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襄汾县上西梁村老支书深情写村志

时间:2010-11-04 22:13来源:半壁江原创文学网 作者:崔海昀 点击:
这曾是一个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的人民前赴后继,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这曾是一块承载着一代人理想和憧憬的青春热土,修水利、战洪水、推广农业技术,坡坡洼洼、七沟八梁,留下他们挥汗如雨、意气风发建设家乡的似火激情;这更是

  这曾是一个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的人民前赴后继,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这曾是一块承载着一代人理想和憧憬的青春热土,修水利、战洪水、推广农业技术,坡坡洼洼、七沟八梁,留下他们挥汗如雨、意气风发建设家乡的似火激情;这更是一个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的古老村庄,孕育了天然和谐、历史悠久的村落文明——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变迁,这个村庄——襄汾县大邓乡上西梁村和着社会进步的步履发生了巨大变化。站在故乡的土地上,目睹故乡的新面貌,古稀之年的原村党支部书记赵梅兰心潮起伏、激动难已。那铭刻在心的难忘岁月,时时激荡在她的脑海里,成为晚年生活中深切的怀恋。为了让后人了解家乡的历史,起到志书存史、借古鉴今、教化村民的作用,她历时两年多,查资料、访问知情人,以年迈之躯伏案写作,青灯寒夜、字斟句酌,写下了10万余字的《家乡纪事》(即上西梁村志),内容涉及村庄历史沿革、文化教育、风俗民情等诸多方面,且于今年5月自费出版。襄汾县原文联主席曹文敏感慨地说:“《家乡纪事》称得上是有史以来第一部记载上西梁历史的方志,语言通俗、资料翔实、体系完整、视野开阔、历史积淀厚重,是很有价值的一部好书。”
  
  “最甜的水,莫过于家乡的水;最亲的人,莫过于家乡的人。谨以此书献给深爱的家乡和乡亲。”
  
  ——赵梅兰
  
  一首小诗触情怀
  
  襄汾县上西梁村位于塔儿山脚下,三面环山,景色怡人。年愈古稀的赵梅兰就出生、成长在这里。五十年代,初中毕业的她回村务农后,就在这块广阔的田地里劳动、生活,奉献着美好的青春年华。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曾任邓庄、大邓公社妇联主任。六十年代响应党的号召返村工作,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书记近20年。她把自己的大半生精力奉献给家乡的建设事业,家乡的坡坡梁梁,印满了她当年带领群众战洪水、修水利、搞农业实验的足迹;山山水水,洒下了他们劳动的汗水,留下了火热的记忆。
  
  八十年代,落实党的政策,赵梅兰恢复公职,调入临汾市金属公司工作。如今,已退休的赵梅兰与老伴住在铁路大宿舍一套普通的单元房内。
  
  怀旧,是每个老年人共有的情怀,尤其是到了古稀之年,对过往的岁月更加怀恋。2003年10月,赵梅兰去太原市看望舅舅秦业生,看到了在河南商丘工作的老干部李希鹏写的一首小诗《忆故乡》:“塔儿山下好庄园,故园一别三十年。巍巍松朵龙王泉,与民甘甜树摇钱。龟山晴雪平顶山,絮飞三月实好看。栖霞大观古会地,商贾云集货物全。深沟一曲村南过,汲水井泉浇蔬菜。古有景物不可忘,未来盛景定胜前。”这首诗描绘了美丽的家乡上西梁村,表达了一个在外漂泊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和祝愿。诗中蕴含的真挚情感,也触动了赵梅兰心底的琴弦,唤起了她许多美好的记忆。“何不写一本描写上西梁村历史的书,让后代抚今思昔,永远记住祖辈的光荣历史和家乡的人文景观,热爱、建设可爱的家乡?”写村志的念头,就这样开始在她心中酝酿。
  
