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和歌专访郭文斌: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本(3)

时间:2012-02-23 22:42来源:半壁江原创中文网 作者:郭文斌 点击:
和:这都是特殊的,我们谈论的不是这些。 郭:是,古人的价值观与现代人是有区别的,古人教孩子勿营良田,勿营华屋,不要买过多的田产,不要盖过多华丽的房子,那么,干什么呢?追求人格,追求根本快乐,但是现在我

  
  和:这都是特殊的,我们谈论的不是这些。
  
  郭:是,古人的价值观与现代人是有区别的,古人教孩子“勿营良田,勿营华屋”,不要买过多的田产,不要盖过多华丽的房子,那么,干什么呢?追求人格,追求根本快乐,但是现在我估计很少有家长这样教孩子了。
  
  和:只除了你们家吧,嗬嗬。
  
  郭:我从我的孩子身上发现,在未接受安详观之前,他很不快乐,接受了之后,很快乐,又非常上进。
  
  和:不要那么浮躁和世故。
  
  郭:对,他发现他的人生变得充实起来。他现在也抽空做义工,做得很快乐。以前你要是说不给一分钱的报酬,要他在马路上站一天,他会说做不到,凭什么?
  
  和:至少从服务他人中感受到快乐和价值了。
  
  郭:对,这是古人早就发现的快乐逻辑。
  
  和:也许是生活方式的不同,人们感受这种价值观的敏感度降低了。比方说我们确实都是从大自然里获得食物的,然而他直接面对天地,我们现在面对的却是超市。
  
  郭:对,现在是交换,获取食物的过程是交换的过程,而在过去是直接领受大自然的馈赠,农历本身就是一个馈赠体系,也是一个如何正确领受馈赠的体系。以前读《道德经》,不懂得“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是什么意思,现在才知它讲的就是一种大馈赠大奉献精神,不求回报,没有分别,只是纯粹的奉献。
  
  和:一旦开始劳作就会有不同的感受。比如今年我只是在地上种了几颗南瓜的种子,偶尔浇浇水,但是却结了一院子的南瓜。大地是非常神秘、非常慷慨的。
  
  郭:那你说土地向你提什么要求了吗?
  
  和:要水和化肥。
  
  郭:向你要求签合同了吗?
  
  和:它和天合作。
  
  郭:对,它一点都没有要求。
  
  和:是,它和现在我们凡事都要首先协议是多么不同啊。
  
  郭:这就是天地精神。中国古人之所以强调效法天地,就是因为天地精神中有圆满的人格典范,有根本快乐。当年鲁哀公问孔子他的弟子里面谁的境界最高,孔子的回答是颜回。因为他“不迁怒,不贰过”。他为什么要首先强调不生气呢?当年搞不清楚,后来在寻找安详的过程中我突然明白了。人为什么会生气?生气是因为自我被冲撞啊;人在什么情况下能不生气?无我啊。那么,如何才能无我?利他差不多是一条最重要的途径。用现在时尚的说法就是通过爱别人。于此,天地给了我们最好的参照,那就是“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我们且不要说像颜回那样完全消灭掉自我,就是把自我尽可能地弱化,人的快乐也会成倍增长,因为人的烦恼和焦虑来自患得患失,而要消除患得患失,唯一的办法就是我们去掉得失心。因此,古智者讲,“以无所得故,故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个“涅槃”,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大安详境界,它的前提是“以无所得故”,通俗地讲,就是他已经没有得失心了,反过来,一个人如果还有得失心,那他离安详还有很远的距离。
  
  所以,古人比照天地精神消除自我。因为“天同覆,地同载”,所以“凡是人,皆须爱”。在这里面我们会发现孔老夫子所讲的“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种大自由境界,首先来自于一个前提,就是耳顺。耳顺,就是别人荣你,你快乐,辱你,你也快乐,所谓荣辱不惊,毁誉不动。那么,耳顺从何而来?无我。一个人,只要有自我,就无法荣辱不惊。所谓,名关不破,毁誉动之;利关不破,得失惊之。所以,古人首先在超越名利上做功课。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本
  
  和:我觉得你有一点确实给人很深的印象,那就是你对传统文化有很深很深的情结。如果说别的作家有很多西方的元素,很多来自西方的现代观念,但对你好像有一个特别纯粹的中国文化的根。你的作品里面这种色彩更浓烈。您是要刻意保持这种纯粹性吗?
  
  郭:是,不但刻意,而且自觉。一说到对传统的尊重,有人就会说你老土啊,落伍啊。但在我看来,传统恰恰是最时尚的。当所有人都在兜圈子的时候,你站在原地不动,也许是最好的抵达方式,因为当人们兜了一圈回来,发现你已经早在目的地了。你原地不动,但你却成了最先到达的。在我看来,这就是“先锋”。
  
  和:传统是超越时尚的。
  
  郭:对,它是超越时尚的。传统是母亲,是我们来的地方,我们的来处就是母亲啊,有谁能够拒绝母亲呢?说得具体一些,传统就是天地之心,所以它是永恒的,不可能说今天有一个天地之心,明天又有另一个天地之心。
  
  和:这不对,即使传统是一条文化的河,但是它仍然会随着时代发生一些调整的。
  
  郭:再怎么调整它的基本元素是不变的。
  
  和:我特别害怕这种比喻,我觉得你也应该警惕。这种比喻会把它固化了。当然传统有它基本的精神和元素在里面,但是传统一定是变的,就像我们这个时代的观念隔一段时间也是传统了,但隔100年来看,它已经不是此前的传统了,变化大极了。
  
  郭:那我们两个人理解的传统的概念不一样,如果会变,它就不是传统。
  
  和:你的传统是得自孔子吗?但是可能孔子与他之前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不一样了,你所说的传统是从哪里开始呢?
  
