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定了为战争而生的“夯客”韩信
时间:2012-12-04 19:57来源: 作者:秦四晃 点击:
次
古今多少人说起韩信,无不为之惋惜,人们不约而同地把这笔账记在了萧何头上,即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其实韩信的命运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纵观韩信一生,如同一头巨鲸,置身于浩瀚的海洋,他畅游无羁、劈波斩浪,一旦陷于浅海沙滩,便束手无策、一无所能。
按:听说《王的盛宴》即将公映,又听说影片主要讲的是刘邦、项羽、韩信的事,在下自作多情,急急地在这里来给大家细细说说韩信,希望有助于您欣赏陆川导演的年末巨制。
一
有必要先解释一下“夯客”的意思。想必从字面上大致也会明白这两个字的含义,“夯客”属于方言俗语,习惯上把那些莽撞做事、不动脑子、没有心计的人称作“夯客”。它跟“笨蛋”不同,这类人有一定的能力和本事,有的甚至具备超人的能力,但唯一或者最大的缺点是行为没有规划、处事不得要领、做事不顾后果、埋头不辨方向,随意、草率,人生缺乏恒久的信念引领。常常无意中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却不自知,生命中蕴含着很浓厚的悲剧成分。
韩信的青少年时代在他的心灵上深深烙下了亚健康甚至可以说不健康的印迹,人格上留下了非常大的缺陷,完全是以一个混世魔王和遭人鄙视的面目出现的。
韩信家里很穷,穷原本没有什么值得人们轻视和厌弃的,关键是韩信穷得不要脸面、不顾尊严、不思进取,他不但不想方设法改变自己的穷困生活,反而拿穷作了资本,理直气壮地到别人家里蹭吃蹭喝。这样的一副德性,谁会喜欢他呢?不仅是讨厌,你老是觍脸张嘴就像是进了自家屋里一样地要吃要喝,谁能陪得起这种不靠谱的主?后来人家就不得不想法子防着他了。韩信跑到南昌亭长家里蹭饭吃,一连几个月不走人,亭长的老婆为此大伤脑筋。后来想了个办法,她故意改变了全家人的吃饭时间,赶在每天早晨人们都还没起床的时候,一家人就把饭吃过了。“食时信往,不为具食”,饭口韩信跑来了,就不用专门再给他做饭吃了。此后韩信再来人家都吃过了,慢慢他就明白是怎么回事。想想他还挺生气,好像反倒是人家小家子气,怒气冲冲地再不去亭长家了。
有一天韩信在城外河边钓鱼,几个妇人在洗衣服,其中一位老妇人发现韩信饿得要晕倒,就把自己带的饭分了一些给韩信吃。这下可好,一连几十天,韩信天天在河边等着吃老妇人的饭,边吃边对老妇人说:日后我一定会重重地报答你。老妇人生气地对韩信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你一个大小伙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谁指望你报答?
仅仅一个吃饭饱肚子的事,年轻的韩信在这上面受了多少冷眼和责骂,他竟不以为然,我行我素。
人一旦失去自尊,别人就会轻视你,不拿你当回事,欺侮你,人格上羞辱你。淮阴街上有个杀猪卖肉的年轻人,有一天见韩信逛荡着走过来,迎面拦住了韩信,指着他的鼻子说:别看你小子长得人高马大,还带刀挎剑的,其实你是个胆小鬼。韩信听着不敢吱声。这位进一步当着众人的面挑逗韩信:你要是有种,就拿刀捅我一下,你要是怕死,就从我裤裆底下钻过去。“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韩信睁着两眼看了半天,最终趴在地上从人家的裆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说这小子真是个软蛋。——这就是流传久远的“胯下之辱”的故事,两千年来被我们拿来当做隐忍励志的教材,不知扭曲伤害了多少懵懂幼稚的心灵。
当然,我们不敢说韩信一点没有志向,有,而且极其宏大,司马迁给出具了证明:“吾入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司马迁说他到过淮阴,淮阴人都对他说韩信做平民的时候就有与别人不一样的志向。接着他举实例作旁证:“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说韩信老母亲死了,家里连丧葬钱都没有,可是韩信把他母亲埋在了一处又高又宽阔的地方,希望这个周围将来能够成为一万户的繁华之地。太史公没有记述的是,韩信老母亲生前是多么为这个不能自食其力的儿子担忧,老人家不奢望什么宽敞之地长眠,只盼望她的儿子能不再饿肚子瞎混让人操心。
二
韩信与刘邦、陈平这些人一样,乱世给他提供了机会,否则也许会丢人显眼混吃混合一辈子,——与“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不搭界。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项梁组织起一干人马来到淮北,“信仗剑从之”。——这时连太史公的口气都不一样了。韩信参加了项梁的队伍,后来项梁兵败身死,韩信便归属于项羽。项羽给他了一个侍从角色的郎中干,他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不予采纳,韩信在这儿干得很不舒服。