  回村访问知情人
  
  清明过后,春暖花开、天朗气清。每年这个时候,赵梅兰都会与老伴回到家乡的小院,种花莳草,打扫庭院,做好长期居住的准备。她觉得只有回到家乡,走在曾撒满汗水的乡间小路上,嗅着泥土、庄稼和青草混合在一起的气息,听着熟悉的乡音,心才会踏实、安静。直到秋叶飘落、天气转凉,才会在儿女的催促下回到城里。
  
  自从有了写村志的念头,赵梅兰回村还有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访问村里的年长者,从他们口中收集珍贵的历史资料。一位老人就是一部历史教科书、一部活教材。两年间,她共访问20余位老人,了解了村庄的村名来历、庙宇建筑、抗战故事、水利建设、民俗民情等情况。
  
  上西梁村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处于敌我双方拉锯式争夺地位。战火纷纷中,许多进步青年参加八路军奔赴前线,走上了抗日救亡的道路。村里组建了自卫队(民兵基干队前身),割电线、拔道钉、中断敌人的运输线,在日寇的铁蹄下奋起抗争,保卫自己的家园。穷凶极恶的日寇进行了疯狂的大扫荡,许多同志及家属英勇牺牲或被残酷杀害。80多岁的张广仁、张金斗原是曲襄游击队队员,两位老人根据自己的回忆,向她讲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以及上西梁村人民前赴后继、血染疆场,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壮丽篇章。
  
  据张广仁老人讲述,当年曲襄游击队这支地方武装在南同蒲交通沿线多次向日寇发起攻击,给了日寇沉重打击。解放战争时期,上西梁村人民做军鞋、起豆芽、在枪林弹雨中冒死抢救伤员,为革命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老人还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故事:1945年在解放赵曲、张礼的战斗中,有一位叫曹善保的八路军负伤后被上西梁村道观寺内隆祥和尚急救后藏了起来,躲过了敌人的搜索。后曹善保要转到后方医院疗伤,为避免路上暴露身份,把个人证件交给隆祥和尚保管。直到解放后,老八路曹善保才重回上西梁村,见到了自己的救命恩人隆祥和尚,取回了保存完好的证件。老人低缓而充满深情的讲述,把赵梅兰带到了那硝烟迷漫的战争年代,感受到老区人民为革命胜利付出的巨大牺牲,作出的重大贡献。这些深藏于老人脑海中的珍贵历史资料,使老人每回忆一次,就情绪激动,不能自已。每每此时,赵梅兰的心中就充盈着敬佩和感动。也使她黯然自责,自己动手太迟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已随着一些老人的离世而不可复得。如果现在还不收集整理,就会因年代久远而永远失落于民间。
  
  她一家家访问着老人,看到有的老人生活有困难,她为他们端茶做饭、打扫庭院,有时,还请老人们来家吃饭。她的真诚与执著,赢得了老人们的理解和支持,他们常常与她一聊就是几个小时,从沉睡的记忆中打捞起许多珍贵的往事,从方方面面丰富、完善了书中内容。
  
  青春往事击心扉
  
  青春,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美丽、最绚烂的岁月,赵梅兰的青春是和家乡这块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她任村党支部副书记、书记的20年间,带领上西梁村干部群众找水源、钻深井、分洪水、修水利,磨破了鞋子、熬红了双眼,终于从东河安装提灌设备扩浇了1100亩麦田;她积极推广科学种田技术,使粮棉增产,曾创造了亩产皮棉102斤的纪录;为了给村里创造经济效益,她大力发展工副林业,烧砖窑、石灰窑、纸厂、果树园等实体,为村里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村办缝纫组、幼儿园等福利事业,让妇女从沉重的家务负担中走出来,投入生产劳动——
  
