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历史上经历过的迁都

时间:2014-04-03 07:53来源: 作者:丁启阵 点击:
三十余年来,或两会委员代表,或在野人士,或专家学者,不时会掀起一波不大不小的关于迁都的议论潮。今年,除了有委员代表提出关于迁都选址的方案外,媒体还有鼻子有眼儿地传播起将河北保定作为副首都的说法。 历史上,有众多的城市,先后作过首都,长安、洛

三十余年来,或两会委员代表,或在野人士,或专家学者,不时会掀起一波不大不小的关于迁都的议论潮。今年,除了有委员代表提出关于迁都选址的方案外,媒体还有鼻子有眼儿地传播起将河北保定作为副首都的说法。

历史上,有众多的城市,先后作过首都,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等等。可见,能作首都的城池,远不止一座。即,很多城市都是可以充当首都的。倘若加进历史上分裂时期的那些小国家小政权小首都,数量会多到难以统计。用“荀子体”来说,即:都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

然而,约之以命,并非易事。我们所熟知的迁都,基本上就两种情况:一种是异族政权入侵,原首都鹊巢鸠占,逃命朝廷只好另选址,重开张;二是改朝换代之际,新沐更衣,新朝廷换个地方开张,以避开旧朝的晦气,营造新气氛,树立新形象。

太平年代,一般规律是:同一个朝廷,同一个地方。虽然国名“拆那”,但这主要是指拆迁民居民房。拆迁是一种伤筋动骨的事情,大把花费银子,大量役使臣民,大幅消耗国力。总而言之,于国祚绵延有想尅的危险。一般的皇帝,都不愿意冒这个险,冒不起这个险。

我国历史上,像商朝的第十代君王盘庚这样的人,能凭借一张巧舌如簧嘴,数次实现和平迁都,实属凤毛麟角。但是,根据《尚书·盘庚》的记载,在最后一次历史性的由黄河北边的奄迁往黄河南边的北蒙(今河南安阳殷墟所在地)的过程中,民怨沸腾,阻力非常大。盘庚于是发表了一番文采飞扬、情绪激昂的演讲,对那些煽动民众阻挠迁都的大臣贵族提出了非常严厉的警告,最终迁都才得以如期进行。

历史的经验告诉君王:和平年代慎言迁都,除非他有盘庚那样的魄力与口才。

当代国际舞台上,有两次迁都,意味深长:韩国前“大统领”卢武铉,一心想迁都,但是,在任期间未能如愿;缅甸政府,2005年11月6日,一天之内,悄然将首都搬到了位于仰光北边400公里处的中部山区城市彬马那。韩国的教训说明,想要通过讨论公然进行迁都,是困难重重的;缅甸的经验表示,一个强势政府是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完成迁都大业的。

可见,代表委员提交议案、在野人士激情倡议、专家学者科学论证的迁都,希望是渺茫的。

识时务者为俊杰。在这种情况下,与其在迁都问题上无谓地消耗口水,还不如讨论一下:退一步还可以做点什么。

迁都之议,根源于北京存在的种种问题。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军事作用、交通便碍、人口压力、经济状况、生态环境、粮食供应、水资源,等等因素,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是,众所周知,选首都不同于选美女,哪里美选哪里,哪里方便选哪里。天下没有一个地方,能够满足所有人的愿望,所有方面均具有最佳资质。

所有这些问题中,最重要的,就两个:一个是人口问题,一个是交通问题。人口多了,势必拥挤,势必混乱,政府势必受到诟病,人民势必感觉不幸福;中央政府办公楼、大会堂位居城市中心部位,外国来个客人,本国开个会议,许多道路就得实施交通管制,百姓的正常生活就会受到干扰,不是怨声载道,便是道路以目。

解决这两个问题,迁都未免小题大做,大炮打蚊子。我认为,四个字足以解决问题:消肿,下乡。

所谓消肿,就是大幅度精简政府机构,减少官员数量。机构、官员数量精简之后,整个城市的人口都会有明显减少。因为,现在的机构设置是太臃肿了,现在的官员数量是太庞大了,围绕在各机构、官员周边的“驻京办”、消费场所、寄生虫,数量可观。

所谓下乡,就是将中央办公机构从中南海搬出来,搬到郊区。专设行政区域,另修办公大楼。反正,16000多平方公里面积的北京,划出一个像美国华盛顿那么大的地方(6000多平方公里)和人口(60万)的区域,是不成问题的——尤其是人口,只相当于回龙观或一个天通苑,咄嗟可办。另外,腾出中南海、钓鱼台这样风景优美的区域,人民忽然多了两个玩耍的好地方。节假日,晴朗天,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啊多么欢乐!啊多么祥和!

自然,退而求其次,在北京附近例如保定那样的地方,搞一个副首都,将一些无关紧要的部门暂时先安顿到那里去——然后精简掉,也是可以考虑的。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别时花溅泪,回首落红妆:现代女性的私房书

作者:风飞扬

本书是一本散文随笔。自古以来,就有女为悦己者容,无论是画眉、绾发、簪花,还是抚琴,书画,清舞……都如诗般浸润在…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