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记者” 时代来临?记者职业素养遭深度考验
时间:2011-11-09 00:25来源:半壁江原创中文网 作者:中国新闻网 点击:
次
(肖媛媛)昨天是中国第十二个记者节,这是一个不放假的工作节日,也是中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之一,新闻工作者的行业特殊性由此可见一斑。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有关文化体制改革的文件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新闻工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媒体的勃兴
(肖媛媛)昨天是中国第十二个记者节,这是一个不放假的工作节日,也是中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之一,新闻工作者的行业特殊性由此可见一斑。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有关文化体制改革的文件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新闻工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媒体”的勃兴,如何保持自身的专业性和权威度,则是新闻记者所要面对的时代挑战。
“全民记者”时代来临?学者称系概念误读
媒体评论指出,中国“全民记者”时代已然来临,甚至完成了由萌芽到爆发的转折。对此,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夏琼却表示她并不赞成“全民记者”这种说法,“这是对记者概念的误读,普通公民并不具有职业素养。”她指出,舆论中所谓的“全民记者”是指诸多不具备新闻专业素养的公众在新闻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发挥“线人”作用的一种现象,“他们的作用更接近于通讯员”。
“全民记者”是对一种现象的概括,在这一现象中,非专业人员通过非传统媒体平台如网帖、论坛、微博、社区等,发布影响广泛的“消息播报”,参与者绝大多数是不具有职业记者身份和专业背景的普通民众,但他们在对新闻线索和信息的发现、搜集、传播、分析等行为或过程中普遍表现得很具有主动性。这一现象也显现出公众互动意识和社会参与感的增加。
在中国设立记者节的十余年里,公民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觉醒从萌芽到爆发,而网络的广泛应用则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中国社科院公布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中指出,2009年约三成的社会舆论因互联网而兴起,互联网成为新闻舆论独立源头。
论坛、贴吧、博客、网络社区等网络信息互动平台的出现使网民有了挖掘和传播信息的广泛渠道,一时间,网络成为社会事件的“放大器”和社会情绪的“发泄器”。
2009年以来,微博开始兴起,于是更多的网民开始借助微博那仅140字容量的天地,积极地散播信息、分析点评时事、监督社会管理部门。而微博裂变式的传播,使信息在短时间内迅速得到蔓延,甚至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从寻常百姓的家长里短到公共事件的争论,从公益慈善到草根走红,“最美妈妈”、“最牛警察”、“彪悍抢修哥”、“‘小悦悦事件’道德大论战”……无不彰显着网络的传播力、渗透力及影响力。
网络时代传播渠道激增 记者职业素养遭考验
“自媒体”时代,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近年来,网络舆情的作用更为突出,而普通公民尤其是网友则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推动力。同时,这也给新闻从业者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突发事件发生时,往往是作为目击者的网民最先提供新闻线索,甚至在此过程中进行连续性、多角度、内容丰富而且带有画面感的实时报道。上海地铁10号线追尾事故发生之初,就是由作为事故目击者的乘客最先将事故信息发放到微博上,从而引起了媒体的追踪报道。
此外,在诸多“网曝”事件中,网友也提供了许多埋藏极深却相当具有新闻价值的线索。诸如官员“艳照门”、“瘦身钢筋”、学校“绿领巾”等新闻报道的线索,均是由网友最先曝光。
其间,他们发布了比职业记者更具有时效性的信息,甚至掌握更多第一手材料。而这一特性却给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带来了更为严苛的挑战,如播报突发事件的效率、信息核实的能力和速度、通讯员网络的扩张、线索挖掘的深度和广度等。而其中最重要也最紧迫的就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仍保持客观准确公正地挖掘播报真相的素养?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金兼斌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微博、贴吧、聊天群等传播平台是建立在传播者个人社交网络的基础上的,其获得信息的渠道有限。
“他们在散播信息时普遍抱持一些主观目的,其行为不能说是在报道新闻,而更应该说是宣传。他们无需遵循记者的行为规范,不用承担相应责任,因此可能会不顾事实真相,听风即动。他们甚至可能是利益主体,在信息传播中进行议程设置从而达到自我宣传的目的,谣言也就由此产生。”夏琼补充道。
公众,尤其是新闻事件的参与者或目击者毕竟不同于职业记者,其借用网络发布的信息不具有确定性、准确性和法律依据,他们也不具有遵守新闻从业者规范和规则的自觉,更不必承担记者责任。这些都为职业记者剔选和求证新闻线索造成了影响。
记者如何保持权威度 学者吁改作风重求证
职业记者和媒体怎样在纷繁复杂的网络时代、信息社会占领主阵地?如何在变化多端的舆论场中保持权威度?这不仅考验新闻从业者去伪存真的专业素养,更考察他们面对新闻事件时是否仍能恪守规范的职业操守。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微博等应用异军突起。随着网民规模和网络技术应用平台的日益扩大,诸多传统媒体和从业者迅速把视角投向了网络信息互动渠道,希望第一时间获得或发布新闻信息,不可否认,这一手段极大地提升了新闻的时效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假消息的传播。
部分传统媒体未经核实就擅自发布新闻信息,对假新闻的扩散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网络曝光”、“造谣”、“辟谣”、“道歉”等一时间充斥耳目。评论指出,“以讹传讹,严重违背职业要求,应该引起从业者警醒”。
网民、公众充任“线人”,对职业记者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就像近视的人为了看得更远更多更清晰借用一副眼镜,这副眼镜可能是近视镜,但也有可能是花镜、墨镜甚至是哈哈镜,“这需要记者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夏琼说,“客观、公正、全面、真实,这是记者的基本职业操守,网络时代更是如此”。
“受个人认知局限、社会意识形态、外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记者务求客观真相其实是很难的,但还是可以做到相对把握。首先就是要做到客观全面地认知社会、掌握信息。”夏琼说。
“最重要的是作风问题,记者要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要确立自己的从业理念、是非标准,对新闻线索的认知把握应审慎负责,要能冷静判断而非闻风就动,一切报道都要有取证过程。”夏琼强调,越是在复杂的信息环境越应该有质疑的精神,同时,还要避免被自有态度影响认知事实。
夏琼多次提出,做记者就要吃得了苦,“不能为了省事打几个电话问一问就以为这是事实是真相了,要到前线去挖掘去取证”。她说,真正做到深入贴近新闻发生的土壤才有可能碰触、发现客观真相。
记者节小资料
每年的11月8日是中国记者节。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就有记者节。从1933年到1949年,每年的9月1日,新闻从业人员都举行各种仪式纪念这一节日。
194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明确规定了“记者节”。但因为当时没有确定具体日期,因此长期以来我国新闻从业人员一直未过记者节。
1999年,国务院修订发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再一次明确列入了记者节。200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把11月8日中国记协成立日确定为“记者节”。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