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对作家王蒙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60年前,他第一次拿起笔创作,就一气儿写下了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开启了60年风风雨雨的文学生涯。本月,他的《王蒙八十自述》出版,他如此写道,“我永远纪念着过往的60年、65年、80年,我期待着仍然奋斗着的未来。”就在上周,他再度步入婚姻殿堂,勇敢地享受着幸福晚年。
记者路艳霞
“我还得按活着来计划”
在王蒙的家里,挂了两位女性的照片,有与新婚妻子单三娅的合照,也有去年去世的王蒙亡妻崔瑞芳的照片。事实上,就在王蒙迎来文学创作60周年这一特别重要的时刻,他在暮年又迎来自己的一段幸福姻缘。
对于自己的这段情感,王蒙没有回避,“去年春天,瑞芳去世以后,对我打击非常大,我万念俱灰。”但他说,有一点还很清晰,那就是“我还活着,我还得按活着来计划”。
王蒙和崔瑞芳早年一见钟情,他18岁,她19岁,两个青春年少的人相遇的幸福,在新书《王蒙八十自述》中有了细腻的呈现。当他和瑞芳漫步在华灯初上的北京街头时,“幸福得如同王子”。俩人一辈子幸福相伴走过近60年,当面对妻子的离去时,王蒙说:“恰恰是我从很年轻时就和瑞芳在一起,造成了我的一种脆弱,她走后我过的是很孤独的生活。”
王蒙的生活陷入一片灰暗的时候,在朋友的关心下,他遇到了《光明日报》资深记者单三娅。和初见崔瑞芳一样,他和单三娅也是一见钟情。“高龄丧偶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而且高龄又很难找到另一半,人的状况都太不一样,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但王蒙没有让悲哀的生活一直继续,他决定和单三娅结婚,重新过“活人的生活”。
就在此次采访的间隙,现场一幕场景令人分外感动。单三娅担心王蒙着凉,拿来厚些的衣服为他换上,当她一个一个纽扣为他系好时,他安静得就像一个听话的孩子,和平日那个喜欢热闹、滔滔不绝的作家王蒙完全不同。
对于自己坚决迈出再婚这一步,王蒙没有忘记小小总结一把,“我有一个特殊的感觉,我这一辈子小事犹豫、掂量,爱推敲,甚至会自相矛盾,但是恰恰大的事情,我是凭直觉,敢于做出决定。”在王蒙看来,小事是利益问题,比如买衣服,两件衣服都挺喜欢,这个贵点,那个便宜点,他会费心思。但大事他从来不认为需要掂量,“就像当年我14岁入党一样,地下党领导提出来希望我入党,我立刻就做出了决定。”
小木箱里发现《青春万岁》手稿
“青春万岁——王蒙文学生涯六十年”展览目前正在国家博物馆举办,作为其60年文学生涯起点的《青春万岁》珍贵手稿首次进行了展出。而就在一年前,这份手稿还不知去向。
原来,《青春万岁》手稿是被崔瑞芳仔细珍藏在了家中的小木箱子里,王蒙是在整理她的遗物时偶然发现了它。“我的很多东西都没了,信件、日记,包括我和瑞芳的通信,我在‘文革’中全都烧了,但没想到瑞芳把《青春万岁》原稿一直保留了下来。”
1953年11月,天气已经渐冷,《青春万岁》最初是写在片艳纸上的,那是王蒙在北京市东四街道团工委工作时的办公用纸,这种纸很薄、很脆,一面是光的,另一面是毛的。“后来我改在笔记本上写下这些试验性文字。当时不敢告诉别人,怕人家觉得我工作不够安心,一心想当作家。”过了一年,小说写完了,王蒙这才告诉了大家。
写书的决定其实很突然,王蒙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中,“1953年,我看到全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了,人们精神面貌积极向上,热情高涨,我觉得应该写本书。”王蒙从小喜欢语文,也喜欢数学,但他意识到在工作间隙做数学研究的可能性小,走文学这条路应该有戏。
“我也知道,当时有许多对初学写作者的忠告,就是先从短小的东西起笔。但那不适合我,我要用新的方法、和当时不一样的方法来写作。”王蒙回忆说,当时很流行写好人好事,但短篇小说一般写5000字,很难写出个性来,“而稍微大点的东西就能耍得开,耍得开才有说服力”。
