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失独家庭”:既是一个新名词,又是一个旧事实

时间:2012-07-19 10:54来源: 作者:给我一年 点击:
老有所养(治),是生活和物质层面的;老有所依(慰),是情感层面的;老有所靠(恃),是肉体层面的;老有所为,是精神层面的;老有所归,是习俗和宗教层面的。每个人都将面临变老的问题,每个人也都有责任思考他人的晚景。“最美不过夕阳红”,但愿不仅仅只

  “失独家庭”,是一个新名词,却是一个旧事实。
  
  所谓的“失独家庭”,指的是失去独生子女、而又无法再生育的家庭,即人生最大的悲剧之一“老年丧子(女)”,丧的还是独生子女;此时由于女性或男性失去了生育能力,丧了,意味着就没有自己的子女了。
  
  据统计,全国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超过百万户。随着时间的推移,失独家庭的数量将增多。第一代计划生育的父母,以四十年代末期和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居多;六十年代初出生的人,如今超过或接近五十岁了,一旦独生子女遭遇不测,无法再生育,也将成为失独家庭。70后、80后的第三代、第四代计划生育者,迟早也会面临相同的风险概率。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每对夫妻只能生育一个孩子。计划生育有效地控制了人口,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计划生育也使得独生子女家庭面临更大的风险。投资者强调“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独生子女家庭却只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因为就算有再多的篮子,鸡蛋却只有一个,无论放在哪只篮子里,摔了,也就没有了。不像从前,一个家庭经常是三个以上孩子,孩子多了,不幸失去一个,甚至两个,至少还能留下一个以上孩子,也属不幸之中的万幸。
  
  大致而言,女性一般46岁左右,就失去了生育能力;1980年结婚并生育的女性,按22周岁计算,到2004年左右也就不能生育了;2004年失去独生子女,夫妻将面对没有子女的残酷现实。
  
  ——46岁的男性,还有生育能力,但是,为了生育,丈夫将不得不寻求离婚、婚外情甚至代孕,无论哪种方式,都违背伦理、道德,对女方造成更大的伤害;对男人自身来说,10多年就面临退休了,却不得不供养子女读书、就业和婚娶,负担之重,不言而喻。
  
  “失独”虽然是小概率事件,对一个家庭的打击却是全部的、致命的。
  
  从前,子女中的儿子有传宗接代的功能,更多的功能却是防老,所谓的“积谷防饥,养儿防老”。一个人老了,丧失劳动能力,如果贫穷,缺乏积蓄,老人将没了生活来源,子女就要起到赡养责任,照顾父母的晚年生活。如今,国家致力于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子女防老的功能有所下降,却依然无法取代,原因在于:
  
  第一,养老、医疗和生活成本居高不下,有限的退休工资(城市)和基本生活保障(农村)无法承担,依然需要子女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尤其是广大农村家庭,子女的养老功能依然很大。这是经济上的防老。
  
  第二,老年人行动不便,体力衰弱,尤其是老迈、老病卧床、耗费体力的家务时,需要子女帮忙和照料;当家庭只剩下一个老人时,这个问题将更为突出。这是肉体上的防老。
  
  第三,老年人更需要精神寄托和感情慰藉,而独生子女就是最大的慰藉和寄托;子女不仅是老人情感交流的最好对象,也是老人获取新信息、接触外部世界最好的纽带,一旦失去子女,也意味着老人失去了最温暖的感情交流对象,也断绝了和外部世界的绝大部分联系,将变得孤立无援、孤苦无依。这是精神上的防老。
  
  总之,对于“失独家庭”而言,将面临“裸老”的困境:失去独身子女后,一个家庭的经济、精神、情感支柱和依托轰然倒塌,老人精神上受到重创,经济上失去靠山,肉体上失去帮扶,不仅面临生活困境和窘境,也将失去精神寄托,有些老人甚至因为受不了刺激而精神失常。
  
  ——中国有裸婚、裸官,现在又多了裸老。
  
  有人提出,计划生育家庭曾经为国分忧,国家也到了该为这样的家庭分忧解难的时候,尤其是失独家庭。
  
  在我看来,应该为“失独家庭”提供经济、肉体、情感和精神上的全方位帮助,我的建议如下:
  
  早前,独生子女家庭享受国家补助已经提上议事历程,而对于缺乏经济来源的“失独家庭”,国家更应该给予补助上的倾斜;根据国家的承受力和现实的需要,适时地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允许生育二胎;发生战争时,尽可能减小独生子女参战人数的比例;加强对“失独家庭”老人的生活照顾,除了完善社区低收费上门家政服务外,国家还应该着力发展自愿者体系,让老人尽可能享受到低成本、零成本的家政服务;整个社会树立老人优先的理念,比如,医院应该设立老人绿色通道,或者专门设立老人医院,方便老人医疗;对失独家庭实施心理干预和救助,尽可能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帮助他们走出心理低谷,保证他们不再孤苦;养老院应该优先接纳无子女家庭、失独家庭;从国家民政工作的层面上规划实施老人养老工作,作为老龄化社会即将来临的应对举措,其中把失独家庭纳入重点工作内容;等等。
  
  老有所养(治),是生活和物质层面的;老有所依(慰),是情感层面的;老有所靠(恃),是肉体层面的;老有所为,是精神层面的;老有所归,是习俗和宗教层面的。每个人都将面临变老的问题,每个人也都有责任思考他人的晚景。“最美不过夕阳红”,但愿不仅仅只体现在理念上、口头上和少数人身上。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现身说法:乡村和莫斯科的贵族们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童年•少年•青年》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自传体三部曲。小说的主人公尼古连卡出生在俄罗斯一个普通的…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