  郭:那不对,一些基本的价值是恒久的,你能说孔子时代的母爱和我们今天的母爱有什么不同吗?孔子之所以述而不作,正是在自觉地维护传统。
  
  和:这不是传统,这是本能。这是人的本能的遗传,这是生殖本能和种族本能,这是人性。
  
  郭:那文化承载什么?表达什么?文学表达什么?这么多年谁说母爱过时了?谁说亲情过时了?如果母爱不过时,亲情不过时,传统就不过时啊。
  
  和:现代的人也没有说母爱和亲情过时了。一样在追求爱情和努力做一个很好的父母。我觉得母爱和传统是两回事,当然这中间还有一个文化性。传统不能把母爱来做着落点,母爱是孝顺这可以说是传统。
  
  郭:当然,我只是用母爱作比,比喻是一种表达的方式。比如说这些年我们在探讨道德问题,那么,什么是道德?你不用比喻还是说不清楚。什么是道?我们是无法讲清楚的,但这些年我用交通规则作比,大家就觉得好理解。这套最古老的“交通规则”并不是古人创造的,只不过是古人发现的。古人发现了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比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在现代仍然适用,人们只有按此出行才能获得安全,获得成功,获得快乐,在我看来,就是传统。这些传统并不因为时代在变化而过时?难道时代变了?我们就不需要“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了?嘿嘿,这又是一个比喻,但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本质,不然你怎么去讲道和德?“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告诉我们,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不是明月,但是他又必须借助手指,来给我们讲明月的故事,这真是一个无奈。
  
  和:那你觉得如果我们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做一个比较,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郭:我觉得传统文化是一种根本文化,是一种灯的文化。嘿嘿,我又用了一个比喻。我在《农历》里面写了一个故事,盲女荞听完晚课,老师说天已经很黑了,你打一个灯笼回去吧。荞说我一个瞎子打灯笼有什么用?老师说,有啊,你是瞎子但别人看见你手中的灯笼可以让开你啊。荞说,那我就打上吧。就打着灯笼回家。不想半路上仍然和一个人撞了一个满怀。荞说,难道你没有看见我手中的灯笼吗?对方说,你灯笼中的灯早已灭了。她就恍然大悟了。她悟到了什么呢?原来一切外在的光明都是靠不住的,一个人需要找到自己本有的光明。
  
  我所理解的传统就是这个“本有的光明”,而能够让每个人点亮那盏永远不灭的,能够照亮他一生的心灯的方法,也是传统。
  
  和:这个表达太诗意了,能不能具体点?比如说我问你,老师,什么是传统文化?你说传统文化就是一个灯,那我还是不知道什么是传统文化。
  
  郭:对,但是借助这个比喻,我们至少知道了什么是内在,什么是根本性。换句话说,传统就是能够就把人带向内在和本质的道路和途径,它强调的是根性、种性。当然,这又是一个比喻。
  
  “天人合一”是第一方法论
  
  和:我就是这个感觉,你和自然和世界、土地产生联系的时候,你其实是和更大的世界产生联系了。
  
  郭:对,世界是有无限层次的,它随着你的心量的扩展而扩展。当年,无法懂得“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什么意思。现在,当一个水果来到我面前,我真有一种感觉,它是一个十分自足的世界,那么美妙,那么不可思议。面对它们,我有时会有种非常强烈的感觉,仿佛能进入它们的内部,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世界,完美的世界。可是现在,你一口就把那个世界吃下去了。因此,每天吃饭的那段时间,是我最享受的时间,也是最感动的时间,也是最惭愧的时间,同时也是最受教的时间。
  
  和:或者说你和那个世界融为一体了,你把它纳入你之中了。
  
  郭:水果是如此,一花一草也同样。一个人如果没有这种感觉,要想真正懂得《农历》,就会有一些难度。
  
  和:也许讨论这个之前,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大家去做半天的种植和采摘,去挖土去施肥,经过这种真正的劳作之后再来谈。
  
  郭:我还有一种记忆就是老牛犁田。天上还满是星斗,许多人还沉浸在梦乡,父亲就赶着牛上地了,那串丁冬丁冬响过巷道的铃声,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什么叫任劳任怨?牛就是。它知道今天该犁哪一块了,从这头到那头,从那头到这头,不辞辛苦,那种乖顺,真是让人感动。特别是看到他一边犁田,一边拉屎,你的心里就会特别难过。但是这样辛劳,生产出来的粮食,它自己又何尝品味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大哲学家:哲学无处不在

作者:慧心

一旦看到哲学书籍,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皱眉头,第二反应估计就是转身离去了!正如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言,哲学应该由…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