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咬”住十二位知名作家
陈忠实王安忆等“认账”
《咬文嚼字》杂志本年度重头戏“点击文坛十二家”活动昨天发布“咬嚼”总结报告,毕淑敏、陈忠实、池莉、苏童、铁凝、王安忆等12位当代名作家纷纷上榜。作家们得知自己被读者“点击”后,纷纷向杂志社发来反馈意见,对读者表示感谢。
读者纠错热情高
鉴于被“点击”的12位作家知名度很高,作品发行量很大,读者纠错热情高涨,针对每一位作家的读者来信都达数百封,其中最多的是《手机》的作者刘震云,有四五百封。刘震云误把“打摆子”当成伤寒,其实“打摆子”是指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性寄生虫病,也就是疟疾。而毕飞宇在《美好如常》里,误把第一个徒弟称为“关门弟子”,在《受伤的猫头鹰》中,错把猫头鹰称为双栖动物,这都是作者常识性错误。还有池莉在《水与火的缠绵》中,把“深孚众望”错写为“深负众望”,陈忠实的散文中一直把“树干”错写成“树杆”,这都是作者文字理解上的错误。
作者认错态度好
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忠实在出行途中接到了纠错电话,他表示这是自己一个长期失误,没有意识到这两个字是有区别的,他表态在作品再版时会及时改正。刘震云在回信中说道:“我对汉语,还有许多盲点和误点。我对生活常识,也有许多盲点和误点。谢谢每一个帮我咬文嚼字的朋友。”苏童和王安忆都给编辑部发了邮件,肯定了读者的意见,王安忆为了重版时改正错误,还特意向编辑部索要了“咬嚼”报告。
编辑沟通效果佳
为了提高“点击”的命中率,《咬文嚼字》编辑部也设计了深入细致的“咬嚼”流程:第一步,广泛征集读者意见;第二步,成立语文专家评判小组;第三步,从可以确定的语文差错中选择典型差错,告知作家本人;第四步,读者意见经作家认可后,请读者写出分析差错的文章,形成“咬嚼”报告,公开发表。也就是说,每一条纠正意见都会先得到作家本人的首肯,《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表示对作家不能提出“规范”的要求,而与作家事先沟通有利于达到最好的效果。
实习生李思姗本报记者乐梦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