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作家张大春:均受外部影响大,两岸文学差异越来越小
时间:2011-11-27 23:39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钟润生 点击:
次
昨日,来自台湾的作家张大春在关山月美术馆,以1911年以来的中国艺术和文化――百年华人文学变迁为题进行讲座。张大春整个讲座,没有从华人文学这一百年来的流派、代表作、作家等常规的角度来论述,而是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列举众多历史人物的方式,阐
昨日,来自台湾的作家张大春在关山月美术馆,以“1911年以来的中国艺术和文化――百年华人文学变迁”为题进行讲座。张大春整个讲座,没有从华人文学这一百年来的流派、代表作、作家等常规的角度来论述,而是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列举众多历史人物的方式,阐述他眼中的百年文学发展。这种另辟蹊径、貌似跟主题相差甚远的讲述,让听众觉得新鲜、有趣。
谈文学变迁从语言文字开始
“进入民国后,是不是大家都用白话文写作了呢?其实并不是。”张大春举了严复的例子。他说,严复,从前清过渡到民国时代的一个翻译家,他翻译了著名的《天演论》;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到一个好的翻译必须有三个条件:信、达、雅。信,忠于原作。达,让读者看得懂。雅,是什么呢?绝大部分翻译家、文学家都认为“雅”是要修饰美好的文辞,让文字变得更美丽、更打动人;事实上,严复的“雅”不是美好的意思,也不是美好的白话文,而是如果不能恢复到先秦两汉以前的文字,都不足以表现、传递欧洲最先进的思潮;严复的意思就是要推翻白话文。可见,并非是满清帝制一瓦解、民国一到来,白话文、白话文写作,就顺理成章地形成了。
那么华人文学又是怎么一步步进入白话文的呢?张大春进一步说,在白话文运动兴起之前或者兴起之中、兴起之后,中国陆陆续续出现了大众媒体。媒体大部分都用白话文书写。媒体为什么要用白话文?因为在满清末年、民国初年,没有受教育的人,如果不懂文言文也不会认白话文。大部分报纸,是通过诵读传递讯息。老百姓诵读报纸,自然需要语言质朴、通俗易懂的白话文。
“因为诵读报纸,民国产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就是‘言说’。‘言说’推动着白话文运动。”张大春说,回过头来看,孙中山的声望、地位、不可动摇的核心领袖价值,不是为了革命成功,宁愿把大总统的位置让给袁世凯,而是他的言说,只要他站出来说话、演讲,就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听,这种“言说”暗含的能量十分惊人。还有更多的革命先烈,包括写《警世钟》的陈天华,这些人都是通过一种浅白、质朴的文字、语言,很通俗,很有号召力,能在短暂时间里引起大众的注意。通过言说,能够号召一群人,让人相信自己。人人争取发言的机会,对大众说话的渴求,跟遗老遗少们要求文学、文字所谓的典雅,恰恰相反。慢慢的,白话文体成立了。“回到民国的源头,回到一个新的政体或者新的制度发生之初,人们运用文字和语言的动机和效果,有利于我们分析百年华人文学的变迁。”张大春归结说。
两岸文学都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影响
“华人文学百年发展,无论是内地还是台湾,都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从民国白话文运动谈到现当代文学时,张大春说,除了阅读台湾作家的作品,他也读了很多大陆作家的作品,如莫言的、残雪的小说,每次读他们的作品时,他总感觉这些作家跟国外某个作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尽管这只是主观猜想,未经论证。
“1910年代到1930年代,两岸文学都受到了现实主义的影响;台湾到了1960年代,受到欧美文学的影响较大,而内地此时受苏联文学的影响较深远。”张大春说,但是随着开放的程度越来越大,两岸文学的差异越来越小,相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种差异会逐渐消失。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