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传华:作家江觉迟印象
时间:2012-08-28 18:15来源: 作者:汪传华 点击:
次
她是江城安庆的一颗种子,循着三江源头播撒在雪域高原,收获着成功的果实,而她以反哺的方式扶持着那片土地。 她是一朵雪莲,以超越常人的艰难,以别离亲人的思念,植根于那片土地,在聆听着西部情歌中自由绽放的吉祥花。 认识江觉迟,不是因为昨晚我们共进
她是江城安庆的一颗种子,循着三江源头播撒在雪域高原,收获着成功的果实,而她以反哺的方式扶持着那片土地。
她是一朵雪莲,以超越常人的艰难,以别离亲人的思念,植根于那片土地,在聆听着西部情歌中自由绽放的吉祥花。
认识江觉迟,不是因为昨晚我们共进晚餐。而是在汪军先生的谈吐之中,是在江觉迟的博客文字里。如今的她,不改桐城乡音,随意的着装,透视着南国姑娘的灵秀与藏民的质朴,深邃的眼窝尤能体现眉骨的高俊,一对只有微笑时才能彰显的浅浅酒窝,是仅次于眼睛一般的会说话,无论是纵观还是横视,那张脸谱总能找到藏文化的元素,总能让人联想起西藏那块土地博大。
江觉迟的文字,让我想起行走在藏区的生活。五月的藏区,雪山上的积雪开始冰消雪融,流进雪山上的那片海,呈现五彩斑斓。尚在沉睡的青稞还没有破土吐绿,自由放牧的牦牛在雪山草地上觅食,偶尔下起的雪都会给我们这些来自南方的客人带来惊喜,山间的沼泽、河流以及山地上的原始森林,相似于家乡的这块土地。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对藏区的这些表象是无法获得对西藏的真正认知,更是无法折射出藏文化多彩的光辉。
《酥油》是江觉迟的第一本带着浓浓酥油香的藏文化作品,作者最初认识西藏的那些最原始的元素都汇集于此,记录着作者的行藏历程,也许是因为我对藏文化有所感悟,读着江觉迟的文字感到特别亲近,仿佛那是昨天的事,仿佛还是脚底下的那片土地。带着油墨香的《西域情歌》,铺开在我的眼前,虽然草草的翻阅,依然能够感到多情的藏民好象迎面走来,雪山草地不顾拦阻的来到我的眼前,于是我再次去打开江觉迟的博客,寻找那些深邃的藏文化情种。
几千年以来,能够将藏文化以纯粹的文学方式展现出来的作品,并不多见。藏文化,并不仅仅是藏传佛教,不仅仅是雪域高原、藏族歌舞,以及青稞、牦牛。只有真正走进藏文化深处的人,才能够发现藏文化的精髓。江觉迟就是这样一个人。
或许是因为藏人对藏传佛教过于热衷,始终保持着藏文化的纯朴,而无暇将多彩的文化魅力释放出来;也许是藏文化总会让人与政治联系到一起,担忧引发节外生枝,而不敢去碰击;也许是因为雪域高原,高寒气候终止了一批文化人的脚步。江觉迟带来的藏文化,你会由衷的感到“无限风光在险峰”。
对于藏文化的写作,江觉迟的笔力是越来越娴熟,藏文化的张力在其笔下更显得博大。她的文字之中,写下了白塔之内,经幡之下,藏袍之中,藏寨之间,那些林林总总的鲜为人知的故事。我相信,她还有许多未曾写的藏区的故事。
汪军先生说,她是当代安庆屈指可数的不可多得的文化人士,是80后最为出众的作家。是她将藏文化带入大众,而藏文化有可能给她带入诺贝尔奖的路上,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间,只要她进一步深入下去,可能就在不经意间,她的人生轨迹就拐向问鼎诺奖的路。我这不是说她文字如何超凡,而是她以剥玉米棒的方式,呈现着藏文化的异彩,而且这种文化穿越了时空,跨越了地界。在当代的文学中,宗教文化最具穿透力。江觉迟所描绘的藏文化,就是这样一个集大成。
年少时的我,对文学有一种梦想,然而始终迷离在文学大门之外而找不着北。选择放弃,也是一种英明。因为懒惰的思想,我选择了享受他人的文化素养。我算不上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更何况我对文学近乎一窍不通,至多算是一个在经济领域有思想的人、一个有点个人主见者。
江觉迟回来了,从甘孜。但她的脚步没有停歇于藏文化的路上,而是在蓄积着新的力量,奉献着她的第三部作品。行藏在我,情定藏区,我们正期待着。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