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没有想过自己会写一部历史小说的。
对于历史的了解,我一向是倾向演义多过课本的,虽然未必赞成时下的“戏说”,却也从不喜欢过份地追本求原——谁又知道真正的本原是什么样子的呢?
很多时候,就是当事人都不一定说得清原委,何况他人?何况隔了千百年的后人?正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们,又怎么知道哪些是真相、哪些是推测、哪些是传说、哪些是杜撰呢?
有时我宁可按照自己的心思去猜测古人,捡拾起散落于历史长河中的遗珠贝叶重新穿成一道珠帘,只欣赏那珠帘的闪烁之美,而并不细究哪一颗是“真珠”,哪一颗是“鱼目”。
建宁公主这颗珍珠就是这样发现的。
我对她和吴应熊的故事很感兴趣——建宁是清代历史上惟一嫁给汉人的格格,从她指婚那一天起,就注定了悲剧的命运。因为谁都知道,吴应熊,天下第一大汉奸吴三桂之子,他被招为额附,软禁于北京城里,根本是个傀儡,更是人质。太后为什么会如此忍心推建宁进一个可预见的陷阱呢?她很不喜欢这个女儿吗?
这位太后,就是大名鼎鼎、艳帜高张、近日被影视剧奉为神话的孝庄,一个早清政治绕不开的人物。
那些野史外传都说孝庄是皇太极最宠爱的妃子。可是我不信。孝庄十二岁进宫,十二岁,她会知道什么是男女之情?皇太极之于她,除了怜惜爱护,又会有什么特别宠爱——除非,他是一个恋童癖。
孝庄与皇太极,根本是一项政治婚姻。皇太极眼看着这个女童长大,就好像一个父亲看着女儿长大那样,对她熟悉得没有任何神秘可言,如此,是很难想象他会对她有什么欲望和爱情的。
海兰珠却不同,她入宫的时候已经二十六岁,却仍被封为宸妃,赐住关睢宫,地位远在孝庄之上;崇德二年,她生下皇八子,皇太极为此颁布大清第一道大赦令,称八子为“皇嗣”,也就是未来的太子——显见皇太极对她有多么宠爱;
然而海兰珠的结局却很是悲惨,她的儿子八阿哥因为得到皇上太过隆重的宠爱,未满周岁即告夭折,海兰珠自己也在不久后抑郁而终。又过几年,皇太极也于自己的宫里无疾而崩……
清宫里的意外死亡,也未免太多了。
而这一系列悲剧的最大获益者,就是孝庄——在八旗部落剑拔弩张、三大贝勒旗鼓相当的争位战中,孝庄居然长袖擅舞,四两拨千金地,将自己六岁的儿子福临推上了金銮座,而自己,则做了不垂帘的实权太后。
透过那道帘,我仿佛看到她得意的笑容。
而在她的座前,横陈着那许多死于“意外”的尸体:八阿哥、皇太极、多尔衮的妻子睿亲王福晋、多尔衮自己……
也许还应该包括后来的顺治与董鄂妃,以及他们的儿子——那一幕,几乎是海兰珠与皇八子故事的翻版。
历史上到处都是重复着的故事,手段与答案当也不过如此。
于是我大胆地揣测,描述了一个新的孝庄,新的海兰珠,更重要的,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奇蕾——正确的写法是奇垒氏。
这个在历史上只有姓氏没有名字的庶妃,是建宁的母亲,1632年皇太极远征察哈尔部时的战利品。历史上对于她的记载,文字了了,她最重要的成就,就是生下了建宁公主。
建宁是在出生不久就被破格册封为和硕公主的,皇太极对她的喜爱远远超过了其他的子女——难道就是因为这样,才会让孝庄太后对她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衔恨十三年不忘、终于找个机会把她指婚汉臣以为报复的吗?
太后真正妒恨、真正要报复的,应该不只是建宁,而是她的生身之母奇垒氏吧?
好了,读者朋友们大概应该知道我为什么会写《后宫》了——当男人在前线厮杀震天、在前朝争权夺位时,女人则在后宫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只用一点点小手段便让男人们惟命是从。也许她们才是历史的真正撰写者,她们的一颦一笑,操控了政治的旗帜,左右了历史的车轮。
就像我在小说最后写的那样:也许历史的传奇,朝廷的恩怨,政治上的翻云覆雨,以及天地间的改朝换代,都不过只是为了成全一个女人的妒忌罢了。
谁知道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