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反攻倒算式评价洪秀全体现中国文化分裂式本质表现

时间:2012-11-25 18:58来源: 作者: 磊东 点击:
太平天国后期大肆封王,是封建皇朝典型的社会现实反映。这一封王制,从策略来说,能挽救“天京内讧”以后衰微的“天国”朝政,这是历代没落王朝的常态,也是太平天国后期一段“振兴”的史实。对于假设太平天国成功能否推进社会的进步,从19世纪末排满反清运动

  史学界对清末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的评价,可谓从上个世纪中期后的推崇之顶一落千丈,跌至地狱。那些著作之内,不乏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之处。就所谓学术而言,这是社会纵向的学术之间的自我攻讦,是后代在狠搧前人(也可说意识形态矛与盾的自我攻击);就社会学而言,是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它是传承“学术”缺陷的一种无声自述。它正沦入了传统循环史褒贬轮回的惯性和不自觉中。这种“学术”说明,它仍在数千年的旧传统中。
  
  人无完人,这是中国先人的智慧。人也无十恶不赦者。完人和十恶不赦是小说人物而非历史人物,是中国古代传说文化塑造的角色。但是,不得不说,一旦先人智慧与权力政治结合,它便成为了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偏执。
  
  上世纪中期以后,为着“打造新天地”(或造反有理)这种“借古喻今”,把洪秀全太平天国捧至天上,无论是“天朝田亩制”或“均贫富”,均着力宣讲其一个侧面;近数年来,不少研究者从社会秩序的角度予洪秀全以彻底否定,着力宣讲其另一个侧面,同样为着“借古喻今”。而前后两者,都难免陷入违背洪秀全与当时社会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历史真相。洪秀全不是传说文化中的天外“神人”,他是当时真实社会的产物,这点谁也否认不了。
  
  曾经对洪秀全太平天国的推崇,已经成为了当代四五十岁以上人们的一种遥远记忆:它深刻影响了清末社会的历史走向,这是客观的史实;而对洪秀全的贬斥,却就在眼前发行的书架众多书籍中。我们不妨来看一看这种史述是如何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
  
  一,学问的质疑。
  
  史料记载,洪秀全四次参加科举考试而全部落第。以此能否说明其“学问之糟糕”?结合当时的史实,清末社会有多少文化名人都是落第之人?第一名臣曾国藩“童试”17次(所在地、府、州、县,俗称“秀才”)皆不中,后又经过三次会试才中了“同进士”(相当于“进士”。不排除有“拜师”这种传承的、人人得遵守的裙带因素);第二名臣左宗棠屡试终生未第;文化闻人李慈铭、王闿运、严复无一不是科举落第者;就连曾国藩、李鸿章幕府中的那些清末无数名僚,都是一类科举晋官失意之人。把洪秀全科举不中,和社会背景割裂开来,是这种史述的不足。而史实是,科举屡次不中成为了大学问家,也不乏其人(例如王闿运和严复)。清末那位译著影响几代人、不懂外文却成为翻译大家的林纾,参加科举屡试屡败;蒲松龄、吴敬梓两位终生未第而成为历史著名文学巨匠,更是对科举与学问挂钩的绝妙讽刺。科举是否真正体现学问,历代先人早已有过质疑。科举得利者曾国藩说过:“幸而早得科名,未受其害,向使至今未尝入泮,则数十年从事于吊渡映带之间,仍然一无所得,岂不腼颜哉!此中误人终身多矣。”(曾国藩《与弟书》)曾国藩的科举“敲门砖”说,却令历代无数人信服。
  
  二,诗词顺口溜说。
  
  用诗词的顺口溜说,来证明洪秀全学问之差。且不论遥远记忆中的洪秀全有那么几句才情很高的诗词,他众多顺口溜的宣讲对象,是那些只会记诵顺口溜的赤贫文盲农民,这是他现实的需要。就史料而言,曾国藩招募“湘勇”的行军顺口溜,袁世凯天津小站的练兵顺口溜,其才情不高者比比皆是。这能证明洪秀全诗才不高?
  
  三,洪秀全后宫妃子成群说。
  
  有史述说,不但洪秀全在定都南京以后后宫妃子成群,就是在金田起义二年多的行军打仗途中,洪秀全妃子也达数十人。这种叙述不知是否确有其事,即或确有其事,他的行为必须得到“随众”内心的“臣服”,否则,他万难一呼百应、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常识告诉我们,文盲别的不懂,独占女人资源这种不伦的道理却很懂(即使现在,把官员堕落与女人连在一起,仍是公众道德审判的标准)。也就是说,当时的社会土壤就有“三妻四妾”观念,不是洪某独特的“淫”。史料记述,太平天国失败以后,清廷统治者恨之入骨而企图在史实和版图上全部抹去(封建统治者所谓斩草除根观念;道统观也使它不可能会反省自己),太平天国的真实史料已经留存无几,而长江以南部分地区,其后二十多年仍一片萧条,缺乏生命迹象(留有外国传教士游历的记述史笔;太平天国失败后没有战俘而人口锐减)。太平天国只成了灰烬之后民间传说中的星星点点,败则为寇观只在史料中充塞了大量诋毁的记述。这种史料,在落后、有成王败寇观的封建社会中,能否作为信史,值得质疑。
  
  四,宫中女官服从说。
  
  诋毁太平天国的史料中有洪秀全宫女“十该打”之说。笔者以为,一,这种制度建立在“男尊女卑”的男权社会(曾有相反史述说,行军打仗的太平天国妇女地位获得提高),就像中国整个封建朝代一样,它和制度性社会“秩序”有关;二,男人打天下,女人绝对给予支持,这是战争状态的“工作需要”。这种现象,即或在现代社会,也依稀听说过。
  
  五,不理朝政说。
  
  此说揭示洪秀全“沉湎于纸醉金迷”和“嫔妃娘娘”饮酒作乐去了。据严肃的历史研究著作揭示,洪秀全“不理朝政”确有其事,但却是在主抓宣传舆论工具。洪某从曾经的彻底否定孔学儒说,变成了一个和历朝帝王一样的王者,删改、篡写四书五经、孔儒说教,以为其政权服务。史述说,由他一人主笔的删改、整理、成书、宣教,是一个繁重的过程。
  
  太平天国后期大肆封王,是封建皇朝典型的社会现实反映。这一封王制,从策略来说,能挽救“天京内讧”以后衰微的“天国”朝政,这是历代没落王朝的常态,也是太平天国后期一段“振兴”的史实。对于假设太平天国成功能否推进社会的进步,从19世纪末排满反清运动开始,历来就有近代史研究者(历史学家简又文是其中之一)根据自己掌握的史料,站在各种立场上,予以争执。但有一点应该确论,它走不出中国的封建传统,这是一种历史的惯性和局限性。
  
  像中国封建皇朝的循环滞迟了中国历史的进步一样,文化舆论上的褒贬轮回,不正是与皇朝盛衰相适应的循环的悲哀吗?影响无所不在的中国传统学术否认人性多面的“修身养性”观,自身却正以割裂文化、分裂式的本质极端表现出来。
  
  

顶一下
(1)
50%
踩一下
(1)
5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做最好的学问——胡适论趣味与治学

作者:胡适

本书选取了胡适著作中关于读书、治学、教育等方面的篇章,既有轻松的读书趣味,也有科学的治学方法,同时也包括对经典…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