨人生谱写了一曲动人的乐章。他就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会员、焦作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温县书法家协会主席张国朝同志。
  
  张国朝,又名张驰,号危石,1955年出生于河南温县郭李庄。温县是黄河滋润的土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代名人荟萃,文化积淀深厚。他的外祖父是地方上闻名遐尔的宿儒,尤擅唐楷。家母亦喜于家务之外濡毫习字。于是,在家学渊源的浸淫中幼年的他对此耳濡目染,逐渐被书法线条所呈现的韵律美所征服。他七岁便被父母课红习字,从而和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终至酷爱。
  
  在高小末期和初中的那个阶段,正值求学的他恰遇一场史无前例的历史浩劫——“文化大革命”,这场大革命把人们推向了阶级斗争的高潮,像宣传标语和大字报之类的条幅在此期间便应用而生。由于他的毛笔字写得不错,于是抄大字报的任务便落在了他的身上。虽然他对所抄内容并不关注,但却给他练书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使他对毛笔的熟练程度确实提高了不少。
  
  在同学们都上街去扫“四旧”和“闹革命”时,而他却在斗室之中一遍又一遍的临摹外祖父送给他的一个小楷字帖,由此可见,他对书法的痴迷已到了何等程度。
  
  1974年,他就读于河南省开封师范学院(现河南大学)体育系。宋朝古都开封原是文化历史的发源地,那里文人贤士集中,书法艺术历来享誉海内外,而且名胜古迹甚多。年轻而又潇洒的张国朝就是在这样氛围的熏陶中,开始走向他的翰墨生涯的。
  
  事业的辉煌与否,不论是机遇选择了人生,还是人们选择了机遇,但有一点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一个人对对事业契而不舍的追求和他时时刻刻都在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
  
  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河南温县一中担任体育教师,在繁忙的教学生涯中,他坚持习字,寒暑不缀。严冬,为静心清怀,他不燃煤取暖,手脚被冻得僵硬,有时就连墨池也都结了冰。尽管如此,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把手脚在温水中泡泡,用热水把砚池中的冰化开倒掉,然后重新研磨,继续挥毫。盛夏,他将自己关在斗室之中强忍蚊虫的叮咬,汉似水泼,乐此不疲。
  
  他悉心书法已达到痴迷的程度在挥毫吮墨之际,心中只有三尺书案,手脑只在点画方寸之间。每逢出差到外地,他都要浏览名胜古迹中的书法碑刻与题字,并且时时刻刻不忘上街去溜溜转转。但他不是去兜风,也不是去逛商场,而是在寻找牌匾。这时,如果他遇到好的牌匾,便会马上把这些牌匾上的题字勾勒在他随身携带的一本小册子里,同时流连忘返、乐不思蜀。
  
  记得他曾在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作为一个书法家,如果没有大量的法帖供赏阅,不去借鉴名家精髓,那必将走向庸俗。所以,昔日他就特别着重书法碑帖资料的搜集与收藏。而且在每次出差回来,总是要带回许多的书籍。迄今为止,光是书法文学类的书籍他就收藏了600多册。而在平时如果遇到自己喜欢的书法资料,而在当时又买不到的情况下,他就借来把文字归纳抄录。在此间如若遇到结构独特的字,他就细心临摹,把例字双钩集编成文,尔后填墨保存以供自己玩赏而丰富自己的书法。他有一个墨绿色的硬皮本,里面就专剪贴自己喜爱的书法。不仅如此,他还有惊人的毅力和耐心。一次,他为买到一本自己所倾心的于佑任的书法集,前后竟用了三年的时间进行寻找。
  
  三年中,为了此书,他曾多次托人到北京、武汉、成都等各大城市为之代购,也曾无数次利用休息日奔赴郑州、焦作、新乡等地。因其是一本很好的法帖,故到货即被抢空,但对艺术如饥似渴的他并没有就此放弃,他一面和几家出版社进行联系,一面又开始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寻找。
  
  有道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三年不懈的努力奔波,终于换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在宋都开封,他终于如愿以尝,了却了自己的心愿。然而谁又能想到,在拿到于氏书法集的那一刻,他竟像个孩子似的掉下了眼泪。
  
  体育工作是艰苦而又劳累的,但他在工作之余却从未放松过自己更高的要求。他浸淫书海,攻唐楷、习汉隶、仿晋行、摩北碑,寄寂寞之道,上下求索,纵横取法,以期寻找自己的艺术风貌。
  