  那些红红火火的日子,使赵梅兰激情满怀,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但却因此使自己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失了最珍贵的母爱。最触动感情的记忆是,有一年夏天暴雨如注,引发了山洪。年幼的几个孩子被困在家中,在电闪雷鸣中蜷缩在一起,年仅一岁多的小女儿吓得哇哇哭着要妈妈。7岁的儿子立平一边哄着妹妹,一边眼巴巴地盼着妈妈回来。他把小脸紧紧贴在玻璃窗上,多么希望妈妈此刻出现在他们身边啊!终于,孩子们看见风雨中从院门外闯进一个人来,“是妈妈!”他惊喜地大声叫着。没想到妈妈把锄头扔在墙角,一转身又匆匆忙忙跑了出去,甚至连看都没有看他们一眼!儿子眼里顿时蓄满了委屈的泪。就在这时,他们在广播里听到妈妈焦急的声音:“饲养处和打麦场进水了,请社员群众速去抗洪救灾,防止洪水进村!”孩子们不知道,那天,他们的妈妈在齐腰深的洪水里筑堤垒坝,连续奋战了几个小时,终于使汹涌的洪水从村外流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这些热血年轮里的青春往事,冷不防就会从记忆深处浮出来,撞击着她的心扉,使她一遍又一遍重温往日的激情,成为《家乡纪事》动人的章节。
  
  灯下犹闻翰墨香
  
  自从开始写村志,赵梅兰家的灯就常常亮到深夜。灯下,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等多种疾病的老人,正克服病痛的折磨,逐字逐句地思索、推敲。一段短短的文字,常常要几移其稿,才整整齐齐誊写在方格纸内,由小女儿立群给她输进电脑。女儿说,自从妈妈开始写村志,一见面聊的几乎全是这件事。前几天又见到谁啦,哪一部分又有了新资料,那副入迷劲,真像个认真、用功的小学生。一次,女儿下班后尚未吃饭,当妈妈的却不管这些,兴致勃勃地拉着女儿看她新写的书稿。直到女儿一句“妈,我饿了!”她才恍然大悟,连忙下厨为女儿做饭。
  
  赵梅兰还有一位年过九旬的婆婆,需要她的照料,老伴患有脑梗塞、糖尿病等各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沉重的家务负担,给她的写作带来一定困难和影响,但家人都非常支持她,尽力给她创造良好的创作氛围。由于她整天忙忙碌碌,有时难免会照顾不到老伴,但老伴从无半句怨言。在村里居住时,她常常坐公交车去县城找老朋友查资料。每当此时,老伴就会拄着拐杖把她送到大门口,然后坐在那里等她归来。有时等到饭时候了赵梅兰还回不来,就会自己找块馒头“解决”午饭问题。赵梅兰写作时,老伴就静静地坐在门外,有邻居串门,他就会指指屋内,告诉人家:“正写着呢——”邻居就会知趣地离去。赵梅兰常常乐呵呵地对老伴说:“你是我的守护神。”
  
  赵梅兰的二女儿博士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去年,想尽一份孝心的女儿把父母接去住了两个月,没想到母亲“身在曹营心在汉”,整天惦记着她的村志写作事宜。一次,她忽然想到要落实、核对一段资料,三番五次地催促女儿给老家打电话,直到把那段文字从网上发了过去。她的执著劲,常常令家人和朋友感动。
  
  有人问她,你写村志,既费精力又费财力,图个啥?她的回答也是发自肺腑的良心话:不图名、不图利,这片土地养育了我,党培育了我,为了报答父老乡亲对我工作的支持,为了使家乡悠久的历史和人文景观代代传承,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做好这件事。
  
  如今,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家乡纪事》静静地摆在案头,赵梅兰感到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愿,心里畅快了许多。虽然书中还有不尽如意的地方,但基本涵盖了上西梁村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情况,更融入了一个古稀老人、一个老支书对家乡的深情和无比热爱。
  
  

顶一下
(4)
80%
踩一下
(1)
2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相约在微博:阿德勒的超越自卑

作者: 卢一鸣

《相约在微博:阿德勒的超越自卑》从六大方面19个点,并附以通俗易懂的社会案例,将如何走出自卑的建议呈阅纸上。…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