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高如意:十年戎马半生农(2)

时间:2010-11-04 23:02来源:半壁江原创文学网 作者:西河柳 点击:
机枪手有效地牵制住了敌人的注意力。高如意带着一组,沿低洼地迅速迂回到敌地堡后侧。高如意一挥手,战士们投出几枚手榴弹,轰!轰!几声巨响,敌人的机枪顿时哑巴了。战士们呐喊着一拥而上,占领了敌江防阵地。 18

  
  机枪手有效地牵制住了敌人的注意力。高如意带着一组,沿低洼地迅速迂回到敌地堡后侧。高如意一挥手,战士们投出几枚手榴弹,“轰!轰!……”几声巨响,敌人的机枪顿时哑巴了。战士们呐喊着一拥而上,占领了敌江防阵地。
  
  18时25分,右翼突击团139团的6只船靠岸。32分,136团的4只船靠岸。战士们冒着敌火的阻击,未等船只停稳,便纷纷跃入水中,扑向敌岸。
  
  “必须抢占有利地形,掩护大部队过江!”想到这,高如意立即带领全班战士向离江岸不远的制高点——大王庙以北的无名高地冲去。他左臂负伤,不能端枪,就把冲锋枪挂在脖子上,用右手射击,边打边冲,第一个冲上了无名高地。
  
  战士们迅速占领了高地。但很快,狡猾的敌人发现他们兵力并不多,趁他们立足未稳,马上组织起1个连的兵力疯狂反扑,形势十分严峻。
  
  “为了掩护大部队过江,同志们,我们5班一定要守住阵地!”高如意喊着。
  
  战士们两手紧紧握着冲锋枪,两眼怒视着敌人。高如意急忙说:“节省子弹,等接近了再打!”
  
  敌人越来紧近。“打!”高如意一声令下。霎时,机枪、步枪、冲锋枪喷射出愤怒的火焰,手榴弹成批飞向敌群。敌人丢下十几具尸体,溃退了下去。
  
  这时,7连排长周佐带着3班冲了上来。敌人并未就此罢手,有连续组织了两次反扑,都被他们打退了。
  
  “班长,敌人又上来了!”一名战士向高如意报告。
  
  高如意一看山腰的敌人,回头请示排长周佐:“我带5班从右边抄到敌人后面,狠狠揍他一家伙,怎么样,排长?”
  
  “好主意!不过,你的伤……”
  
  “放心,我能坚持!”
  
  高如意一挥手,5班战士跟着他很快迂回到敌人背后。
  
  “缴枪不杀!”高如意一声高喊,冲敌人的屁股后面,在地上打出一梭子弹。
  
  敌人见状,知道退路已被切断,负隅顽抗没有好下场,只好乖乖举手投降。这一次,高如意的5班又俘虏了60多个敌人。
  
  三营长郭笃德带着战士们也冲了上来。他们牢牢守住了大王庙北的无名高地。
  
  此时,远处江上千百支渡船正驶上岸来。近处江边,战士们纷纷跳下渡船,涌向岸边……敌人在猛烈的炮火压制下,连头都抬不起来,打又无法打,跑又跑不掉。
  
  前后只用50分钟和1小时,136团、139团即全部登上敌岸,2个突击团并肩形成合力,重拳出击砸向敌防御阵地要害,相继攻占了大王庙北无名高地,阜康圩南端、吉阳北山等敌阵地。战后,被俘的蒋军423团排长杨青云承认说:“你们的炮火实在太厉害了,我们的多数地堡被你们摧毁了,机枪够不着,打炮吧,又暴露了阵地,连人带炮一起给敲掉了!我们只好闭着眼睛钻在盖沟和地堡里,让你们的船大摇大摆地划过来”。
  
  蒋介石苦心经营的“天堑”长江防线被英勇的解放军胜利突破了!指战员们人人兴奋不已,个个精神抖擞,简直无法抑制自己的欢快情绪。“我们今天终于打到南京了”——这愿望即将变成现实。真的,这不是梦!许多同志都情不自禁直用手抹眼泪。
  
  那一刻,高如意的心里无比的骄傲和自豪——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当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就没有力量能够战胜,长江从来就没有阻止过中华民族的统一。经历了抗战的浴火再生,整个民族都觉醒了,扫除一切丑恶反动势力的洪流浩浩荡荡,摧枯拉朽。长江天险岂能挡住革命前进的脚步?
  
