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守规矩不是无所作为,干净是为了更好地干事,把握了这里面的辩证法,为官才能走正道,任事才会有实绩。(6月10日,中国新闻网) “好酒没得喝了,山珍海味没得吃了,高档餐馆不敢去了”,随着转作风的深入,党员干部有种普遍感受——“严”。截至今年4月底,已有11979人因违反中央八项规定被曝光,其中不乏一餐饭受处分、一顿酒挪位子、一次违规丢帽子的案例。 内设“高压线”、外念“紧箍咒”,还有方方面面的监督目光,确实让各级干部压力不小。“严”也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不同的心态和状态。不少党员干部积极主动,把作风建设当作自我净化的契机。烟酒味变淡了,官架子放下了,办事效率提升了,群众的大拇指也竖起来了,这是“化压力为动力”的正能量。 但也应看到,一些人以“要求严了”为借口,宣称“干事就难免犯错,不干事才不会违规”,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心态,为官不为、当太平官的思想有所滋长。于是乎,一些人礼不收了饭不吃了,但该做的事也不做了;一些人平时做敲钟和尚,遇事当甩手掌柜,敷衍了事、消极怠工。 的确,在当前官场有少数官员,他们似乎没有贪贿收受,也没有违法乱纪,但是这样的官员却得不到人民的爱戴,因为怕出事,他们宁愿不做事,殊不知,这样的“不作为”,也是一腐败。 俗话说的好,“在其位谋其政“,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干部职位越高、权力就越大,理应有所担当,“为官不易”,但是切记“不为”,这是每一个党员干部理应懂得的道理。 其实,官员“不作为”也是事出有因,因为怕出事,不想当责任。但是,我们的党员干部,要搞清楚、想明白,既然当了官,就理应承担应有的责任,不能辜负人民群众的信任。既然当了“公仆”,就要习惯于在公开透明的态势下执政,就要习惯于自己的言行举止都要受到公众的检视。 因此,笔者认为,领导干部还需有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思想上增加改革的自觉性,还要从制度层面保障,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鼓励领导干部敢于为官做事,只有让领导干部“当官敢为”,才能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才能有大有作为的人生,才能真正体现为人民服务这样最终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