从创作《青春万岁》至今已60年,回首这60年的文学创作,王蒙感叹,选择了文学,曾经的坎坷、失败、痛苦,反倒变成了最宝贵的财富,“生活跟我之间,我们扯平了。”王蒙也坚信,如果一个写作者一辈子没有坎坷、挫折,整天瞎编,整天吹牛,“你说读者还会喜欢这个人吗?他还有词儿可写吗?读者瞅到你的嘴脸都烦你。”
文学创作在王蒙这儿没有丝毫停歇的意思,最新一期《十月》、《中国作家》杂志分别首发了王蒙长篇新作《烦闷与激情》各三章。这部作品综合了王蒙的人生感悟,是箴言警句的集纳,没有故事情节,也没有虚构的人物,是浓烈的思想。
做“阳光男孩”学到老
在新书《王蒙八十自述》中,王蒙写道:“到2013年10月,我满79岁实足年龄,按照中国咱们本土的习惯,可以毫无迟疑地自称八十老翁了。”这位八十老翁在书中披露,作家铁凝曾特别送他“高龄少男”的称谓。铁凝觉得王蒙在古稀之年,还像个少年人一样对什么事都感兴趣,都跃跃欲试,真的不像是个老人。
生活中的王蒙的确和他的同龄人不太一样。王蒙手举着儿子买的苹果手机讲起了自己的“掌上时代”。从最初打电话、发短信,到现在微信、彩信样样都能来,“我就觉得一个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很有意思,学习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那个事情本身,而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王蒙学习并运用不同语言的故事欢乐多多,在“青春万岁”展览中,就播放了王蒙2000年12月在德黑兰访问时,用波斯语演讲15分钟的录像,而这只是王蒙使用不同语言的冰山一角。
去年的伦敦书展上,王蒙跟英国女作家玛格丽特·德拉伯尔的对话足有半小时,而全部采用英语对话正是他自己的主意,“其实我讲的时候有点出汗,我英语并没有那么过关,但是我经常主动争取说英语的机会。”王蒙像孩子一样哈哈笑了。
类似的机会王蒙都不放过。2008年时,央视英语频道曾做过一档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特别节目,通过采访一批知名人士谈30年的变化,“我一看节目预告,打出一批人像,一个是何振梁,一个是吴健民,还有一位是龙永图,我就特别得意,那哥仨全是吃洋饭的,我居然能混入这个队伍。”为了参加节目,王蒙其实悄悄恶补了10天英语,每天就各种话题做着各种准备,真的和主持人对谈的时候,就跟他多熟悉一样。“我是有一种儿童心理,你说我显摆吧,人家也不给奖金,可是我觉得太高兴了。”
英语、德语、俄语、法语、日语、波斯语,王蒙都自学过、发音也过得去,“为什么我愿意学外语,我愿意接近每一个人,洋人是人,不要以为他是另一种动物,他们也希望过美好的生活,也想多挣钱,住好房子。”王蒙揭秘道,他不是专门的翻译家、外交家,但学习不同的语言,让他觉得生活越来越可爱了,对生活的陌生感、距离感越来越少了,“大街上都是人,你和谁都没有距离,你写出小说来多有把握呀。”
一位德国汉学家翻译了王蒙大量作品,但他完全无法理解王蒙当年曾被打成“右派”这段经历,“你怎么能够忍受这种状况,如果是我的话,要么自杀,要么发疯。”而王蒙暗自想,这德国人也不能介绍更好的经验,“与其发疯、自杀,还不如自己好好学习,做个‘阳光男孩’。”说这话时,满屋洒满了阳光,作家王蒙的笑声让阳光变得更温暖。董德摄
人物小传
1934年10月15日王蒙出生于北平,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近百部小说,以及诗歌、散文、古典文学研究等,达1700多万字,成为当代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始终保持创作活力的作家之一。他是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还曾担任文化部部长等要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