  他初临帖时重法度,入手欧、赵,转学王羲之的《兰亭序》,唐陆柬之书陆机文赋,颇得晋唐风韵。后又改习北碑,遍临《郑文公碑》,云峰山诸刻石,北朝诸墓志,《石门铭》等。虽没有古人“笔成冢,墨成池!”的经历,但常常有“不知深夜到何时”的砥砺与煎熬。甚至有时在用餐时也手不释帖,心追手摩。在不知不觉间物我两忘,竟把筷子伸进了砚池中。就这样,经过对古代碑帖的精心临摹,他熟练地掌握了行草、隶、楷书法的技法。大部分人到此也就满足了,但他作为一个真正的书法艺术家,却不甘到此为止,充当“书奴”。他需要的是有自己的艺术风貌,而表现出“个性”。这个碑黄河所哺育而成长在中原大地上,继李斯、郑道昭、蔡邕、王铎等书坛巨匠之后的青年人。十年前,他就曾受业于著名书法家张海先生。习书中,他聆听先生教诲,取其内在的精神,熔碑帖于一炉,集古代与现代于一身,如此,使他的书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妍美流转古朴、雄强与率真。除此之外,他还喜欢音乐、戏曲、舞蹈、太极拳。体察音乐的韵律,戏曲的节奏,舞蹈的造型,太极拳的刚柔并济,将之溶入书法的创作之中。同时,他还特别注意文章方面的修养,在畅游墨海之余,他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坚持阅读古今文学名著,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学,对于他来说尤为重要。因此是他创作的诗词,还是他所写的文赋、稿序,都显示出作为一个中国文化人的内在精神与气质。他对自己的知识构成,自然都是围绕书法艺术这个中心的,他的目的就是融汇古今旨在创新。不仅如此,他还常发思古之幽情,与古人对晤,这也是他习书时的一种超然境界。
  
  观其书法,以神韵移人,形质与神采,轩昂与超悟和谐统一,给人一种形迹以外的艺术感受,其书法线条与结构变化多端,然精蕴而醇厚不渝,他把王羲之的灵活,王献之的神骏与北碑的凝重散朗熔铸为一。所以,无论从隽秀楷书到凝重汉隶,还是从洒脱行书到刚劲魏碑,无不让人感到流畅自如、情深调和的脱俗之气。因其习书时,从书法本质着眼,重神、重感、重气韵,以情入书,故无论各体,均能体现出他独特的风格:沉雄而隽逸,不假雕饰而风规自远,蕴籍而又不失虚和,在遒建中充满灵气,充分体现了“中原书派”的独有特色。
  
  “稻谷自有飘香时”,数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使那颗自幼就在张国朝内心深处生根发芽的种子,在他用心血和汗水的辛勤浇灌下,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与期待中,终于开出了灿烂的艺术之花。他的书法作品曾入选日本国际文化交流书道展,中国书坛第一、二、四届新人作品展,第六、七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第二届楹联展,全国第二界正书大展(在此展中获最高优秀奖)。97年中韩书法交流展,97年河南青年书法家作品邀请展,河南省书法家百家精品展并随著名书法家张海先生赴香港举行张海师生书法作品展,被香港舆论界誉之为儒雅古朴、笔墨得法。98年他的个人书法作品展在老年艺术活动中心举行,前来观展的书法爱好着络绎不绝,对其所展出的作品唏嘘不已,流连忘返。不仅如此,他的书法作品历次在全国书法大赛中屡屡获奖。还相继被收入多种大型书法作品集。他的名字也被收入《现代书法界人名词典》、《中国当代书法大词典》。《焦作日报》多次发文报道,《书法导报》上专版,介绍他与恩师张海先生参展时的情况。《青年书法报》书苑撷英专版,刊登他的作品和文章,并时有书法、论文在诸多报刊上发表。被全国多家书法艺术团体聘为研究员、名誉教授等职。值得称道的是,他的本职工作也同样出色,其事迹早已刊登在《中国体育报》上,并一直广为传颂。
  
  目前,张国朝同志担任温县第一高级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工作和学习之余,他将在翰墨人生的征途中,继续探索,再攀高峰。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骑士的崛起:骑士阶层的崛起和衰落

作者:阚天下

中世纪时期的欧洲在欧美被普遍称为“黑暗时代”,在这个时期,宗教严苛,战乱频繁,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同时…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