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阎云翔:改革对一个中国村庄的经济和社会层次结构的影响(3)

时间:2010-11-05 22:01来源:半壁江原创文学网 作者:中国思想论坛 点击:
[4]一份优秀的关于中国工业劳动力群体地位的分析,见安德鲁沃尔德著CommunistNeo-Traditionslism:WorkandAuthorityinChineseIndustry《共产主义新传统主义:中国工业中的工作与权威》,(加州大学出版社,伯克莱和洛

  
  [4]一份优秀的关于中国工业劳动力群体地位的分析,见安德鲁·沃尔德著CommunistNeo-Traditionslism:WorkandAuthorityinChineseIndustry《共产主义新传统主义:中国工业中的工作与权威》,(加州大学出版社,伯克莱和洛杉矶,1986年)。
  
  [5]马克斯·韦伯(MaxWeber)著EconomyandSociety《经济与社会》(UneversityofCaliforniaPress,Berkeley,加州大学出版社,伯克莱,1978年)第305--307页。
  
  [6]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发展,干部的数量大幅度地减少,1989年春,仅有5名干部在村中服务。
  
  [7]干部扮演保护人事,见简·奥伊(JeanOi)著,StateandPeasantinContemporaryChina《现代中国的国家与农民》(加州大学出版社,伯克莱,1989年)中有综合性考察。
  
  [8]苏珊·L·夏尔克(SusanL·Shirk)在她的中国高中学生行为研究中,有一篇极佳的关于政治积极分子是中国社会的社会现象的一个特点的分析。她的论点亦适用于农村社会。见夏尔克(Shirk)著,CompetitiveComrades:CareerIncentivesandStudentStrategiesinChina《竞争的同志们:中国的事业动力和学生策略》(加州大学出版社,伯克莱,1982年)。中国农村社团的政治积极分子的讨论,见陈佩华(AnitaChan)、理查德·梅德森(RichardMadsen)和安戈(JonathanUnger)著,ChenVillage,TheRecentHistoryofaPeasantCommunityinMao’sChina《陈村,毛中国的一个农村社团的最近的历史》(加州大学出版社,伯克莱,1984年)。黄淑敏(音译)著,TheSpiralRoad,ChangeinaChineseVillageThroughtheEyesofaCommunistPartyLeader《螺旋之路,一个共产党领导人眼中所见的中国农村的变化》(WestviewPress,Boulder,西景出版公司,博尔德,1989年),以及理查德·梅德森(RichardMadsin)著,MoralityandPowerinaChineseVillage《中国农村的道德与权力》(加州大学出版社,伯克莱,1984年)。
  
  [9]见陈一咨著《中国:十年改革与八九民运》,(良景出版公司,台湾,1990年),第31页。在农村改革开始时,中国领导人首要关注的是“四属户”是否会贫困化。为使改革合理化,改革家尽力说明“四属户”会像其他农民一样,在改革中是真正的受益者。关于此事的最好例子是陈一滋所撰写的一份著名报告。这份报告终于使北京的最高领导人受到鼓舞,而最终接受非合作化的潮流和全国农村的其他改革。在此报告中,陈对比了“四属户”和其他农户的收入增长速度。并做结论说:“包产到户并没有减少`四属户'和`五保户'的收入,相反,他们在农民中,收入增长得最多”。见陈一滋著《农村的曙光,中国的希望》,载于《农村经济与社会》第一卷(知识出版社,北京,1985年[原著为1980年出版]),第44页。
  
  [10]在讨论中国革命后的社会层次结构时,不可忽略考虑在土地改革时给农民划分的阶级成份。计有:“贫农”、“中农”、“富农”和“地主”。后两者加上“反革命分子”和“坏分子”被认为是坏的阶级成份,或称为“四类份子”。在强调“阶级路线”的数十年里,这些成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一生的机遇。详细注释见理查德·克劳斯(RichardKraus)著‘ClassConflictandtheVocabularyofSocialAnalysisinchina’,《中国阶级斗争和社会分析的词汇》,ChinaQuarterly,《中国季刊》第69期(1977年),第54--74页;詹姆斯·沃生(JamesWatson)编,ClassandSocialStratificationinPost-RevolutionChina,《中国革命后的阶级和社会层次结构》(CambridgyUnversityPress,Cambridge,剑桥大学出版社,剑桥,1984年)。这些阶级标签已于1979年正式废除。
  
  [11]例如,1982年底,下岬村的13名干部中有2人是中农出身,在“四属户”中有3人是中农出身。但是,应当注意到的是,这3名国家职工中,有2人毕业于城市大学,并且在当地中学任教,第三人是在1979年接替其父职位任售货员。
  
  [12]这种形势在中国农村是常见的。帕里什(Parish)和怀特(Whyte)采访广东省的农民后指出,“每一个月左右,他们(“四类份子”)被迫无偿为集体干一天农活”。威廉·帕里什和马丁·K·怀特著,VillageandFamilyinContemporaryChina《现代中国的农村与家庭》(ChicagoPress,Chicago,芝加哥大学出版社,芝加哥,1978年),第99--100页。本人亲自目睹在70年代末期,山东省的一个农村,每人每年的报酬最多减少1200工分。
  