在咸阳,经过了一番暗中较劲,刘邦不得不暂时服软,满含不平带着三万人马赴汉中、巴蜀。韩信这时候选择离开项羽投奔汉王。刘邦封他个管粮草的小官,韩信的心情比在项羽那儿好不到哪里去。
不舒心他就要胡来,就像当年没饭吃就要到你家去蹭,韩信在刘邦这儿闯下了大祸,“坐法当斩”,同案的一共十几个人,依军法都要被处死。——命运多舛往往是自身性格决定的,萧何就不会轻易惹是生非,人家懂得孰轻孰重,哪里是雷池,绝不会越过半步;韩信则是乱闯、瞎蒙,固然他具备杀伐征战的本领,但行动总是踩在刀刃上,成功了会有人为之叫好,失败了便满盘皆负。这是其性格中最为有害的地方。
前面十三个人都一一被砍了头,轮到韩信了。韩信抬头看见监斩的滕公夏侯婴,临死前喊了一嗓子:汉王不是正需要人帮他打天下吗,为何要杀壮士!夏侯婴属于刘邦、萧何、樊哙、曹参沛县圈子里的老伙计,在汉王这里也算个说得上话的角儿。“奇其言,壮其貌”,夏侯婴惊讶小伙子能说出这种话来,又发现韩信长得高大魁梧,当即决定免于一死。“与语,大说之,言于汉王。”跟韩信聊了几句,非常喜欢,回头就介绍给了刘邦。刘邦任命韩信做治粟都尉,继续管粮草。
韩信这个人容易冲动,“冲动是魔鬼”,他自己意识不到这个。
差点被砍头,意外遇到第一个贵人夏侯婴,稍有头脑的人会及时吸取这个教训,反省自躬,力求使自己变得稳重谨严起来。韩信不,韩信仍一如既往地觉得憋屈,情绪一直处在躁动不满之中。幸运的是他很快又遇到他生命中的第二个贵人萧何。萧何可以说是韩信生命中最关系重大的一个人,是韩信实现命运转折的发动机和助推器。没有萧何,凭韩信的莽撞个性一意孤行,他后来的赫赫战功根本无从谈起。
萧何与韩信交谈过几次——是几次而非偶然的一次两次,这是韩信所缺乏而萧何天生拥有的细密作风,确认他身上罕见的军事才能,开始对韩信刮目相看,非常欣赏。
萧何多次到刘邦面前荐举韩信,刘邦没有当回事。这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一则刘邦并不十分了解和相信韩信真有本事,二则被项羽撵到偏僻的汉中,刘邦心里正在生闷气。一个有城府、有远见的人,面对这种情况,会选择耐心地等待一段时间,观望观望,也给别人一个思考决断的时间。性急的韩信待不住了,见刘邦手下接连有将领不辞而别,他也找了个空子从汉营逃跑了。
我们说是萧何成就了韩信,如同许多奥运冠军身后站着的默默无闻的教练,萧何发现了韩信,培养、推荐,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不辞辛劳、关怀备至地帮助韩信安排好了一切,从每个细节上亲手替韩信搭好舞台,一路帮扶韩信登台亮相,一展身手。
韩信偷着跑了,萧何认准了这是个带兵打仗的好苗子,连夜独自月下去追,追了一天一夜才追上。萧何是冒着风险来追韩信的,这边汉营的手下不明真相,跑去告诉汉王萧丞相也跑了,刘邦顿时对萧何有了看法。萧何却还在百十里外的小酒馆门前苦口婆心地劝说韩信,最终带着韩信回到汉都南郑。稳住了韩信,萧何急忙来到刘邦这里谢罪,他要借此再推一把韩信。刘邦见到萧何劈头就问:丞相怎么也要离开我?萧何说臣哪里能离开你,我是追人去了。刘邦问“所追者谁也?”萧何说是韩信;刘邦奇怪了,你一个堂堂的汉丞相有多少大事要张罗,怎么跑去追人?营中跑了几十个,又为何单单亲自去追这个韩信?萧何接过话来再一次向刘邦介绍韩信的卓越军事才干,并极力强调韩信对汉王成就大业的不可或缺。
费尽心思,萧何终于说动了刘邦,刘邦答应封韩信个将军干。萧何似乎意犹未尽,又上前提醒刘邦,仅仅给韩信个一般的将军做,恐怕留不住他。刘邦说那就封他个大将。萧何心里踏实了。刘邦随之便命人去把韩信叫来,萧何拦住了刘邦,说汉王您别像传唤小孩儿似的那么随意,选个日子,设个拜将台,正正规规地搞个仪式。刘邦答应了,并择日正式拜韩信为大将。
没有哪个人有韩信这样的幸运,遇到了一位尽心竭力帮扶他的萧大哥。如果韩信深深地体会到这些,日后他能凭借自己的能真善战紧紧依托萧何、逢事求教于萧何,他的人生之路一定会走得一帆风顺的。可惜韩信不具备这样的天赋。
萧何给韩信悉心做好了一切铺垫,送上场,韩信的精彩表演开始了。
三
韩信的首演是治军六亲不认。为了有效提高汉军的战斗力,韩信带领士卒苦练基本功;颁布军中禁令十七条,三军为之震动;驳回汉王的面子,立杀违抗军令的殷盖,上下为之肃然。
刘邦初步看到了这个人身上整军带兵的能力,开始关注韩信,并约来与之详谈。韩信向刘邦分析了当前的局势,大胆提出了举兵东向、还定三秦进而夺取天下的战略构想。“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刘邦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当即全权交由韩信去制定还定三秦的作战方案。
汉王元年(公元前206)八月,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刘邦与韩信率汉军北上,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占废丘(今陕西兴平)、平定槐里、柳中、咸阳,仅用了二十多天时间,三秦之地,尽归汉王。
韩信帮助刘邦取得了战略反攻的第一场胜利,实现了汉王与项羽争夺天下的首要目标,为西汉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