  渡江战役中,由于高如意所在的5班首先登上长江南岸,并迅速抢占敌江防阵地,保障了大部队顺利过江。他们班荣立集体一等功,“海州号”被誉为“渡江第一船”,时任班长的高如意被评为“渡江特等战斗英雄”,人们又称他为“渡江第一人”,并受到邓小平政委的亲切接见。
  
  三
  
  1950年10月1日,高如意作为第二野战军代表之一,光荣出席了在北京召开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临别前,邓小平政委在重庆特意与他们合影留念,送给他们每人一张他自己的黑白照片,并嘱咐说:“你们参加群英会,代表的是二野,一定不要居功自傲哦!……别忘了到了邯郸,下车给左权扫扫墓!”
  
  受邓小平政委的嘱托,到了邯郸,高如意他们真去了左权的墓地,一人拿了个笤帚,把墓地认真清扫了一遍。
  
  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期间,高如意和全体代表一齐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与他们合影留念。
  
  毛主席的谆谆教导、周总理的关怀、邓政委的叮嘱,高如意至今记忆犹新。周总理的亲笔签名、万里等同志题词的笔记本、邓政委的照片,还有那本《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纪念刊》,高如意在世的时候,一直带在身边,像保护自己生命一样珍藏着。
  
  高如意参加完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后,立即随部队投入到贵州剿匪游击战中去了。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0月7日,美军大举越过三八线,向平壤推进。与此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所部东北边防军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为进入朝鲜境内作战积极开始临战准备。次年,高如意随部队到朝鲜参加抗美援朝作战。
  
  在从四川开往北京准备到朝鲜时,部队路过石家庄。首长说:“如意啊,都这么近了,回去看看家吧!”
  
  高如意憨厚的笑了笑:“我不回去,我是代表咱16军去打仗的,这是公事,回家不就成了办私事?大禹治水几过家门还不入呢!”
  
  在高如意一生的战斗生涯中,他曾先后担任过班长、排长、副连长、连长,但却始终还是那个有功不谈、冲锋在前的“老兵”。他所担任连长的7连(即现在的9连)也因作战英勇,多次立功受奖,成为全军闻名的“红九连”。
  
  1955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37岁的高如意从朝鲜回国。而此时,部队开始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国防军。眼看着连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家都忙得热火朝天,而他却成了一个“闲人”。
  
  没仗打了!高如意整日茶饭不香、寝食难安。晚上,围着驻地转悠,心里反复琢磨:战争时期,打仗不怕死,敢拼敢打,敢往前冲就行。建设现代化军队,需要有文化的人。虽说这几年在部队上了几年速成小学,勉强能识字看书,可离建设现代化军队的要求还差得远呢!部队上也安排了一些年轻人去上学,可咱已经37岁了,错过了上学的年纪。组织上说过要安置咱去东北,当个什么科长,可那里是工业区,咱打仗行,可搞技术就一窍不通,外行领导内行咋行,这不是瞎胡闹吗!再说,国家这样困难,趁现在还有把子力气,干脆回家种地,还干咱的老本行吧!
  
  打定了主意,高如意就去找团首长说复员回家的事情。
  
  团首长犯了难:“按说你是全国特等战斗英雄,是革命功臣,你怎么能走!就是非要走,我也得请示上级,服从上级的意见啊!”
  
  “团长,你就批准我吧!咱们现在部队上开始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国防军。我没有什么文化,虽说我这几年在部队上了几年速成小学,勉强能识字看说,可离建设现代化军队的要求还差得远呢。全国也解放了,朝鲜战场也平静了,我对国家尽完忠了,我得回去尽孝了,家里还有七八十岁的老娘哪!”
  
  “你这人就是有股子犟脾气,认准的事情九头牛也拉不回来!”
  
  无奈,团首长只好去请示上级领导。上级领导见最终挽留不住他,也就点头同意了。
  
  就这样,高如意告别了朝夕相处的战友,告别了生活10年的军营,将17块军功章藏起,不要任何待遇,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行唐县上碑镇。他用500元的复员费,另凑了些钱盖了3间房子,买了1辆自行车,娶了新媳妇(1944年入党、抗日时当过妇救会主任的李多妮),又接二连三地生了3个儿子和1个闺女。其实,高如意原来是有媳妇的。高如意新婚不久就去当兵了,他走后媳妇才生个闺女。高如意一走多少年不回家,家里又很久没有他的消息。母亲觉得指望不大,也不能让儿媳妇常年守空房做活寡妇啊!于是,她就做主,让儿媳妇带着闺女改嫁了。
  
  高如意的17枚军功章都用袋子一层层包着。他时刻牢记着邓小平政委的话:“不要居功自傲!”高如意的大儿子高新宅说:“爹平常在家几乎不提自己的战争故事,只是每次在收拾这些战争年代留下的‘宝贝’时,才会提到一些:曾经是刘邓大军的一员,曾经参加过淮海、渡江、上甘岭等几十次战役,后来,还当上红九连连长,参加了抗美援朝。”
  
  高如意回到家乡后,省里、市里都想给他安排一份工作,依旧被他拒绝了。他说:“我没什么文化,做领导是耽误了人家!”
  