  [13]有关此问题的有见解的分析,见安戈著,‘TheClassSysteminRuralChina:ACaseStudy’,《中国农村的阶级制度:一个案例研究》,詹姆斯·沃生编,ClassandSocialStratificationinPost-RevolutionChina,《中国革命后的阶级和社会层次结构》,见前引书,特别是第129--132页。
  
  [14]在一个家庭里,劳动力与吃饭人比例(以及生命周期)在集体化时期确实是农村内部不平等的因素.但是,在大部分各类社会里,它也起着同样的作用。因此,不能视为社会主义等级制度的一个特征。我不想在现在的研究中讨论之,虽然我完全知道一个强劳力对一个家庭的兴旺的重要性。有关的研究见威廉·L·帕里什和马丁·K·怀特著《现代中国的农村与家庭》,见前引书,以及马克·谢尔顿(MarkSelden)、威廉·L·帕里什编,ChineseRuralDevelopment:TheGreatTransformation《中国农村发展:伟大的变迁》中,“收入不平等和国家”(M·E·Sharpe,Inc.,Armond,夏普公司,阿尔蒙克,1985年)。
  
  [15]本人耗费大量时间讨论哪些项目算作家庭资财,其重要性涉及一家农户的经济地位。向我报告的人最终接受了这里罗列的项目。
  
  [16]1988年,村里的人均收入为528元。据此,农户的经济地位分类如下:700元为最好;600--700元为好;450--600元为中常;300--450元为贫困。300元以下为极贫。
  
  [17]此事可能意味着一种保护人和被保护人的关系。见简·奥伊著,StateandPeasantinContemporaryChina,《现代中国的国家与农民》,见前引书,第146--147页。
  
  [18]早在50年代,思想开放的中国官员和经济学家就注意到了以前的“中农”在其家庭农事中的有利之处。他们甚至还讨论过在中国农村将来的“中农化”的问题。这种非共产主义的异端很快被毛的中国革命化的激进的思想和农村合作化运动所清除。50年代末期,党开始批判中农自发地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倾向。近来讨论50年代初期的“中农”倾向问题。见李伯永(音译)著,《土地改革后农村阶级变化的倾向》,《中国党史研究》第一期(1989年),第45--47页。饶有兴趣的是,匈牙利的中农和他们的中国同伴一样,有过相同的经历而且十分相似。在市场化第二种经济在匈牙利开始起重要的作用后,他们同样是成功的农民企业家的主体。见伊凡·则廉尼(IvanSzelenyi)著,SocialistEntreperneuws:EmbourgeoisementinRuralHungary《社会主义企业家:匈牙利农村的资产阶级化》(UniversityofWisconsinPress,Madison,威斯康星大学出版社,麦迪逊,1988年)。
  
  [19]见维克多·尼(VictorNee)著,‘ATheoryofMarketTransition:FromRedistributiontoMarketsinStateSocialism’《市场变迁的理论:国家社会主义的再分配到市场》,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美国社会学评论》,第54卷,第5期(1989年10月),第663--681页·简·奥伊著,StateandPeasantinContemporaryChina,《现代中国的国家与农民》,见前引书。戈登·怀特(GordonWhite)著,‘TheImpactofEconomicReformsIntheChineseCountryside:TpwardtjeP;otocspfSpcoa;Capitalism’,《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影响:走向社会资本主义政治》,ModernChina,《现代中国》,第13卷,第四期(1987年),第411--440页;大卫·兹韦格(DavidZweig)著,‘ProsperityandConflictinPost-MaoRuralChina’,《毛以后中国农村的繁荣与冲突》(ChinaQuarterly《中国季刊》,第105期(1986年),第1--18页。
  
  [20]这的确是所有集体单位都存在的普遍问题。正如奥伊指出,“队长和工作队人员都说那些出身不太好的是最合作和极少找麻烦的人。他们非常容易控制,因为他们知道在每一次运动中,他们总是第一个被批判的,所以,永远不越雷池一步。(简·奥伊著《现代中国的国家与农民》,见前引书,第145页,脚著第28条。
  
  [21]大卫·兹韦格早些时候在一个中国南方省份的农村观察到相似的现象,在非合作化进程中,许多农村青年显得厌于参加家庭农事。因为他们自己不知如何务农。(同兹韦格的私人通信)。中国东南的先进地区,由于农村工业的兴起,给予急于离开农事的农村青年创造了新的机会,这个问题迅速变小。但是,在不太发达的地区,在农村青年中不熟悉农业生产仍然是严重的障碍。
  
  [22]在农村改革以前,有不少又穷又红的农户,类似这里提到的复员军人。共产党将他们视为革命的基本力量,向他们提供定期的救济。这项政策意想不到的结果是,几十年来集体和国家养活的农户,失去了苦干活的动力,而变成一种特权穷人。一位县救济部门的干部说,“开始时,他们(贫困户)感谢党,时间一久,他们习以为常。你必须继续发给他们救济,否则他们就强烈地抱怨,好象你歉了他们什么。他们争辩说,`是党又不是你养活我们,你怎么敢不给我们救济?'令人触目的例子是,救济物资送到贵州省一座穷村,村里人无一愿意去卸车。最后,雇了从四川省移居来的农民去干这份活,他们的工钱是村里的救济款”。(见《中国青年报》,1987年6月2日)。
  
