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刊》副主编李少君的新诗集《自然集》日前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诗集收录了李少君2010年以来创作的一百多首诗歌,大多与大自然有关。昨日,李少君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畅聊其诗歌创作的“自然性”。 自然山水的启蒙 李少君提出的“草根性”诗学,由于贴近现实,结合网络时代特征,成为新世纪诗歌的关键词和主导性概念;他参与推动的“地方性诗歌”、“新红颜写作”引起强烈反响。他的诗歌写作倡导自然至上,回归自然,主张超越性的观照和关怀,给诗歌界带来一股清新的自然之风,被誉为“自然诗人”。 李少君对于外界对其“自然诗人”的评价,还是很乐意接受,“毕竟我确实喜欢自然,而我对于美、对于诗的最早感觉,都来自自然山水的启蒙。” 李少君认为,自己其实并没有刻意去追求过什么,“这也许与成长环境、生活方式以及个人性情、思想认同有一定关系。我从小在乡下长大,大自然就是我的客厅,我每天都以自然为家。我的出生地和读书的湘乡小城是一个风景秀美的地方,我就读的武汉大学号称中国风景最美的大学,大学毕业我又到了海南……自然山水从来就是我的老师,启蒙我对于美、对于人生的概念。我会经常在林子里散步,独自行走,至今如此。所以,我和自然是一个多年默契的关系,是相得益彰。” 反观自己生活过的很多大城市,李少君认为只是一个工作或交流的平台,或者只是“宾馆的过客”。他说:“自然不是一个背景,是人类栖身之地,是灵魂安置之地。但自然若不为人所照亮,就会处于一个昏昧状态,所以需要我们不断去发现自然,探索自然,照亮自然。对于我来说,自然早已与我的生活融为一体,我只要呆在一片林子里或站在水边,就会觉得很轻松,还会像李白说的:‘相看两不厌’。” “天人合一”本就是自然状态 人作为自然中的独特风景,在诗歌中又占据怎样的位置?李少君认为,把自然作为最高的价值,那么人在其中地位自然低了。“在诗中,我喜欢突出自然,也因此,我的诗歌强调画面感。我的写作至今遵循最古老的方法,‘见景生情,睹物思人’。在我的诗歌里,人不过是自然的一个部分,甚至经常是边缘的部分,自然才是中心;但另一方面,这个自然其实是人尤其是我所能感受到的自然,所以这个自然其实是被我改造、选择、截取过的。所以这个自然其实还是为人所征用围绕着人的。人的感受如光,照亮了昏昧的自然;沉睡的自然,最终被人唤醒和照亮,显示其光芒。自然没有人,会处于一个死寂的状态。人进入自然中,自然就是人的家园,人与自然是相互融为一体的。在我这里,‘天人合一’本就是一个自然的状态。” “我很愿意自己‘被自然殖民’,生活在风与月、笛与花的世界。当然,这只是一个形象的说法,一个梦境,很难实现。也许是因为现代人离自然越来越远了,所以才有如此说法。”李少君说:“这是一个现代人的自然观。 对于接下来的创作计划,李少君说:“别的方面我倒有些计划,比如编一本博客诗选,或者去旅游,唯独创作没有计划,因为诗歌是计划不来的,写一首诗,有很多偶然性,甚至是神秘感,比如看到一片风景,邂逅一个人,突然有了灵感,诗歌就产生了。所以无法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