  回家务农的日子里,高如意先是被安排到县搬运站当了个支部委员,在上碑这个点上干活,管着10来个人,也不脱产,跟着大家一块扛大包。
  
  “那次渡江战役给了他荣誉也给他身体留下最重的印记。”高新宅感慨地说,在这次的渡江过程中,高如意的左胳膊负伤,有一块弹片留在了他的左胳膊里,一直到1968年才在县医院上碑分院手术取出,而直到去世,高如意的左胳膊仍然举抬不便。
  
  集体劳动时,高如意总是重活累活抢着干。他常常想:咱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人了,这些活不算啥!再说,咱也得对得起曾经穿过的那身军装,对得起那些军公章,事事不能落在别人后面。
  
  后来,留在身体里的弹片开始恶化,高如意的左胳膊不仅不能搬抬东西,连穿衣服都得老伴帮忙,无奈告别了搬运站,回家休养。
  
  此后,特等战斗英雄完全回归了土地,成了名副其实的庄稼人,接续他从前土里刨食的日子,直到去世。
  
  高如意的日记本里,至今还夹着一张发黄的老“处方笺”。
  
  上碑西北街高如意
  
  在一九六八年五月左上肢肱骨部位疼痛,经检查,在上碑医院外科手术取出弹皮一枚。
  
  行唐县人民医院上碑分院
  
  这张“处方笺”告诉我们:渡江作战时进入高如意左臂的炮弹皮,整整在他体内呆了20年。
  
  回乡后,高如意是真正的无名英雄。在高如意简陋的家里,似乎只有被珍藏在已经布满尘土的破旧人造革皮包和木箱子里的东西在证明着他的与众不同:一本保存了50多年、纸页发黄的日记本、17枚军功章、两度受邀国庆庆典的邀请卡、周恩来的亲笔签名、朝鲜战场的留影……
  
  透过一方方定格的瞬间,战争年代的热血、汗水、呼喊似乎若隐若现。如果不是这些历史的印记,人们似乎很难将“特等战斗英雄”与农民高如意联系起来。即使有这样的印记,退伍后的高如意似乎也更愿意把这一切收藏在已经破旧的人造革皮包和满是尘土的木箱子里,除了那流血流汗的10年部队生涯,他更多的日子就是在平凡中悄然度过的。
  
  回到农村的高如意,隐瞒了自己在部队的一切。默默无闻地做了一个纯粹的“社员”,和大家一样挣工分。在乡亲们眼里,高如意是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一个勤劳、耿直的农民。在和乡亲们闲谈中,高如意也从未讲起过自己从军10年的部队生涯。按他的话说,他原本打算让这些永远都不对别人提及,把这段经历带进棺材里!
  
  高如意家里人口多,经济条件差。1997年的时候,他家还盖着粗布被子,一直住着复员时盖得那3间房。最近几年,村里不少人家都盖了新房,现代化家具也添置了不少。可是,高如意的家里连一台黑白电视机也没有,乡亲们都说:“像你打仗差点丢了命,立了那么大功,家里又困难,为啥不找国家给你解决解决?”
  
  而高如意的一句话却语重心长、掷地有声:“不管别人怎么说,咱心里有一定之规,咱不能有了点功,就躺在功劳簿上享清福;咱不能因为自己困难,就去找国家麻烦,伸手向国家要救济!”
  