  [23]见乔治·M·福斯特(GeorgeM·Foster)著,‘PeansantsocietyandtheImageofLimitedGood’,《农民社会和差不多想法》,AmericanAnthropologist,《美国人类学家》,第67卷,第二期(1965年)。
  
  [24]根据韩丁(WilliamHinton)所说,“以文字而言,意思是`翻转身体'或`翻过来'。对中国几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而言是站起来,推翻地主的奴役、获得土地、牲畜、农具和房屋。但是,其意思远超过于此……其意义是进入一个新世界”。(韩丁著,Fanshen,ADocumentaryofRevolutioninaChineseVillage,《翻身,中国农村革命纪实》,VintageBooks,凡塔出版公司,纽约,1966年,第七页)。中国共产党曾经强调此字的革命意义,革命以后,“翻身”在小学里,教识字时的第一个中国字。
  
  [25]伊凡·则廉尼著,‘SocialInequalitiesinStateSocialistRedistributiveEconomies’,《国家社会主义再分配经济制度的社会不平等》(InterantionalJouralofComparativeSociology,《国际比较社会学学刊》第19卷,第1--2期,1978年,第63页。
  
  [26]伊凡·则廉尼著,SocialistEntrepreneurs:EmbourgeoisementinRuralHungary《社会主义企业家:匈牙利农村资产阶级化》(威斯康星大学出版社,麦迪逊,1988年,第64页与第71页。
  
  [27]见尼古拉斯·R·拉迪(NicholasR·Lardy)著,AgricultureinChina’sModernEconomisDevelopment《中国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剑桥大学出版社,剑桥,1983年)和‘ConsumptionandLivingStandardsinChina,’《中国的消费和生活水平》,1978--1983年,《中国季刊》第100期,第849--865页;威廉·L·帕里什与马丁·J·J·K·怀特著《现代中国的农村与家庭》,见前引书。苏拉米斯·海因茨·波特(SulamithHeinsPotter)和杰克·M·波特(JackM·Potter)著,China’sPeasants,theAnthropologyofaRevolution《中国的农民,一场革命的人类学》(剑桥大学出版社,剑桥和纽约,1990年)第15章,以及马克·塞尔登(Selden)著,‘IncomeInewualityandtheState’,《收入不平等和国家》,见威廉·L·帕里什编,ChineseRuralDevelopment:TheGreatTransformation《中国农村发展:伟大的变迁》(M·E·夏普公司,阿尔蒙克,1985年)。
  
  [28]见简·奥伊著,‘CommunismandClientilism:RuralPoliticsinChina’《共产主义和受保护主义:中国的农村政治》,WorldPolitics,《世界政治》第37卷,第2期,1985年,第238--266页。
  
  [29]见安德鲁·沃尔登著,‘SocialChangeinPost-RevolutionChina’《革命后中国社会的变迁》,见前引书;马丁·K·怀特著,‘SocialTrendsinChina:TheTriumphofInewuality?’《中国的社会走向:不平等的胜利吗?》;鲍大可和拉尔夫·N·库格(RalphN·Clough)合编,ModernizingChinaost-MaoReformandDivilopment《中国现代化:毛以后的改革和发展》(西景出版公司,博尔德,1986年)。
  
  [30]见例,苏拉米斯·波特和杰克·波特著,China’sPeasants,《中国的农民》,见前引书,第337--339页。
  
  [31]马丁·怀特著,‘SocialTrendsinChina:TheTriumphofInequality?’《中国的社会走向:不平等的胜利吗?》,见前引书,第100页。
  
  [32]大卫·兹威格著,‘OppositiontoChangeinRuralChina:TheSystemofResponsibilityandPeople’sCommunes’《中国农村的反变迁:责任制和人民公社》,AsianSurvey,《亚洲概览》,第23卷,第7期(1983年),第879--900页;以及‘ProsperityandConfllictinPost-MaoRuralChina’,《毛以后中国农村的繁荣和冲突》(《中国季刊》,第105期,第1--18页。
  
  [33]简·奥伊著,StateandPeasantinContemporaryChina,《现代中国的国家与农民》,见前引书。戈登·怀特著,‘TheImpactofEconomicTeformsintheChineseCountryside:TowardthePoliticsofSocialCapitalism’《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影响:走向社会资本主义的政治》,MadernChina,《现代中国》第13卷,第4期(1987年),第411--440页。
  
  [34]维克多·尼著,‘ATheoryofMarketTranstition:FromRedistributiontoMarketsinStateSocialism’《市场变迁的理论:社会主义国家的再分配到市场》,AmericanSociologicalRiview,《美国社会学评论》,第54卷,第5期(1989年),第663--681页。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裤裆巷风流记:真实可感的人情味

作者:范小青

本书主要写的是苏州小巷里的人情琐事。浓郁的文化特色,生动的苏州方言,使其字里行间弥漫着真实可感的人情味。…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