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宪问》中有这样一句话: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看来,孔子并不赞成以德报怨,而是赞成以德报德或者以直报怨。
孔子认为,如果以德报怨,那么以何报德?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所谓以德报怨,也许在孔子看来是一种道德纲常的沦丧。
那么,“直”和“德”又有何区别呢?
在现代汉语里,“直”除了是一种汉字的笔形,表示与“横”相对的“竖”,比如“横平竖直”;除了表示一个劲地、连续不断,比如:“一直走,一直哭”;除了表示爽快、坦率,比如“直爽、直言不讳”;除了表示把弯曲的伸开,比如“直起腰来”;除了表示不弯曲,比如“直线、直觉、直截了当、直观”等意思之外,还有一个意思,那就是“公平合理”,比如“是非曲直、理直气壮、正直”等。
而“德”呢?除了表示心意、信念的意思,比如“同心同德”;除了表示恩惠的意思,比如“德泽、感恩戴德”;除了表示一种姓氏;除了表示人们共同生活以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比如“公德、道德、德育”;还有一个意思,那就是“品行和品质”,比如“美德、品德、德性、德行、品德”等等。
以此来看,“直”与“德”有很大的区别。
我个人觉得,孔子之所以不赞成以德报怨而是赞成以直报怨,主要可能是因为,以德报怨是对恶行和恶德的纵容,甚至也是整个社会道德纲常沦丧的开始,而以直报怨才是纲常伦理的正道。
以德报怨的“德”,很明显应该是“恩惠”的意思。以德报怨的意思,是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用恩惠去报答怨恨,这是对整个社会道德的公然嘲讽甚至蔑视,如果这不是一种心虚的表现,那就是一种自大的卖弄。与其说以德报怨是一种虚怀若谷,还不如说是另一种黑白颠倒的谋术。
以直报怨的“直”,似乎应该理解为“正直”、“公平”或“合理”。以直报怨是指用正直之道对待仇怨。
我国北宋时期,曾擢九经及第、官拜礼部尚书的邢昺在《论语正义》中疏此句曰:“言当以直道报仇怨”。朱熹在其《论语集注》中注此句曰:“於其所怨者,爱憎取舍,一以至公而无私,所谓直也。”明代的李贽在其《八物》中也说:“夫君子非无怨也,不报怨也;非不报怨也,以直报怨也。”清代的纪晓岚在其《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中也曾感叹曰:“夫以直报怨,圣人不禁。”
“扬州学派”的杰出代表,清代经学大师刘宝楠在其《论语正义》中解释的最为明白:“凡直之道非一,视吾心何如耳。吾心不能忘怨,报之,直也,既报则可以忘矣;苟能忘怨而不报之,亦直也,虽不报,固非有所匿矣。”
可见,“以直报怨”,不仅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准则和规范,是人之常情常理,也是整个社会纲常伦理能兴旺延续的正道。
面对仇怨,我们不能施以恩惠,那是对恶人恶行的教唆与怂恿;而应该是心怀坦荡,忘记它,取人间大爱、舍个人小憎,不要把别人施予你的仇怨之恨转嫁到你所遇见的人身上,而应该是让那仇怨因你而终,不再扩散。这不仅是真正的“直”,也才是真正的“道”;也只有这样,恶人恶行引发的纲常式微,才有真正再度兴起的曙光。否则,以德报怨,整个社会的纲常伦理会因此紊乱,整个社会的积怨也会因此累积更深,终有一天也许终会引发整个社会的伦理纲常倾覆。在我看来,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大公无私”,传说中的大公无私,也许只不过是“公而忘私”罢了。
其实,今天的国人,不仅对传统美德误读太多,也对传统的治国经略误读甚多。这些误读,不仅反映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式微,也反映了国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不应有的芥蒂。也许当年北大的辫子教授辜鸿铭先生的担心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他当年就曾预言: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终有一天会导致中华文化许多优秀传统或精粹的传承断裂!
比如,《道德经》中的“道德”,与现在人们理解的“道德素质”无关,也许只是指“道”的准则与规范的证悟。比如,古人所讲的“以德治国”,也许其实并不是指以恩惠来治国,也不是指以官员的品行或品质来治国,更不是指以信念或心意来治国,而是指以人们共同生活以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来治国。“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也许其实只不过是同一个道理的两种不同的表达。
2012年11月8日,“网络诗选”贴出了一篇“《当代新现实主义诗歌年选·2012卷》初选作品展示之一”的博文,其中有一首刘川所写的题为《挤公车》的诗,据说是曾经刊登在《延河》下半月刊2012年第六期。
刘川的这首被冠之以“当代新现实主义诗歌”的诗,就其中的诗技而言,似乎没有什么纰漏;但是,这首诗的诗心,却很是令人汗颜,甚至惊悚。
这首诗之所以被许多人认定为一首好诗,主要是因为诗中的“我”的形象。特别是诗中的“我”,因“我妈”孕育“我”时,在公共汽车上无人让座,提前半个月临盆,而“我”不仅奉劝“我妈”不要愤怒无比,还高呼决定“以德报怨”的那个细节,最容易令阅读者的心,为之一热甚至感动。
但是,在我读来,这恰恰是这首诗最大的败笔。因为这首诗的诗心所宣扬的不仅是“伪高尚”,而且这首诗也彻底地反映出了诗作者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鄙陋或无知。更为可怕的是,这种鄙陋或无知却被许多人认可,甚至热捧。
在我读来,刘川的《挤公车》这首诗所宣扬的“美德”不仅是对中国传统美德的最大误导;而且,虽然我绝不怀疑他创作本初的真诚,但这种误导,在新诗或学术领域,似乎还很有代表性。
在我的心里,“真”的确是诗歌的第一生命;但这个“真”,第一精粹是要符合古今常识、古今常情或常情常理。如果一首诗的诗心违背了古今常识或古今常情,那就是“伪真”,那样的“真”,比“真正的伪”更可怕。因为它不仅博取了善良者的眼泪,更蒙蔽了善良者的心智和善良者的前方。
陋室鄙见,大家不必在意。谨读之以记。
◆附:
◎挤公车
文/刘川
一见到孕妇
我便主动让座
因为我妈说过
她怀孕时
去县里检查
挤上大客
一百多号人
一个多小时
没一个让座
于是我便提前
半个多月
愤怒无比地
来到了人世
妈妈,不是的
我不是愤怒
我提前而临,是想
以德报怨
让冰冷的公共汽车
有一些火花
足以温暖
所有像您一样的女人
(选自《延河》下半月刊2012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