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半壁江中文网_华语综合文化门户,深度访谈,观点评论,新书推荐,读书笔记,情感故事,文化新闻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锐眼聚焦 > 生活视角 >

清华教授“盲流”论令人恍若隔世

时间:2013-10-17 07:30来源:半壁江中文网 作者:时言平 点击:
  昨日的《北京晚报》,用两个版报道了一个主题——“城市农村化”,分别从“事实”、“对话”两个角度,报道了外来人口涌入对北京城制造的困扰。其中,对话的专家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城市规划专家文国玮,他认为“提高城市居民素质,是城镇化的最难点

  昨日的《北京晚报》,用两个版报道了一个主题——“城市农村化”,分别从“事实”、“对话”两个角度,报道了外来人口涌入对北京城制造的困扰。其中,对话的专家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城市规划专家文国玮,他认为“提高城市居民素质,是城镇化的最难点”,并提议“外来人口想要取得北京户口,可以考试审核”。


  何谓“城市农村化”?从具体语境来看,无非是指外来人口素质低,而大量外来人口尤其是农村人口的流入,拉低了北京城的素质和水平。这个概念的背后,隐藏着的,不过是根深蒂固的地域排外思维,以及倚仗虚无的城市优越感对农村人口的歧视。而在城镇化的大趋势下,此般“城市农村化”的论调,实在是伪妄。


  公民在自己的国土上自由迁徙、自由流动,乃天赋人权,在文明开放的现代社会,理应成为共识。地域排外饱受诟病、户籍改革的呼声四起,无非是表达充分享受这种自由权利的渴望。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自由迁徙更是被明确写入,足见保障公民自由迁徙权利已经由上而下达成共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户籍壁垒终将要被打破,消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届时,地域身份更多只是作为某种文化符号的存在。


  在文教授的论述中,甚至提到“盲流”这样的字眼,令人恍若隔世。清晰记得,2003年“孙志刚事件”之后,随着《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止,“盲流”一词就已经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如今,文教授再度于“城市农村化”话题上重提,仿佛有种逆潮流而动的招魂的意味。当下,尽管“农民工”取代 “盲流”依然有偏颇,但它的进步之处在于:虽没有完全保障这个群体的应有权利,但最起码认可了其迁徙和流动的自由。


  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加剧城市压力,这是事实。但将城乡二元格局、资源地域分配不公、城市治理水平低下等矛盾,尽数归咎于流入人口素质低,恐怕不合适。城市要发展的时候,感叹流动人口给力,也不论素质高下;共享发展成果的时候,抱怨流动人口挤占资源、拉低城市的素质,斥之为“盲流”,甚至危言耸听地祭出“城市农村化”的概念。让外来人口做蛋糕,却不让分蛋糕,岂不荒唐!


  无论北京还是其他城市,在人口流动大潮之中,都可能遭遇治理的尴尬和困惑。比如居民素质良莠不齐,比如城市公共资源过载……但必须意识到是,人口流动潮作为资源地域不公出现的现象,对于城市发展而言,其实是柄双刃剑:一方面,流动人口贡献价值给城市发展带来红利;一方面,流动人口也必定要对城市进行消耗。如何平衡发展利好与成功分享之间的关系,考验着城市化的水平和质量。


  当然,要最终释解人口流动潮对北京等资源富足城市的压力,最终还是要转到区域平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全民素质的宏观命题上来。实现了科学发展和资源平衡分配,这些流动人口又何必远离故土到这些城市去寻找机会和梦想,又何必去忍受地域歧视者带有偏见的目光。


  所谓“城市乡村化”论调,所谓“盲流论”,不过是关键滞后和宏观视野缺乏制造的傲慢和偏见。“盲流”在公民迁徙自由的不断实现中被抛弃,但是板结化、壁垒化却依旧存在某些地域歧视、城乡偏见者的观念中。


  此外,文教授“考试入户”的办法也是局限的。考是老师的法宝,却不是公共治理中的法宝。社会治理不比教育评分,人的知识也许可以以考试来衡量,但是素质恐怕很难以考试论短长和优劣。而这,算不算文教授思维固化和观念狭隘的另一个表现呢?

 

(责任编辑:收获)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手机阅读请扫描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