  高如意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要添麻烦!”他时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虽然是特等战斗英雄,但除了1963年为一头小毛驴向邓小平求助,几十年来他几乎没有为家庭要求过任何东西。几十年来,他的庄稼汉身份似乎更甚于英雄。除了县民政局从80年代开始每月发放的8元、12元、16元……直到去世前涨到近1000多元的补助,高如意和所有的农民没有什么两样。
  
  四
  
  高如意的日子本来就这么平淡或者清苦地过下去了,可发生在他身上一件事,又使他被附着了一些传奇色彩。在行唐县倘若问到高如意,县里的同志都知道,他曾因为一头毛驴的事向邓小平求助,也就是因为这事,他已经沉寂多年的英雄事迹才被人想起。
  
  1963年,高如意在当生产小队队长的时候,队里出了个事故。高如意的妻子李多妮按队里的分派和一个“富农”合着用队里的小毛驴抽水浇地,“富农”刚浇完,该着他家了,可不知道什么原因,拴驴的绳套和水车“挂钩”脱落,小毛驴脱了缰绳,掉进大口机井里了。等高如意叫上人一块捞出来,发现毛驴早淹死了。没办法,高如意赶紧到大队汇报,毛驴后来被大队剥了皮卖了肉。这事因为不是故意的,后来就不了了之了。
  
  1966年“文革”开始后,有人把这件事又翻了出来,说高如意弄死了驴,要他赔几百元钱,还给他扣上了一顶“破坏集体”的政治帽子。
  
  高如意说:“钱我可没有了,要不拿家里现成的东西折吧!”人们不同意,说啥的都有,要扒房子的,卖车子的,拉走小猪的……总之,这事不能算完。
  
  面对刁难和几百元的索赔,高如意陷入了难以度过的困境。家里一时大难临头,妻儿老小更是哭哭啼啼。家里本来就穷,到哪里筹集几百元的赔款?再说,自身清白耿直了一辈子,那顶“破坏集体”的政治帽子,无论如何也扛不动啊!
  
  高如意实在憋屈的没有办法了。万般无奈,他想起了老首长,时任中央秘书长的邓小平。“文革”时的高如意虽然是农民,但他和普通的农民还是不同的,他知道“邓政委”到了中央,说话肯定管用。高如意就央求自己的外甥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信中告诉老政委,小毛驴是怎么死的,大队里怎么说的,自己怎么没了办法,请老政委帮帮忙。
  
  信发出去不久,高如意的妻子李多妮一次碰见村干部,对方说:“好啊!你家如意子上告了,中央来信了!”高家这才知道那封信有了回音。
  
  很快县里派人来传达中央首长“按天灾人祸处理”的指示。公社书记也来了,说:“如意子,你钻牛角尖了,还值得给中央写信?”
  
  这件事给高如意带来的影响很大,一个正面的影响是毛驴的事大家总算不提了。渡江英雄遇到的麻烦,从情理说也应该帮一把。但是,很快负面的影响也来了,邓小平后来被打倒,有人跟高如意吵架时就骂他:“你咋不去找你邓小平老子去呢!”
  
  难关总算过去了,高如意多年隐瞒的功臣身份也“暴露”了。
  
  尽管17枚军功章被乡亲们“强行”翻了出来;尽管部队、政府、媒体纷纷上门;尽管民政部门按政策发着生活补助……高如意依然坚持做一个真正的农民,40年如一日与土地、锄头为伴,40年如一日耕耘不息。
  
  高如意那本发黄的日记中,曾留下了这样一段珍贵的文字:
  
  1955年5月20日
  
  已是副连长的我复员归乡,重操耧耙镐锹,成为一名普通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默默劳作,毫无怨言。没有人知道我的战斗历程,没有人知道我的荣誉称号。有人曾说我寂静得像一滴水,朴素得像一(□)土……虽然人们开始对我刮目相看,但我更加谦虚谨慎,同时教育子女不能产生任何优越感,不能存任何奢望,要安心读书,安心劳动,凭自己的本事吃饭……
  
  高如意的3个儿子均已成家立业,在村里务农,都是吃农业饭的,每年给他交300斤的麦子。惟一的小女儿到了参军的年龄,说啥也不愿在村里呆,整天嚷嚷着要当兵。
  
  农村没有女兵指标,女儿央求说:“爹,凭你在部队上的老关系和声望,给我跑跑还不成?”
  
  那几年,一些老战友、老部下不少已经当上了首长,转业到地方的也当上了领导干部,办个女兵指标,外人看来不算是什么难事。
  
  “当兵我同意,要我给你跑关系,我不干!”高如意见女儿哭哭啼啼,也挺心疼,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办个女兵指标,外人看来不是什么难事。可咱就是不能搞特殊,你想当兵,凭自己的本事!”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拊掌录:文言文翻译欧美文学名著

作者:华盛顿•欧文

此书中,作者以漫画手法勾勒的人物,如一睡二十年的瑞波•凡•温克尔、富于浪漫传奇色彩又谐趣十足的睡谷无…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